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尽管毛姆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真诚的同情心,但他对真实的中国还是有所隔膜,因而,他描绘的中国形象是一幅误读之图。毛姆心目中的中国在汉唐盛世,他来到中国寻觅的是中国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丽,他对远古的中国充满神往,对现实与未来的中国漠视无睹。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有东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毛姆描述的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下,在华西方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当中,既有对"他者"开放的人文关怀,更有"自我"狭隘的优越感和在"他者"异域环境下的恐惧、孤独、焦虑等复杂情感,是西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毛姆是位著名的英国作家,然而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屏风上》是他亲历中国后的散文集。书中官员和平民形象有别于西方常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对官员和平民形象特色的观照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毛姆,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对自身或异域的认识也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余婉娜 《现代语文》2009,(9):105-106
在小说《在酒楼上》中,鲁迅借吕纬甫之口刻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以下试从孩子的“名字”、品性、命运几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体的表现体;它独具地域性的民俗展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阐释出了中华文化中统一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勾连在一起,以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为诉求,体现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力图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凸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刘瑶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6-109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他曾来中国游历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毛姆一方面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及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识,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相交织导致了其笔下中国形象的复杂矛盾及变化。本文旨在从形象学的角度阐明毛姆笔下复杂矛盾且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且分析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刀锋》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笔下的印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刀锋》中的印度不仅远离世俗,拥有着原始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还象征着一种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毛姆对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其对这个国度的探索和他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以及一战后大的时代背景.印度之于毛姆,是他第一次完...  相似文献   

11.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对商人形象的塑造是十分独特的.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偏重于对商人进行道德谴责的认知模式,完全正面地肯定了商人的品德;打破了传统文学以个别商人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塑造出以刘备集团为核心的商人群像;打破了传统文学就商言商的叙事模式,将商人安排为历史演变大舞台上的主角,展现了商人在政治军事活动中的内在品格及其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些反常的做法,既体现了历史演义尊重史实与历史规律的体制性要求,又显示出作家非凡的历史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就其原动力而言,则这一切又都是作家源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之主体意识的强势介入与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学语文教材中丑形象的内涵本质、审美价值、表现类型、表现形式 ,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审丑教育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文学语言中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修辞方式;花,作为人们熟知的审美物像,给人们以无限的审美情趣和遐想,尤其在堪称人类语言浓缩精华的诗词中.不乏大量的作品歌咏赞叹它。诗人们赋予花或相似或不同的比喻意象,为我们呈现了花带来的外延和内涵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塑造领袖形象是文艺界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领袖人物从神坛的圣像回归到有血肉的普通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和理论历程。这是政治开明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定性分析了三种电磁屏蔽的机理,对每一种屏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好教育质量生命线,提高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怪现象:一是所谓的"共享院士"现象,二是盲目追求现象,三是追星现象.建议教育部门制定大学院士和明星聘任办法,对院士和明星聘任大学教授做出明确规定.大学分类标准和评价方法一经确定在若干时期内就不能改变,使大学真正显示其特色和优势,使大学安静下来,使学者安静下来潜心于学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松柏情有独钟 ,松柏被国人不断地注入主观情感和意趣 ,形成绮丽多姿的松柏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着驱魔辟邪、祈福求安的愿望 ,长寿吉祥的象征 ,神灵崇拜的圣物 ,灵魂不灭的观念等民俗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0.
黄永亮  林洁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9-121,152
意象在汉语古诗的创作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古诗中的意象经常在英语译文中被遗漏,或被改写。结果使原诗由含蓄变得浅白,改变了意象在原诗中给读者的感观效果,削弱了诗境,并最终没能很好地传播蕴含在古汉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