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动物在灌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壤动物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地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对开垦后的稻田和未开垦的荒地中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灌区开发及稻田耕作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和土壤动物对水稻田土壤养分状况的指示作用。这既可以弥补开发建设历史比较长的灌区其他陆生生物评价指标原始资料缺乏的问题,又可以丰富灌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松嫩平原盐渍土形成条件与特点的分析和已开发灌区的回顾性评价,阐述了灌区开发后土壤盐渍化相关条件的变化,并用类比的方法对尼尔基灌区开发后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前郭灌区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其建设历史比较长,灌区效益显著,尤其近年来的灌溉效益对前郭县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开展灌区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工作,研究灌区开发建设取得的建设管理经验,针对灌区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和防治改良经验,总结出适合前郭灌区特点的工程措施和治理对策,为进一步开发建设灌区,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安灌区土壤盐渍化与灌溉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安灌区是我省正在开发的大型灌区,区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很广,盐碱化较重,为此,我们对大安灌区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查清灌区土壤盐渍程度,为灌区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俊兰 《内蒙古水利》2005,(2):40-40,56
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节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套灌区的引黄水量将由52亿m^3逐渐压缩到40亿m^3,灌区用水状况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地下水的补给与埋深,土壤盐渍化、灌区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合理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灌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的水文生态的观点分析了灌区问题,将灌区水文系统、生态系统分为渠首引水系统、配水渠系、田间灌溉系统、井渠系统、排水系统、作物系统、土壤及水文地质系统等10个子系统。经过分析论证,灌区是一个典型的水文生态系统,从而揭示了灌区生态文明的实质和内涵,使生态文明灌区建设更具明确的目的和工作内容,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水利工程的水文生态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灌区地表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特征,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基础上,构建了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区分析。结果表明: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不可承载状态,水土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因此,提出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加大节水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盐土资源、严格控制垦荒规模、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夹马口灌区的土壤类型的分布及特征分析,对土壤肥力的特征分析,得出该灌区土壤没有盐渍化,不属于土壤盐渍化地区;并对灌溉水水质进行调查,该灌溉水除泥沙含量高以外,其他水质均可以达到灌溉标准。通过灌区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以及灌溉水对土壤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可知,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灌溉水可以补充现状土壤的有机质、总磷、总氮的含量,灌溉水的泥沙通过输水渠道落淤沉沙,到灌区时对土壤基本没有影响,总体来看,灌溉水对土壤有利。  相似文献   

9.
盘锦灌区已有60年种稻历史,经近30年大规模开发建设,灌区内已有5.27万hm2耕地由于土壤脱盐、地下水的淡化可以满足水旱轮作。经水旱轮作分区及经济效益计算知周期内直接效益2.80亿元、节水10.8亿m3。但为防止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水旱轮作实施后仍须采取农业、工程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西省汾河灌区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的问题,阐述了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与人工湿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的优势,通过介绍城市污水生态系统与人工湿地的工程实例,对山西汾河灌区建设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可行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邢家渡灌区废弃沉沙池进行生态功能评价分析,验证了建设沿河生态功能区的可行性,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缓解济南市沙尘天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概况 滦乐灌区隶属滦河下游灌区,是乐亭县由外调水源形成的灌溉体系。灌区地表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大部分为滨海盐碱滩地。内有排水河渠10条、二级排水渠12条,汛期遇雨排洪,平时断流干枯。滦乐灌区1959年建成,为冬春灌季节性供水,1979年潘、大水库建成后,由季节性供水改为常年供水,1979年冬开始扩建,1980年开发沿海垦荒植稻。现灌区累计投资4316万元,固定资产总额6898万元。 滦乐灌区由滦县岩山渠首引滦河水灌溉,途经滦县、滦南,经总干渠引入乐亭境内后向沿海稻田供水,现干、支渠总长120.7k…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平原灌区的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发现了新疆灌区土壤盐碱化与多年来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总的原因是由于灌区的水盐不平衡所造成的。据此,提出在开发水资源作为灌溉用水及整体规划灌区时,一定要重视灌区的水盐平衡,并要把维持水盐平衡的水作为生态用水,同时要为盐分的寻找一个"去处"作为生态用地。实现整个灌区及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治理灌区土壤盐渍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灌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支撑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灌区建设中引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索性地将灌区范围视为一个有机的“人工-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界定了灌区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生态灌区的基本概念,并重点阐述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等生态灌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内容,最后指明了未来的研究难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爱军  王栋柱 《江苏水利》2023,(1):51-53+58
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水资源配置、管理和调度影响较大,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进行既科学又经济合理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渠道组成、灌溉农田分布、渠道防渗状况、土壤渗透特性、地下水水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推导,得到较为科学的评价无实测资料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分布式模型,通过引入灌区修正系数,使得模型参数率定简单易行。同时,根据江都沿运灌区的实际观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盐碱土灌区盐改步伐,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基地。我们于1979至1981年在站内不同条田宽度(18米、25米、33米),不同排水沟深(0.3-0.5米、0.6-0.8米)的稻田、进行过盐改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进一步探索盐改的节水增产效果,为盐碱土灌区建设高标准的排灌工程提供依据。在省、市有关科研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下,从1982年至1984年在梨树灌区砂壤质盐碱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7,(12):157-160
土壤墒情预报是农田土壤水分调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灌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量大且预报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农田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以水量平衡法为基本原理的ISAREG灌溉模型进行灌区土壤墒情预报,并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区灌溉试验站的大田实测数据对ISAREG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SAREG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模型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回归系数约为1.02,决定系数在0.6以上,误差在10%以内,表明该模型参数经过校准和验证后,可以用来进行土壤墒情预报。该模型还具有识别作物是否处于水分胁迫状态,并对作物灌溉制度进行评价和优化的功能,可进行灌区灌溉预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永信示范区水稻控制灌溉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水利技术措施进行试验观测,得出石头河灌区土壤饱和含量、水稻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控制下限的含水量及稻田土壤表现等数据,说明控制灌溉技术具有抗倒伏、增产、节水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节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套灌区的引黄水量将由52亿m3逐渐压缩到40亿m3,灌区用水状况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地下水的补给与埋深,土壤盐渍化、灌区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合理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灌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收集以往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利用现代综合勘察手段,查清了流域水资源形成条件以及盐碱土分布和演化规律,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开发了流域三维地下水水流、溶质运移模型和灌区土壤水一地下水联合模拟预测模型。利用数量化理论估计方法确定区域水文地质参数,建立了基于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的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开展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流域三个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预测以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评价。研究项目为流域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调配和利用、灌区输、排水工程设计、土壤盐渍化改良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