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洲反鱼雷鱼雷研发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钱东  张起 《鱼雷技术》2006,14(5):1-5,11
介绍了德国研发中的“梭鱼”轻型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法国提出的重型反鱼雷鱼雷的总体概念、技术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梭鱼”鱼雷采用开式超空泡,头部锥形空化器、控制舵和自导头集成为一体,在已进行的单项试验中,速度达到240kn,可进行机动,自导发现重型鱼雷距离大于200m。仿真结果表明,“梭鱼”鱼雷可为舰艇提供效果显著的近程拦截能力。法国DCN公司基于增加战斗部威力的目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重型反鱼雷鱼雷上。设计了3种威胁想定:反潜机在0.5—3km距离内空投轻型鱼雷,水面舰艇在3—6km距离内发射轻型鱼雷,潜艇在4—10km距离内发射重型线导鱼雷,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对DCN通过仿真所得出的不同报警距离的拦截成功率、鱼雷空间交汇时间概率分布、最小交汇距离概率分布以及拦截距离概率分布等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包括反鱼雷鱼雷(ATT)等硬杀伤手段在内的反鱼雷作战能力,对于大型舰艇至关重要。针对ATT自来袭鱼雷的前半球发起迎击,命中概率低,提出了迎击+追击的二次攻击模式,并给出了弹道组织和理论分析方法。该二次攻击模式可在迎击失败的条件下再进行追击,可显著提高拦截命中概率。结合二次攻击模式的理论弹道计算,通过对火箭喷气推进、常规涡轮机推进以及涡轮泵喷水推进等多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各种推进模式下ATT的理论作战性能指标。采用涡轮泵推进,可支持二次攻击的允许发射距离超过20 cab,是火箭推进模式允许发射距离的2.3倍。综合考虑通用性、实现性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涡轮泵是适合于ATT使用的动力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3.
反鱼雷鱼雷(ATT)拦截弹道是影响其作战使用和拦截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ATT拦截弹道的研究多假设来袭鱼雷的攻击弹道形式和运动参数已知,而实战中有些参数是无法得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相遇区域的ATT拦截弹道形式,以及一种来袭鱼雷攻击弹道形式未知,利用2个边界条件解算ATT发射角的方法。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相遇区域的ATT拦截弹道及发射角解算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来袭鱼雷特性未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德  徐德民 《鱼雷技术》2010,18(4):312-315
为研究影响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想定的反鱼雷鱼雷拦截态势建立了鱼雷弹道模型以及舰艇规避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探测误差、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提高对来袭鱼雷的定位精度,增大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可以有效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5.
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及拦截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反鱼雷鱼雷的2种不同拦截弹道,建立了迎面逆弹道拦截和直接直线拦截方案的数学模型,讨论了来袭鱼雷方位角和反鱼雷鱼雷发射角之间的关系,采用蒙特卡罗法,仿真计算了本舰对来袭鱼雷的测距和测向误差对反鱼雷鱼雷拦截目标概率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拦截弹道与反鱼雷鱼雷性能的关系。结论表明,迎面逆弹道拦截方式具有更高的拦截概率;对来袭目标实现准确定位能有效的提高反鱼雷鱼雷对来袭目标的拦截概率;增加反鱼雷鱼雷的自导探测距离和搜索扇面角能有效提高对来袭鱼雷的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6.
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和不利扇区是潜艇和水面舰艇双方进行水下威胁判断以及防御鱼雷攻击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鱼雷攻击命中条件的分析认为,在舰艇周围存在一个鱼雷攻击有利扇区或不利扇区,我方舰艇可以使用鱼雷攻击目标而目标无法使用鱼雷攻击我方舰艇的区域就是舰艇鱼雷攻击有利扇区,也即目标鱼雷攻击不利扇区。通过对直航目标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和不利扇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区域大小与敌我双方的航速和所使用鱼雷的雷速、有效射程直接相关,这为水面舰艇或潜艇寻求消除敌方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反鱼雷鱼雷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振东 《鱼雷技术》2007,15(1):6-7,11
探讨了对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总体、自导、控制、引信及战斗部等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主要系统提出了技术要求,认为反鱼雷武器系统应装备主、被动声纳以提高拦截概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反鱼雷鱼雷的拦截弹道导引方法,给出了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的选取原则,提出了反鱼雷鱼雷最大允许角速度不小于80/s,且在1s内对指令的跟踪误差不大于15%,才能有效解决其高机动性和控制系统快速响应的问题,探讨了反鱼雷鱼雷应选用主动声引信,毁伤半径的选择要与目标平均脱靶量的大小相匹配等鱼雷引信与战斗部系统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远程鱼雷的作战样式及其技术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远程打击水面舰艇编队作战为背景,论述了产生远程鱼雷的战术原因、技术条件和客观可能,提出了以远程鱼雷实现潜艇集群攻击和"领雷"引导攻击的概念,以及利用远程鱼雷对目标舰艇编队实现远程打击和把鱼雷作为发射平台或指挥节点的前端探测器的作战样式.最后,分析了远程鱼雷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目标机动性加大的情况下常规鱼雷导引方法不能满足反鱼雷鱼雷迎面拦截来袭鱼雷需求的问题,为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提出了利用滑模观测/微分器对来袭鱼雷视线角速率进行估计的方法,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根据准平行接近的原理,推导出一种自适应滑模导引律。将该方法运用于反鱼雷鱼雷跟踪拦截,仿真结果表明,该导引律对干扰和参数摄动具有强鲁棒性,与传统比例导引法相比,其对机动目标的导引精度高,脱靶量小,可以满足反鱼雷战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鱼雷技术》2011,(3):166-166
1.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影响因素仿真分析.由大德,徐德民.2010,18(4)2.水声对抗器材对抗鱼雷战斗使用效果评估.王栋,郑援,孙飞龙.2009,17(3)3.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声诱饵对抗鱼雷效能评估.陈军,王汝夯.2008,16(5)4.法国海军潜艇反鱼雷对抗系统.李凝,杨飚.2008,16(5)5.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对抗声自导鱼雷规避策略分析.林贤杰,贾跃,赵学涛.2008,16(4)6.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及拦截概率.李晓宁,明星,朱若寒.2008,16(3)7.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技术.易红,何辰,陈春玉.2007,15(4)  相似文献   

11.
舰艇对潜艇平行航向齐射两枚鱼雷的方位分辨能力对水声对抗指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潜射自导鱼雷平行航向齐射组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潜艇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目标方位开角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对抗态势和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舰艇开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方位开角与来袭鱼雷报警距离、鱼雷的齐射时间间隔、优化系数、鱼雷的自导性能等因素有关,在通常的战术条件下齐射两枚鱼雷相对目标的方位开角在3°~7°之间,现有舰艇声纳难以准确分辨出齐射的两枚鱼雷,通常只能按一批鱼雷目标进行报警和对抗。  相似文献   

12.
蒋涛  芮力 《鱼雷技术》2013,(6):464-468
针对反潜鱼雷如何有效打击机动潜艇目标的问题,提出了反潜鱼雷移出点射击法,即鱼雷发射至假想点时,该点相对预期命中点移出了一定的距离与角度。通过建立有利提前角解算模型、鱼雷运动模型与潜艇机动模型,给出了移出距离与移出角度解算方法,进而仿真计算出各种不同战场态势下的最优移出距离与移出角度,从而为部队在反潜鱼雷作战使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拦截是舰载反鱼雷鱼雷(ATT)拦截运用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针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直航搜索段和自导追踪段弹道特征,分析了ATT的拦截原理,指出ATT应采取不同方式实施拦截。其次,提出了ATT拦截方式变更的临界雷舰距离的概念,并按照本舰采取停车规避、保持原状态航行和采取转向远离规避3种典型态势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标绘。最后,围绕临界雷舰距离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界雷舰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本舰采取机动策略的不同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ATT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直升机投雷一般采用单雷射击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直升机悬停双雷齐射的方法。通过对双雷齐射搜索面的组织、目标可能位置区域、齐射射击瞄准点的选取以及潜艇规避机动模型的分析,建立了潜艇纯机动规避情况下鱼雷命中概率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单雷射击相比,双雷齐射可有效提高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并能弥补单雷射击在大舷角时命中概率较低的不足,在相同发现概率条件下双雷齐射对目标的射击距离更远。  相似文献   

15.
自导鱼雷区域射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有效打击只能确定初始位置及运动方向的匀速直航潜艇,提出了自导鱼雷对匀速直航潜艇射击的区域射击法,即采用与匀速直航潜艇运动方向相同的固定提前角进行射击,建立了鱼雷与潜艇的区域射击法对抗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固定提前角的确定方法,验证了区域射击法对中近距离上向固定方向运动的匀速直航敌潜艇对抗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500~4000m距离内,对向固定方向运动且速度小于20kn的潜艇,采用7^o~15^o的固定提前角射击,对潜艇的命中概率可达到0.8。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兵工自动化》2008,27(7):18-20
在舰艇鱼雷发射初期弹道建模与仿真研究中,重点研究鱼雷发动机启动延迟时间、鱼雷出管速度、管制舵角、舰艇横摇角对初期弹道的影响,将该四项因素作为相似元,再根据实航试验数据的袋深与仿真计算结果的袋深求出相似元的值。根据多次试验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该四项因素权重影响程度的判断矩阵,最后得出舰艇鱼雷初期弹道仿真模型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