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对现代中国岩岸上升、砂岸异向运动和海岸上升原因,作了分析研究和探讨。作者认为,岸性的差异是引起砂岸异向运动的内在因素。在内力地质作用下,现代中国海岸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2.
戎嘉余约乾.   《地质论评》1996,42(5):448-458,T001
本文记述黔中乌当地区志留纪的喀斯特岩岸,是我国前第四纪岩岸实例的首次报道。志留纪海水始于Llandovery世Aeronian晚期浸漫本区并逐级超覆在奥陶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形成了一个穿时性喀斯特不整合面,这是宜昌运动和其后长期风化剥蚀,产生强烈地形高差的结果。根据地层发育及不整合面上的沉积和生物特征,肯定喀斯特岩岸在本区的存在,推断岩岸的生物生存环境,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宜昌运动牟对贵州中,南部  相似文献   

3.
基于Landsat MSS/TM、SPOT5、World View-1卫星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经几何纠正、配准、彩色合成、融合图像处理等方法,分析研究泉州湾海岸岸相特征,通过提取相应时期海岸线,研究泉州湾海岸23年(1988~2011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泉州湾海岸线变迁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海岸线变迁最大的是泥质海岸带,砂质和基岩等海岸带的变化较小,集中于湾内西北岸,南北两岸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海岸线变迁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福建省海岸线地质地貌特征为依据,划分了: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海岸三大海岸类型,又根据海岸变化的特点划分了。蚀退岸、淤涨岸和稳定岸,并详细地论述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作者研究了福建省第四纪以来气候交化及新构造运动引起的福建海面颊繁变化和海岸线变迁情况,认为全新世以来虽是一次海侵,但存在多次海面波动和海岸线变迁的过程,而不是直线式上升,在某些河口地区仍属海面上升,即基准面上升,使河流坡降变缓,搬运能力减弱,从上游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其速度大于海面上升的速度。第四纪以来海面变化,海岸线变迁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对沿海港口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产、航运等都会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沿海城市、港口和经济开发区规划时,必须加强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进一步掌握海岸线变迁规律,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滨海新区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监测天津滨海新区近10年来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及潮滩利用,结合历史海岸线资料,对其变迁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海岸线总体快速向海推进,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推进速率明显增大,最大规模推进集中在海滨浴场至永定新河河口岸段,约13.7 km。围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为活动是其快速推进的主导因素。海岸侵蚀作用多发生在歧口河至青静黄排水渠岸段和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且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比较显著,平均侵蚀速率约10m/a,需要密切关注和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 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 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 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岸侵蚀日趋明显,一些海岸带资源或油田设施遭到破坏。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的主要因素:河流泥沙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海岸防护工程类型较多,应根据海岸侵蚀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界各地的沿海低平原地区,如美国东部海岸、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中国东部海岸部广泛发育着一种与海岸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砂脊--贝壳砂堤(Cheni-er ridge)。它是古海岸线的遗迹,记录着海岸发育的历史,贝壳砂堤的研究对探讨海岸的发育、海陆变迁,确定海平面的升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以多时相感数据为基础开展海岸变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认为:解译海岸线和进行海岸变迁研究首先要统一遥感数据的坐标系统、分洲率并相互配准,解译海岸线应以水陆分界较清楚的彩色合成图像为背景;当各个遥感数据成像时刻的潮位相差较大时,提出了在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otal Elevation Model)的支持下开展海岸线纠正的方法和影响精度的几个方面。最后讨论了大亚湾区域1973年、1986年、1995年、1997提的海岸特征和4个时相间海岸线变迁的程度及其与海岸类型、人为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培源 《地质论评》1948,13(Z2):287-290
台湾北部海岸,西北起自淡水河之北,东南止於三貂角之间,其海岸线成直线状之简单曲折,除淡水河日至富贵角之一段外,大体上均顺沿西北——东南之方向而伸延,此与台湾岛之长轴相近於垂直。此部分之海岸形态,大抵有下列竺征;(1)海岸线大体上可分为两组即由主要之西北——东南向线与次要之(较少数而且短小)东北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沙质岸滩存在海岸侵蚀现象,对沙滩旅游、海滩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制约河北省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海岸侵蚀监测结果显示,区域海滩滩面受波浪、潮流影响较大,时冲时淤,摆动频繁,沙质岸滩整体处于侵蚀状态,各区段蚀淤情况有所差异,高潮线以上有所淤高,海滩坡度开始变陡,呈下蚀状态。海岸侵蚀灾害已引起沙滩沙质粗化、滩肩变窄、滩坡变陡及基岩裸露比率增多等问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通过定点测量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河北省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经计算,河北省各侵蚀岸段海岸侵蚀速率达1.0~4.0m/a,单宽体积侵蚀量-1.42~-19.08m~3/m·a。综合分析显示,人类海岸工程建设、区域海洋水文条件及输砂量减少,是河北省发生海岸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海陆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建这一时期的古海岸线对研究古海岸环境演化及预测未来海岸线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低洼地带.本文以渤海西南沿岸为典型区域,收集具有完整测年的6ka B.P.左右的51个钻孔埋深数据,内插得到区域沉积层厚度图;再对已有文献中的钻孔高程数据重新订正,根据构造分区拟合出不同区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最后结合区域陆地现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已有的古海岸线重建模型,构建了6ka B.P.的DEM,进一步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作用在海岸线变迁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渤海西南岸陆地面积减少了2.08× 104km2,0m等高线深入内陆最远达约129km,在构造抬升或稳定区域,到达现在海岸6m高程附近,而快速下沉区则可达到8~10m等高线附近.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自菜州湾东岸向渤海湾西南岸逐渐降低,最高在现代海平面以上4m多,最低处略高于现代海平面,受构造升降作用影响明显.基于雷达剖面进一步估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量为上升1.52m,构造作用的影响为,莱州湾东岸3m,莱州湾南岸0.37m,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0.36m,渤海湾西南岸-0.70m.  相似文献   

13.
陈曦  倪金  邴智武  赵旭 《地质与资源》2011,20(5):354-35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历史海图,定量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结果表明,自1909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的构型和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陆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在全省范围内,从时序变化看,1909~1932年期间,海岸线变化最大,陆地面积增加最多,年增加速率也较快,1950~198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速率最小.从空间上看,各地段的岸线变化极不均衡,主要变化区域是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大连附近的基岩岸段变化最小,最大的变化区段是双台子河段、复州湾和大洋河附近.  相似文献   

14.
钟建强 《广东地质》1997,12(1):45-50
通过对海底底质类型与分布,泥沙来源,泥沙运动的分析,认为粤东大埕湾的海岸属稳定或微涨海岸,其地貌演化与由3个岬角,2个湖汐汊道和2条砂质海岸组成的泥沙运动体系密度相关,岸段的悬移质泥沙主要源自西部的韩江,黄冈河,诏安东溪,岸段大部呈或微淤状态,底质由东向西呈粗-细-粗的变化,可能与宫口港输出的泥沙为海滩沙的主要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位于淮河、长江下游、其沿海地区是指纵串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南)通—(赣)榆运河以东地区,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北起苏鲁交界的锈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共一千余公里。海岸类型除连云港云台山一带为基岩侵蚀岸外,其余均为泥沙质堆积海岸,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米。组成物质:北部为黄淮堆积物,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夹薄层粉砂。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堆积,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为主,夹淤泥质亚粘土。中部为过渡相堆积,岩性为亚粘土。全新统厚度20—30米,成陆年代一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对海岸线的动态监管和监测,提出了一种自动阈值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首先结合Canny边缘检测和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方法)实现自动阈值分割提取水陆分界线;在自动阈值提取的基础上,对水域进行开运算和图像分割,将占有较大比例的海上水体作为种子点进行区域增长,获取海上水体,从而去除陆地水体、阴影等误分为海域的部分;之后对区域增长法获取的海陆分割结果进行去噪、填充等形态学优化处理,填补海上船体、风车、岛礁等造成的空洞影像,形成最终的海陆分割结果;最后,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获取海岸线。基于江苏海岸带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出光滑、连续的海岸线,在SAR影像海岸线提取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一滨海砂矿地质特征1.地貌:砂矿形成主要受地貌的制约。地貌形成与地壳运动、岩性、气候、水系……等因素有关。控制滨海砂矿赋存和富集的主要地貌单元有:(1)折曲的海岸及弧形海湾,常形成巨大的富集砂矿体,平直海岸矿体多窄狭零散;(2)海成平原。广阔的海成平原是生成砂矿床前提之一。许多矿区普查结果表明,大型砂矿床所在地海成平原一般宽达数至十余公里,顺海岸线连续长达百公里,窄狭长条状海岸线很少有工业砂矿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丰都段泥质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水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丰都段基岩岸坡主要由J2—3泥质岩与砂岩互层组成。其中泥质岩(包括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试结果,三峡库区丰都段泥质岩普遍具有较高的成岩胶结程度,大部分泥质岩膨胀性弱或不具有膨胀性,因而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和崩解耐久性,并且随着粗颗粒含量的增大,泥质岩的水稳性明显提高。可以认为,三峡库区丰都段目前稳定的泥质岩岸坡在水库蓄水后仍将比较稳定。相对而言,粘粒含量较高的泥岩岸坡在水位波动带受干湿交替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图像的海岸线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秀琴 《福建地质》2012,31(1):60-66
海岸线是划分海洋与陆地管理区域的基准线,不同地貌的海岸线划分依据不尽相同,在卫星图像上的解译标志与提取方法也存在差异。根据我国东南沿海海岸地貌特征,研究其海岸线在ETM+、ALOS及SAR卫星图像中的解译特征标志,借助数字卫星图像处理技术,对试验区范围内不同类型海岸线图像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20.
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及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对秦皇岛地区海岸侵淤活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控制条件和对滨海资源环境的危害。得出近50多年来,秦皇岛123.5km长海岸发生过6种不同形式的侵淤活动,有82.69km岸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侵蚀活动,占总岸段的67%.海岸侵蚀的原因除风暴潮影响外,主要是海岸带物质补给来源持续减少和人工采挖砂石。海岸侵蚀活动除威胁滨岸工程设施安全外,还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剧海水入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