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辩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4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a与Aa,Ea/Aa值,LVEF值。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患者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术后Ea及Ea/Aa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S组LVEF、Ea及Ea/Aa均明显高于R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患者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好于RVA起搏者。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s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显著升高([286.8±5.2)pg/mlvs(212.1±6.6)pg/ml,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n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RVA起搏与RVS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术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钠肽较术前增高,RVS组术后射血分数减少,但减少程度较RVA组小(P〈0.05)。(3)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心电图在QRS时程均较术前明显增宽,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超检查,测定QRS波时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内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DDD起搏器置入术后3月内,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与RVS相比,RVS对心室起博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吴琦 《当代医学》2016,(15):81-82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右心室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在RVOT间隔部植入起搏器,而B组患者在RVA部植入起搏器,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QRS波时限.结果 2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植入心脏起搏器后,QRS波时限均增加;但是A组患者的QRS波时限明显低于B组的QRS波时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RVOT间隔部起搏相对于RVA起搏效果更好,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检测血浆ALD、AngⅡ水平;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ALD、An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RVS组(P〈0.05);而RVS组起搏术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RVA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12、24个月时与术前比较,LVEDD、LVESD增大,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S组LVEDD、LVESD无明显增大,LVEF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探讨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益处。方法选取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72例,随机分成RVA组40例和RVOT组32例,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二尖瓣功能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RVA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而RVOT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LVDd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RVA组新发反流及反流加重比率较RVOT组明显增加。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及左室功能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5.
杜小兵 《四川医学》2012,33(3):464-466
目的探讨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170例置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83)和右室间隔起搏组(HRVS组,n=87)。分别测量两组成功置入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及心电图、术后3个月组织多普勒同步性指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观察随访1年中有无并发症。结果成功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HRVS组与RVA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方面均无明显差异,HRVS组比RVA组QRS波明显更窄。组织多普勒(TDI)检测RVE组与HRVS组同步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S组三项差值均达到同步标准,RVAP组三项差值均不同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LVEF值,HRVS组高于RVE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统计学意义差异更加显著(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舒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中未发现电极脱位、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H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较小。高位右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临床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6例;术后分别持续行5 min、10 min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模式的RVA、RVS起搏,同时记录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VAT模式下,持续5 min、10 min RVA起搏的右房a波、V波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均高于RVS起搏,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A持续10 min起搏的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较持续5min的压力有增加的趋势,而RVS起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小,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定位方法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中部间隔组(18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并将行右室间隔面起搏18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不同部位定位比较,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RVOT组QRS波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所有电极左前斜位投照时均指向脊柱侧,右前斜位投照时电极头端位于心影3区或4区,后前位下中部间隔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窄于高位和低位组,电轴也较其他两组更接近于正常(P<0.05)。结论 RVOT中部间隔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电极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高度处且右前斜位时头端位于3区者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电轴较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