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将41名脑卒中住院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23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未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则为对照组(18名)。在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一个月后,按照NIHSS评分标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实际情况测试,并且做出统计分析。结果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实验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力要强于未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手术前后的统计学结果为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明显。而对照组的统计学结果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效果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但是由于样本量小,观察期限比较短,所以其长期恢复水平以及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改善心功能的机制、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时机的选择等综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研究进展。指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通过建立完整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探索各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密切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合作,寻找交叉点,从而为心血管疾病带来光辉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来自中胚层发育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临床上还运用BMSC治疗骨科疾病大量的体外实验已获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阿魏酸钠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 阿魏酸钠诱导培养6h后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4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NF和NSE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呈阳性表达。结论 初步证实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阳补肾药对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阳补肾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白细胞介素1β诱导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体系,分别向其中加入巴戟天含药血清(A组)、鹿角胶含药血清(B组)、淫羊藿含药血清(C组)、骨碎补含药血清(D组)和空白血清(F组),E组不加入血清。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RT-PCR法检测bcl-2和Bax的mRNA表达量,采用电泳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体系的建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量。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CD45表达阴性,CD90表达阳性。②bcl-2和Bax的mRNA表达量。各组bcl-2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5±1.15,15.18±1.51,15.36±0.72,16.12±0.95,16.79±1.39,16.02±1.14;F=182.000,P=0.000)。A组bcl-2mRNA表达量高于B组、C组、D组、E组和F组(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E组高于B组(P=0.030)。各组Bax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7±0.67,15.37±1.02,18.18±0.23,17.37±0.72,28.36±0.93,23.52±1.26;F=28.422,P=0.000)。A组BaxmRNA表达量高于B组和D组(P=0.001,P=0.018),低于E组(P=0.001);B组低于C组、E组和F组(P=0.013,P=0.000,P=0.000),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组低于F组(P=0.000);E组高于C组和F组(P=0.000,P=0.000)。③bcl-2DNA和BaxDNA电泳结果。电泳图谱显示,E组条带与A组、B组、C组、D组有明显差异。④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量。各组bcl-2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526.18±697.38,20 096.88±953.73,16 784.88±504.36,14 856.65±546.90,8 549.29±313.63,9 004.79±399.12;F=341.740,P=0.000)。A组bcl-2蛋白表达量低于B组、C组和D组(P=0.000,P=0.000,P=0.000),高于E组和F组(P=0.000,P=0.000);B组高于C组、D组、E组和F组(P=0.000,P=0.000,P=0.000,P=0.000);C组高于D组、E组和F组(P=0.000,P=0.000,P=0.000);D组高于E组和F组(P=0.000,P=0.000)。各组Bax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435.09±1002.35,4 590.96±71.45,11 721.90±855.08,10 393.54±662.79,13 874.83±541.16,12 774.15±674.40;F=136.305,P=0.000)。A组Bax蛋白表达量高于B组和D组(P=0.000,P=0.039);B组低于C组、D组、E组和F组(P=0.000,P=0.000,P=0.000,P=0.000);C组低于E组(P=0.010);D组低于E组和F组(P=0.000,P=0.002)。结论:温阳补肾药含药血清有对抗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上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下调促进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抑制其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6.
杜仲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补肾中药杜仲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第4代MSCs以5×106接种于9块96孔板,3组,每组8孔;2块6孔板,每板3孔,2 d后换液,加入诱导液.分为空白组、地塞米松组、杜仲组.空白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FBS)的 L-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地塞米松组在基础培养基加入诱导剂(含β甘油磷酸钠10mmol/L,地塞米松0.1 μmol/L,维生素C 50 mg/L),杜仲组为含10%杜仲含药血清的L-DMEM培养基.分别自加诱导液第1天起,采用MTT法测量96孔板细胞数,每天1块板;在第10天取出1块6孔板做ALP染色;第20天做6孔板茜素红染色.结果 杜仲含药血清组OD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空白组和地塞米松组无明显上升趋势;第10天杜仲组及地塞米松组ALP染色阳性,第13天起可见白色钙结节,第20天茜素红染色阳性.结论 杜仲含药血清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刺激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实验观察一贯煎诱导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定向分化肝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原代大鼠BMSC,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表面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鉴定其干细胞特征;采用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一贯煎含药血清2种诱导方案连续培养BMSC共21天,PCR检测细胞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白蛋白(albumin,AIb)、肝细胞核因子4eL(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4α,HNF4α)mRNA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AFP和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CKl8)的表达,染色高碘酸一希夫反应法观察细胞糖原形成,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K18、Wnt 3α、α-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的BMSC高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90、29、44,低表达CD34和CD11b,成脂诱导2周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脂滴。一贯煎药物血清和细胞因子诱导均可提高BMSC表达AIb、AFP、HNF4αmRNA表达水平,促进CK18蛋白表达,诱导21天后可检测到AFP和CK18的表达,可见细胞合成糖原颗粒,观察到BMSC内Wnt 3α和β-catenin表达下调。结论一贯煎可诱导大鼠BMSC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其机制与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疗效。方法:选择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肝硬化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7例,女30例,年龄(46.9±15.7)岁,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6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为16例,血吸虫肝硬化为1例,研究人群合并肝癌患者2例,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结果:对研究人群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各种生化指标分布情况分析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呈现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明确且副作用少,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细胞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生命科学中最引人瞩目的领域之一.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9年十大科学成果的第一名,并于2000年再次入选世界十大科学成果.因此针对干细胞的各种实验与应用研究和因此而取得的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组织工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令人兴奋,使退变组织的替代和损伤组织的修复在形态和功能上达到近乎完美无瑕的地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折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等三个方面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具修复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PTC)潜能,同时观察其对肾小管-间质低氧状态的改善。方法 从骨髓中提纯单核细胞,体外扩增、鉴定为 MSCs。将3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非移植组、 MSCs移植组及正常对照组。非移植组和MSCs移植组经关木通水煎剂灌胃12周,制成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大鼠模型。第12周,MSCs移植组经尾静脉输入1mL MSCs悬液;非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经尾静脉输入1 mL生理盐水。第16周留取血、尿及肾组织标本。肾组织连续切片,检测Y染色体和CD34双阳性细胞的分布,并作病理、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RT-PCR等检查。结果 MSCs移植组肾组织中可见Y染色体和CD34双阳性细胞。第16周,非移植组与MSCs移植组结果:PTC密度分别为(5.26±0.78)/0.13 mm2、(26.47±1.56)/0.13 mm2(P<0.01);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IOD值)分别为(6.74±0.67)×103、(25.27±1.46)×103(P<0.01);MSCs移植组较非移植组CD34显著增强(P<0.01)。结论 同种异体MSCs可向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分化修复PTC,从而改善肾小管-间质低氧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特性的影响,为开发有效而又低毒的分化诱导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BMSCs。用噻唑蓝(MTT)法筛选出黄芪多糖的合适浓度,取F3代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神经诱导、成脂诱导、成骨诱导、软骨诱导),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酯酶(LPL)、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Ⅱ。分析黄芪多糖对F3代BMSCs向神经、脂肪、软骨和骨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 MTT显示,在1 g/L黄芪多糖诱导48 h下细胞增殖明显,甲苯胺蓝染色阳性,而油红O、茜素红染色阴性。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NSE为阳性表达,LPL、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Ⅱ均为阴性表达。结论黄芪多糖可诱导大鼠B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而未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芎嗪提取液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长期诱导效应.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用1.50g/L川芎嗪提取液对MSCs进行诱导,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浆内Nestin和NSE蛋白表达.结果 川芎嗪诱导培养8h后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4 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形态,Nestin和NSE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呈阳性表达,3d后诱导效果最好,6d后,有些细胞突起变长,出现分叉,并且有些细胞出现衰老死亡.结论 川芎嗪早期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效果较好,长期诱导的特异性不明显.但可促进细胞突起的生长,并且促进神经细胞的成熟和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混合后对心肌梗死大鼠进行心脏移植,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与B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CD34、CD133、CD44)分别鉴定2种细胞。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8μg/mL)预处理EPCs,并以不同比例与BMSCs混合(EPCs/BMSCs分别为1∶1、2∶1、4∶1和8∶1),手术移植至心肌梗死区。HE和N-BT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19.60%±3.23%)比较,各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4∶1组(11.37%±2.18%)和8∶1组(9.23%±2.35%)效果最明显(P<0.05)。与模型组[(5.17±2.31)个/高倍视野]比较,各细胞移植组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5),其中8∶1组阳性细胞数[(15.00±3.16)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丹酚酸B预处理的EPCs联合BMSCs进行心脏移植,能够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提高BMSCs在梗死周边和缺血局部的增殖。并且随着EPCs移植比例的增加,梗死面积逐渐减少,增殖表达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鹳草素对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并对成骨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SCs,加入不同浓度老鹳草素(1×10-9,1×10-8,1×10-7mol·L-1)培养,另设空白组,分别于成骨诱导第7,14天采用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试剂盒测定ALP活性及OCN含量,并进行ALP染色。于成骨诱导第21天时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过程中钙结节形成数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OCN,ALP,骨涎蛋白(BS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成骨诱导后第7,14天时,老鹳草素各剂量组ALP活性,OCN含量及ALP染色强度均明显升高(P0.05),成骨诱导第21天时,老鹳草素各剂量组矿化结节数量及OCN,ALP,BSP,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鹳草素能够明显促进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成骨相关基因OCN,ALP,BSP,Runx2均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进展迅速,预后差,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多组织分化能力及免疫抑制功能,且来源广泛、培养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故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西药诱导BMSC治疗肺纤维化疗效明显高于单独BMSC治疗,中药诱导BMSC治疗肺纤维化较少,且中药副作用相对于西药较少,故以中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是一值得探索的方法。BMSC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代替坏死或消亡的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及胶原沉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淫羊藿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和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并观察其促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分析可能的作用途径,为阐释其防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以TGF-β1、BMP-2作为筛选防治OP药物进行实验研究。方法以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确定干预药物不同浓度梯度中最佳促BMSCs骨向分化剂量;分组实验,通过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ALP和钙化结节等指标的表达,来观察其对BMSCs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骨向分化过程中TGF-β1、BMP-2的表达。结果(1)ICA最佳促BMSCs骨向分化浓度为1×10-9mol/L。ICA10-9组能促进成骨指标的表达和TGF-β1和BMP-2分泌增加;(2)能促BMSCs骨向分化能力的ICA各诱导组均伴随TGF-β1和BMP-2分泌增加。结论ICA能促进BMSCs骨向分化;在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上调TGF-β、BMP-2的表达量可能是各干预药物促进BMSCs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含药血清对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分离、筛选、培养大鼠BMSCs细胞,制备0.36,0.72,1.44 g·kg-1灌胃处理得到的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含药血清作用后,选择第3代大鼠BMSCs,实验分为空白组(加入不含大鼠血清的培养液),正常组(加入体积分数为20%正常大鼠血清培养液),模型组(加入体积分数为20%正常大鼠血清培养液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细胞凋亡)和中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对应剂量、体积分数为20%的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含药血清培养液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细胞凋亡),共6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相对存活率下降,细胞周期中G1期比例上升,G2及S期比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相对存活率上升,G1期比例减少,G2及S期比例增加,且随着中药剂量增加而差值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含药血清可提高大鼠BMSCs的存活率,对全反式维甲酸所致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骨髓多能间充质干细胞(BM-MSC) 主要造血因子mRNA表达水平,比较人参多糖和人参皂苷对BM-MSC造血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技术,观察人参多糖(20 μg/mL)或人参皂苷(20 μg/mL)作用于大鼠BM-MSC 12、24、36 h时间点造血因子IL4、Csf2、Kitlg、Csf1、IL6、Lif、Csf3、IL11、Epo和IL3等10个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大鼠BM-MSC未检测到IL4和Csf2 mRNA表达,以内参基因Gapdh mRNA作参比, Kitlg、Csf1、IL6、Lif、Csf3、IL11、Epo和IL3等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减弱。Epo和IL3 mRNA表达在人参多糖与人参皂苷作用后各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影响(P>0.05)。人参多糖在12 h和36 h时间点对BM-MSC的Csf1、IL6、Lif、Csf3和IL11等5个造血因子mRNA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24 h时间点对Csf1、IL6、Lif、Csf3和Kitlg等5个造血因子mRNA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人参皂苷在12、24和36 h时间点对BM-MSC有促进表达的基因分别为1个(Csf3),3个(Csf3、IL6和Lif),5个(Csf3、IL6、Lif、IL11和Kitl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左归丸、右归丸及其拆方对去卵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成脂诱导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80只再随机选取10只经双侧腰背部切口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作为假手术组,其余70只以相同切口切除双侧卵巢作为模型组,分别以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丸组(18.9 g·kg~(-1)),右归丸组(20.52 g·kg~(-1)),共同药组(15.12 g·kg~(-1)),滋阴药组(12.96 g·kg~(-1)),补阳药组(8.1 g·kg~(-1))和戊酸雌二醇片组(0.36 mg·kg~(-1))共9组,对BMSCs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用油红O检测脂滴的形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LPL),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MSCs明显向脂肪细胞分化,PPARγ,LPL,FABP4 mRNA表达及C/EBPβ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右归丸及其拆方均可抑制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其中右归丸组可明显下调PPARγ,LPL,FABP4 mRNA,降低C/EBPβ的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左归丸、右归丸及其拆方均能抑制BMSCs的成脂分化,且右归丸抑制成脂分化的作用优于左归丸,以及补阳药及二者的共同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