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穗粒性状的遗传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穗粒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穗行数的优势最小。所研究的6个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对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长、穗粗、百粒重不宜进行早代选择。6个穗粒性状均不符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穗长存在着明显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穗粒重、行粒数除存在显性效应外,还存在明显上位性效应;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存在着显著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玉米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增广NCⅡ设计,研究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长、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的遗传。结果表明,穗位高和百粒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株高和穗行数除加性-显性效应外还有上位性效应,粒长和小区产量除加性效应外还有上位性效应,穗粗和穗长只有加性效应。显性性质:株高和穗位高平均为部分显性,百粒重和穗行数平均为超显性,显性方向株高、穗位高、百粒重和穗行数均为双向显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莫惠栋的遗传模型测验方法,以外来种质遗传改良系和当地骨干系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对其重要的穗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百粒重、籽粒长、穗长、穗粗、穗行数、穗行粒数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个世代平均值分析的方法,对温带与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3个杂交组合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温带与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两者合计占总遗传变异的74 4%~93 5%.上位效应普遍存在,平均上位效应占总遗传变异的6 5%~25 6%,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模型.所考察的性状按超亲优势大小依次为: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各性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在温热杂交种的遗传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是正向效应,加性×加性互作多为正值,加性×显性、显性×显性多呈负向效应,但显性×显性互作在穗粒重的遗传中呈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TC法研究了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单株产量等十个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经济性状中,都有上位性效应存在。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加性遗传分量(D)作用最大,显性遗传分量(H)次之,上位性遗传分量(I)除抽丝天数、株高、穗长外一般较小。基础群体ACO的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籽粒重等以可固定的D为主,而抽丝天数、穗位高、出籽率、百粒重除D重要外,H和I的效应也有显著作用。通过三轮改良穗行选择和一轮交互轮回选择形成的衍生群体AC_4各性状的D效应继续得到积累;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粒率、单株粒重的H和I方差,在总变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AC_4在遗传组成的总体上优于AC。  相似文献   

6.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3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有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的加性方差都明显大于显性方差。各性状狭义遗传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株高>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叶片数>穗位高>单穗粒重>百粒重>穗粗>茎粗>单穗重。叶片数的杂种优势不明显,其他数量性状均表现出正向优势。对单穗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百粒重、穗长、穗粗。  相似文献   

7.
张晓峰  金益 《中国农业科学》2000,33(C00):105-112
试验采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单株产量等1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速率V1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在其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主要是由加性效应决定,穗上叶数由加性和显性效应所控制,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由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所决定,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遗传是3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很大、大部分性状如单株产量、穗长、行粒数和穗粒数等加性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的贡献率高达92.20%。  相似文献   

8.
玉米几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Griffing4配制的15个杂交种的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单株位粒重有较大的遗传相关系。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果穗重,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和子料深度。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穗行数在遗传中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适于早代选择;而行粒数在遗传中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适于早代选择;而行粒数在遗传中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宜于早代测配,选育  相似文献   

9.
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8个小麦品种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了28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穗数符合加快模型;千粒重,穗粒数,结实小穗数,穗长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颈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单株产量等1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速率V1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在其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主要由加性效应决定,穗上叶数由加性和显性效应所控制,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由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所决定,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遗传是3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很大,大部分性状如单株产量、穗长、行粒数和穗粒数等加性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的贡献率高达92.20%.  相似文献   

11.
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覆膜玉米单株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相互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穗行数与百粒重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由大到小排列为行粒数〉穗行教〉株高〉百粒重〉穗位〉穗粗〉茎粗〉穗长.行粒数和穗行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在重视行粒数、穗行数选择的同时,需主要协调百粗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12.
以5个不同类型不育系为母本,6个中国高粱恢复系为父本作5×6格子方杂交,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高粱产量因素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进行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高粱的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等性状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存在着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增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亲间的分配,穗粒重和千粒重有明显差异,但穗粒数不明显。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为超显性遗传,该3个性状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均可能为显性或隐性,随基因位点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不同世代材料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掖单13号的F2∶3家系为材料,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在10个数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穗粗、行粒数、轴粗、穗行数、穗长;在F1代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行粒数、穗粒重、穗长,较弱的是百粒重、出籽率.杂种优势与遗传力相关不显著,但与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显著.其中,行粒数、穗粗、穗行数、穗长与单株产量高度正相关.穗长、穗粒重、百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子彼此高度正相关,穗长与穗粗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单株产量的依次是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出籽率.因此对掖单13号而言,在新疆条件下,穗粗的增加和穗行数的增加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自育的20个檑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耔率、穗长、百粒重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在完熟期,穗粗、着粒深、百粒重对干籽粒产量贡献较大,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耔粒产量作用排序为:百粒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耔率〉秃尖长〉着粒深。  相似文献   

15.
玉米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组PA 种质改良系J1255、J1401 与S122 杂交所形成的6 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郭平仲提出的世 代平均数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长、穗粗、籽粒长、百粒重、穗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长与百粒重的遗传 受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次之;穗粗、籽粒长和穗粒重的遗传受基因的显性效应作用为主,加性效应次之; 上位性效应明显存在于穗部各性状的世代遗传变异中,其中,对于百粒重的遗传变异,上位性效应明显大于显性效 应,并以加性伊加性的上位性互作为主。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部性状典型的小麦品种资源,采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和主穗粒重均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的怀状穗工与结实小穗数、亲本性状的遗传传递力与亲本性状表现一致;以显性效应为主的千料重,亲本性状传递力与亲本含显性增效基因多少一致;在加性、显性效应各一定比例的穗粒数、主穗粒重和具有一定互作效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主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4个数量性状基因作用方式符合加性--显性效应遗传模型,显性程度除单株粒重为超显性遗传外,其余为部分显性;小穗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同时还对供试亲本显隐性基因分布、性状选择适宜时期及共育种潜力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麦农艺性状遗传模型,选择适宜世代和分离极限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小麦双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算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株高、穗长、主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等六个性状基因作用方式属于加性——显性模型,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小穗数以加性遗传为主,单株穗数的遗传只有部分个位性效应。本文并对供试亲本各性状的显隐性基因分布进行了讨论。该群体单株粒重最大潜力为20.576g/株,主穗粒数为63.07粒,单穗粒重为2.00g/穗。道次提了小麦各农艺性状适宜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19.
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本文以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穗高系数、穗位叶面积、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的变异系数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结果表明:秃尖长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的变异程度大,选育潜力也较大;各性状与玉米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位叶面积行粒数穗行数穗粗百粒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穗位叶面积穗粗百粒重。在选择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于穗长、穗位叶面积、行粒数、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的选择,可放宽秃尖长、穗高系数和出籽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玉米若干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形态、穗部及物候期性状进行遗传效应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叶面积、抽雄期、成熟期、穗位高、百粒重、抽丝期、叶向值、单株叶数和穗长等性状在遗传上以加性效应为主,株高、产量、茎粗和行粒数等性状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gi相关与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分析结果,在其正负向及大小趋势基本一致。株高穗位高、成熟期及百粒重等性状的gi与产量的gi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和穗位高的gi对产量gi的直接效应较大。株高、茎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及叶面积等性状的sji与产量sij呈显著正相关,行粒数和茎粗的sij对产量sij的直接效应较大,株高的sij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