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震灾害表明,房屋建筑破坏是村镇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村镇常见的几种结构类型进行震害分析,找出云南地区村镇建筑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云南地区村镇建筑的抗震管理体系及抗震设防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村镇地区砌体结构分布广、数量大、抗震性能普遍较差,且具有结构形式多样、无数据和随机性强等特点,获取其建筑信息是实现震害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但传统人工检测技术效率低、不经济。为此,提出了一种图像识别与模糊推理相结合的村镇砌体建筑群信息智能获取方法。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砌体建筑图像识别模型,结合图像测量技术获取建筑几何信息;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砌体结构隐蔽信息确定方法,可有效提取村镇砌体结构墙体属性、构造措施、材料强度等隐蔽属性信息;依据获取的建筑信息与场地信息,分别建立单体结构力学模型与空间地震动场模型,通过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实现村镇区域砌体建筑群的震害预测。最后,对北方地区某村落进行群体建筑信息获取和震害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数据的图像识别和图像测量技术可以有效获取村镇建筑结构类型以及外观尺寸信息,提出的模糊推理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砌体建筑群的隐蔽信息,进一步通过对震害场景的数值模拟,实现村镇区域群体建筑震害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
针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地震灾害多发生在广阔的村镇地区。近年来,国家建设部门对村镇建筑耐久性和抗震的性能方面给给于高度重视,在有关的技术法规中制定了相关条文。本文在作者多年的村镇建筑震害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村镇建筑在正常使用与地震灾害作用情况下的破坏形式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级地震及多次余震,对长宁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村镇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长宁地区进行了震害调查,从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形式结构的震害特征和破坏原因。震害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地震中,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结构震害较轻,但仍有少量木结构出现了倒塌,部分框架结构出现了吊顶、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砌体结构则是当地村镇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缺乏正规的抗震设计和有效抗震构造措施,在此次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震害原因和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对村镇建筑的抗震加固、抗震构造措施、非结构构件抗震和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提高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能力,供我国城乡抗震韧性建设和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5.
村镇建筑地震灾害与抗震减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西部丽江、包头、巴楚三次地震村镇房屋震害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与设防费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村镇建筑在遭遇到当地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防止倒墙塌架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防灾技术措施应体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简单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提出的抗震减灾措施包括技术、财政和管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村镇房屋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通过对村镇房屋进行震害调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村镇房屋建筑在本次地震中的破坏形态及原因。对村镇在灾后重建时房屋结构抗震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对村镇建筑灾后重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泸县6.0级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对泸县、泸州市龙马潭区、内江市和自贡市的村镇建筑进行震害调查,总结村镇结构中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对评估烈度为Ⅵ~Ⅷ度区域的村镇建筑进行了破坏等级分类、统计与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震害主要表现为墙体开裂、楼(屋)面破坏、非结构构件破坏和整体倒塌;框架结构震害主要表现为墙体开裂、梁柱破坏和非结构构件破坏。其中,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严重破坏分别为18.20%、13.08%和4.01%,倒塌分别占0.33%、0.01%和0。此次泸县地震中,砖木结构的严重破坏比例是框架结构的4倍,砖木结构的倒塌户数是砖混结构的7倍,而框架结构未出现倒塌。3种结构抗震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针对不同结构的震害特征,建议加强结构抗震措施,并研究人员逃生和避难策略,为减少村镇人员的地震伤亡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结构类型的破坏情况统计,建议将现场震害调查和区域震害模拟相结合,研究村镇建筑的震害规律,以期为探索村镇建筑的高效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我国地震灾害的损失情况,分析我国村镇地区震害特征,对村镇建筑主要结构形式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采用基于设防烈度的震害指标,对结构形式进行抗震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9.
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抗震设防标准的设定,我国传统的做法是把城市和村镇地区统一考虑,采用统一的抗震设防标准,而没有考虑村镇地区的发展落后、经济水平有限、几乎很难采用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村镇地区的设防能力很差,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诞生,为村镇建筑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从性态理论出发,考虑村镇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村镇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使得村镇地区可以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包括村镇建筑的功能分类、村镇建筑的性态目标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村镇地区的现实条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为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确保村镇建筑的地震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天依 《山西建筑》2012,(31):59-60
通过对武汉市某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检测,得到了该结构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运用砌体结构简化抗震评价方法预测了该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震害,为抗震加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earthquake behaviour of traditional timber-framed houses in Turkey and their technical features to serve as a guide in their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of changing settlement patterns on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stock and explores earthquake damage on traditional Turkish buildings, analysing the 1894-?stanbul, 1970-Gediz and finally 1999-Kocaeli earthquakes. A short definition is then provided of timber-framed building methods in Anatolia, and the earthquake damages occurring in them are given. The following section briefly discusses the earthquake behaviour of timber-framed construc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features that increase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timber-framed building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selection of land and the use of the lath and plaster technique, timber lintels, braces and nails.  相似文献   

12.
结合脉动测试的砖石古塔震害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城市重要建筑物和古建筑进行震害预测一般采用单体理论分析的方法,需要以结构物比较详尽的基础资料为依据;采用本文提出的结合结构物脉动测试的震害预测方法,可以对那些没有原始图纸资料的砖石古塔作出科学的震害预测;文章通过实例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震害预测是可行并且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玉树地区受损城乡居民房屋应急评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对比了该地区藏式风格的民用房屋震害情况,总结了不同结构形式房屋的灾害表现特征.结果表明,不按设计要求而自行设计的砖混、土木、砖木结构房屋普遍受损严重,框架结构是抵御地震破坏相对较好的一种结构形式.最后,对我国城镇具有地域特色的既有砖混结构的地震灾害防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中木结构古建筑的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毅  王超  季晨龙  赵世春 《建筑科学》2012,28(7):103-106
根据对四川省都江堰、广元、彭州等灾区的木结构古建筑震害的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研究资料,通过分类与统计的方法,得到其不同破坏程度所占的比例,归纳出其典型震害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古建筑抵抗低烈度地震扰动的能力较弱,非结构构件破坏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其所采用的榫卯节点、柱脚"平摆浮搁"以及斗拱等特殊的连接方式,起到了减震耗能作用,保证了木结构古建筑整体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严重损坏者较少。然而,部分古建筑由于后期改造不当、年久失修和山体滑坡等原因,仍然发生了整体或部分倒塌。由此得到一些启示:不符合古建筑受力机理的改造,会加重其震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走向生土建筑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生态文明时代给生土建筑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叙述生土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其震害特征,提出生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秉承传统生土结构的精髓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符合当代人生活模式的生土建筑形式以及满足抗震要求的生土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木构架古建筑抗震分析中常忽略维护墙体作用的问题,进行了墙体与木构架的构造特征、力学性能和布置方案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基于地震灾害统计资料,归纳了墙体与木构架的损伤特征,及其对古建筑总体震害程度的表述方法。运用动力特性现场实测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墙体对古建筑基本周期和地震作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木构架古建筑中的墙体对结构的整体抗震刚度有较大的贡献;包括墙体模型的基本周期与实测基本周期较为接近;而忽略墙体模型的基本周期显著大于实测基本周期,且计算的地震作用值偏不安全。根据古建筑抗震鉴定要求,并考虑砖砌墙体的脆性,提出了基于位移控制的、包括墙体微裂和开裂工作状态的木构架古建筑三阶段抗震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蔡志灵  林树枝 《福建建筑》2009,(11):83-85,110
本文从农村房屋震害分析入手,针对闽南地区农村房屋结构特点及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本文还就新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及既有农村房屋的加固改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震后可恢复功能概念引入木结构已成为近年来国际木结构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研究表明,带有耗能机制的自复位及摇摆木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结构在震后无损伤或损伤很小,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快速恢复使用。阐述了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的工作原理,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了木结构中的预应力损失、结构损伤控制的研究成果以及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设计方法。介绍了两个可恢复功能木结构工程案例和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对于耗能件设计、减少预应力损失、结构设计方法以及结构性能评估方法的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