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罗启财  曾庆黎 《江西医药》2011,46(4):303-30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64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病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内,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周身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1)治愈率:对照组治愈率是(32.0%),治疗组治愈率是(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大小腿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治疗前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对照组是15.6%,治疗组0,较对照组减小。(4)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2±4.5)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9±3.2)d,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7.5%),对照组深静脉通畅率为(3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技术可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或造影明确诊断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分为3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通过溶栓导管采用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为治疗组,经足背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为对照组1,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通过溶栓导管采用尿激酶持续溶栓为对照组2,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等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再通率:治疗组85.7%,对照组1为21.1%,对照组2为45.5%,分别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治疗组31例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导管接触性的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20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3、7、14 d 观察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对照组小( P <0.05);观察组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 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72.0%、9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52.0%( P <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8例急性DVT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植人滤器并行溶栓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术后7~14d出院,均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好而且安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即应用下腔静脉缝合滤网术。观察组: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4%高于常规组的47.37%(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低于常规组的9.21%(P <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3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另3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有无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及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无肺栓塞发生。随访2—24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可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作用。方法对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共置入滤器36枚,其中永久性滤器31枚,临时滤器5枚,然后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结果36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在溶栓过程中均末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置入下肢静脉滤器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全部为国产-体式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分别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均全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近期无肺血栓出现.结论 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腔静脉血栓中的使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周勤 《中国医药》2012,7(5):593-594
目的 观察并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溶栓、抗凝结合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测量、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患侧、健侧小腿中部及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判断疗效.结果 37例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植入,大部分患肢1周内血液回流均明显改善,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94.6% (35/37);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大腿根部患侧与健侧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6±2.4)cm比(1.8±1.4)cm,(5.3±2.5)cm比(1.4±1.0)cm,(5.5±2.3)cm比(1.5±1.6)cm,均P<O.05].术后1~6个月随访,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并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肢局部用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植入腔静脉滤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Ⅰ41例、对照组Ⅱ40例;实验组:将溶栓药物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并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每天3次;对照组Ⅰ:溶栓药使用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不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对照组Ⅱ:不作患肢局部用药,只作一般性的上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及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获治愈或好转,治愈率为71.11%,好转率为28.89%;对照组Ⅰ治愈率为61.98%,好转率为36.59%,无效为2.44%;对照组Ⅱ治愈率为42.50%,好转率为47.50%,无效为7.50%。实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Ⅰ患者患肢沉胀紧迫感消失、皮色转红润、皮温消退等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患肢肿胀、肢痛缓解的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肢局部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光宇 《江西医药》2011,46(3):234-235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共25例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左侧19例,右侧6例。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25只下腔静脉滤器全部释放到位,展开良好。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25例完全消肿,溶栓效果理想。无1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经小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共10~12d。结果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5%,总有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约有1/3患者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经皮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1],降低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2].本资料回顾性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金忠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48-154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5例患者在滤器植入后均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   

18.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的特殊护理要求。方法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对其尿激酶使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给予相应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例患者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下肢肿胀消退迅速,溶栓效果佳。结论正确护理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的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保证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素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均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溶栓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优于B组(37.5%)和C组(25.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后通过溶栓导管给予尿素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其效果显著,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致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采取双介入治疗的DVT致急性PE患者根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种类分为临时组与永久组,对比两组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测得下肢静脉压、SPO2,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出院前统计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临时组血栓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口服用药时间均显著低于永久组,P〈0.01;但永久组滤器故障率明显低于临时组,P〈0.05。结论双介入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良好,安全可行,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