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市2009年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明洪  吕洪 《中国药房》2011,(2):176-178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市4家二级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2009年上报的164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ADR的等级、患者性别及年龄、ADR的因果关系、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29.88%),≥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42.68%),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22%),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15%)。结论:临床应强化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上报的211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涉及药品以抗病原微生物药居多,共101例,占47.2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居多,共187例,占87.20%;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共154例,占58.78%。结论:医务人员应深入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18年我院监测与上报的ADR报告221例,对ADR类型、患者性别及年龄、涉及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ADR的关联性分析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我院上报的ADR病例数逐年增长。221例ADR中,一般的ADR居多,共137例(占61.99%);男性患者(127例,占57.47%)多于女性患者(94例,占42.53%);>60~70岁年龄段发生ADR的患者居多;ADR涉及14类药物、76个品种;引发ADR病例数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其次为诊断用药(造影剂);静脉给药是发生ADR最主要的途径,其次为口服给药;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严重的ADR有29例,其中11例(占37.93%)由抗感染药引起;67例新的ADR中,24例由抗感染药导致;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的ADR好转。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苏丹  谢小菊  刘广军 《中国药房》2007,18(32):2538-254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上报的9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5例ADR中,19~60a成年人较多(占52.6%);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51.6%);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5.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1.1%)。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与ADR知识宣传,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卢清涛 《中国药房》2009,(8):619-6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105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报告中,>60a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0.5%;以抗感染药居多,占48.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72.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3%。结论: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祥  陶涛  王宏 《中国药房》2014,(18):1690-1692
目的:了解广东省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抗结核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2012年度收集的省内基层结核病防治医疗机构上报的抗结核药ADR报告22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以男性患者为主(69.06%);口服制剂引发的ADR居多,占93.72%;各类抗结核药引起的ADR以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为主(占79.84%),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8.23%);严重的ADR有47例(占21.08%);大部分ADR都有较好的转归,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也较小。结论:抗结核药引发的ADR较多,长期的服药将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应重视ADR并及时发现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东省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现状及特点,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上报至山东省ADR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新的ADR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报告类型、上报机构、报告人职业和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型、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筛选出新的ADR报告8566例,占有效ADR的10.81%;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有7961例(占92.94%),新的严重的ADR有605例(占7.06%)。新的ADR中,上报机构以医疗机构(占98.42%)为主,报告人职业以医师(占78.44%)为主;女性(4860例)略多于男性(3698例),45岁及以上人群(占70.00%)居多;静脉滴注(占47.67%)为主要给药途径。新的ADR怀疑药品排名前5位的药品类别依次为中药制剂(34.50%)、抗微生物药物(13.75%)、循环系统用药(11.41%)、神经系统用药(6.39%)、血液系统药物(4.81%),分别涉及517、91、64、53、50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新的严重的ADR数量最多(24例)。新的一般的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等;新的严重的ADR主要造成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胸闷、寒战等。建议临床加强对中药制剂、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用药等药物的ADR监测,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2008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类52种,其中抗感染药居多(27种,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1种,占21.1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消化道损害为主。ADR发生后经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小燕 《中国药房》2014,(30):2839-284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全国ADR监测网络的140例ADR报告,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我院上报的ADR报告中,男性ADR发生率(59.29%)远高于女性(40.71%);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39例,占27.93%;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84.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38例,占26.58%;严重的ADR有9例,占6.43%;所有ADR均治愈和好转。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应把握抗感染药的使用指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奇兵  袁珺  赵寿宁 《中国药房》2014,(42):3996-3998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引发新的/严重的ADR的药物以中成药和抗微生物药为主(均分别占18.29%);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新的/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占32.9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81%);82例患者中有10例有ADR史。结论:医疗机构应重点监测中成药和抗微生物药的ADR;重视患者的ADR史,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1.
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8月~2004年8月收集到的200例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人以>60岁的老年病人和≤17岁的未成年病人较多。药物以 抗憾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 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39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集的3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较多,其次为中药制剂;严重不良反应多在静脉给药后发生。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眼科集团228家医院在2017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药事数据上报平台中的1229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发生的ADR,对给药途径、转归、临床表现以及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1229例ADR的报告中,眼局部用药发生例数671例(54.6%),静脉给药366例(29.78%),口服152例(12.37%)等。发生ADR例数排名前10位药品中以荧光素钠注射液静脉注射ADR发生率最高,共266例(45.70%);滴眼液中以双氯芬钠滴眼ADR发生率最多,共79例(13.57%)。荧光素钠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结论眼局部用药可引起局部及全身ADR,应重视及关注荧光素钠注射液及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并做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免疫抑制剂及相关器官移植用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免疫抑制剂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来自151家医院的4826例免疫抑制剂致ADR报告,男女患者之比为1∶1;发生严重的ADR患者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2~<7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糖皮质激素、抗体和烷化剂;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及全身性损害,严重的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经过治疗,4314例患者(占89.39%)痊愈或好转;有4例死亡报告(1例与移植相关)。其中,442例ADR与器官移植术后用药相关,男女患者之比为2∶1;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15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体和抗代谢/增殖药;经过治疗,379例患者(占85.75%)痊愈或好转。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窗较窄,但疗效无法替代,应加强患者治疗期间尤其是器官移植术后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监测,并及时有效地干预,尽可能防止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我院上报的327例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69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19~40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168例(51.38%);主要涉及的精神科药物是抗精神病药(69.97%),其次为抗抑郁药(13.70%);口服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以消化系统最常见(31.40%),其次是神经系统(14.25%),涉及最少的是呼吸系统(0.79%)。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占多数,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98%)。结论精神科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周丹  黄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977-979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51例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表现与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51例上报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引起2009年我院ADR最多的是抗精神障碍药物,与长期用药,年龄较大有关.结论:加强ADR上报工作,从而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郝朵  刘俊保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2):3396-3400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所有抗菌药物致ADR报告270例,对其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及处理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0岁和>6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5.6%、29.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5.6%;引发ADR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3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分别占47.7%、23.6%;大部分患者ADR给予对应处理预后较好;用药后1 d内发生ADR最多,占63.7%。结论 临床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发现ADR后要及时处理,减少ADR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坤泰胶囊致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调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Pub Med等数据库,收集报道坤泰胶囊致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56篇文献,涉及病例2 140例,其中ADR病例232例;ADR病例年龄集中在46~55岁;用药2 d内出现ADR的例数最多;原患疾病为更年期综合征者最多(153例,65.95%);报道的ADR病例主要为单独使用坤泰胶囊产生的,且单用药156例(67.24%),联合用药76例(32.76%);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256例次,42.95%),主要临床表现有胃肠道不适、腹胀、恶心、呕吐,且未见严重ADR发生;大部分发生ADR的患者未做任何处理,部分产生ADR的患者主要处理方法为饭后服药或停药处理,且处理后均好转。结论目前未发现坤泰胶囊致严重的ADR,但仍需分析已经报道的ADR产生原因,挖掘潜在的用药风险,进一步加强对其ADR的监测,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79份APAP所致ADR报告的上报单位、ADR类型与关联性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所涉及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药物剂型与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份ADR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关联性评价为"可能"的报告比例最高。一般的ADR有156例(87.15%),严重的ADR有13例(7.26%),新的ADR有10例(5.59%),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0.56%)。患者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主要分布在0~10岁(35.20%);ADR多在用药1~2 d发生(87.15%),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等;导致ADR的APAP剂型以片剂(62.01%)和栓剂(22.35%)为主。174例ADR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结论:APAP所致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长期或者过量使用可产生严重皮肤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统计平消胶囊(片)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文献,为临床该制剂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在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并筛选出涉及平消胶囊(片) ADR的文献,统计分析所有服用平消胶囊(片)产生ADR的病例。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得到平消胶囊(片)致ADR的相关文献74篇,相应ADR病例共计1 168例;产生ADR的患者年龄集中在41~60岁,总计645例,占总数的55.22%;发生ADR的时间主要是在一周之内;产生ADR的患者就诊时诊断的疾病主要为乳腺增生等乳腺疾病、肺癌,分别占总病例的31.16%、21.58%;累及的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其次为免疫系统;发生ADR的患者中多数在服用平消胶囊(片)的同时还联合使用其他西药或中成药,其中联用频率最高的西药是氟尿嘧啶和顺铂,而联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是长春地辛和莲芪胶囊;大部分文献未说明服用平消胶囊(片)产生ADR应如何应对,而文献有报道的针对服用平消胶囊(片)产生ADR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饭后服药或减少服药量,或是针对不良反应对症加服其他药物。结论 无论单独使用平消胶囊(片)还是联用其他药物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适当对症服用其他药物或是改变服药方式来缓解服用平消胶囊(片)所产生的ADR,后期临床应用中仍应记录其他新出现的ADR,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