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金银花和鱼腥草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为阐明药用植物有效抗流感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为模型,研究金银花和鱼腥草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金银花和鱼腥草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复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H3N2和H1N1流感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6.28±15.37)、(290.50±34.82)μg/mL和(428.97±38.54)、(522.28±36.48)μg/mL。结论金银花和鱼腥草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香囊提取挥发油在体外对5种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药香囊挥发油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和临床分离菌株最小抑菌浓度范围。结果挥发油对以上5种菌标准菌株最低抑菌浓度值分别为小于或等于0.000 15、0.000 125、0.001 25、0.001 45、0.08,对临床分离菌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分别为小于或等于0.000 15、0.000 25~0.000 145、0.002 5~0.000 625、0.002 5~0.001 25、0.08。结论除铜绿假单胞菌外,中药香囊挥发油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蛇床清热止痒方剂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对皮肤刺激性,为体外抗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稀释法和动物试验法,对蛇床清热止痒方不同制剂体外抑菌效果及其皮肤刺激性进行观察。结果蛇床清热止痒方水煎液、挥发油及二者混合药液对6种受试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方剂混合药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 3 mg/m L、12. 76 mg/m L、25. 52mg/m L和12. 76 mg/m L。水煎液与混合药液对豚鼠皮肤无刺激作用。结论蛇床清热止痒方的水提液与挥发油对所试验的标准菌株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对试验动物皮肤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56μg/mL,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512μg/mL,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MIC为64μg/mL,鱼腥草素钠MIC为64μg/mL;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285。在黏附期、早期生物膜期、成熟生物膜期(培养1、3、7d),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128和56μg/mL,SMIC80分别为512、512和512μg/mL;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256和256μg/mL,SMIC80分别为256、512和512μg/mL,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64、128和128μg/mL,SMIC80分别为128、256和256μg/mL。结论鱼腥草素钠对聚维酮碘的抑菌效果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增强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鱼腥草对婴幼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婴幼儿97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用病毒唑10~15 mg/(kg.d)静脉滴注;鱼腥草组35例单用鱼腥草1~2 mL/(kg.d)静脉滴注;观察组32例,用更昔洛韦5 mg/(kg.d)、鱼腥草1~2 mL/(kg.d)静脉滴注。观察对比3组疗效。结果:对照组、鱼腥草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15/30)、74.3%(26/35)、93.8%(30/32)。鱼腥草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与鱼腥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鱼腥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方法取2007—2014年医院分离的MRSA102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方法进行SCCmec分型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2007—2014年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_(90)分别为1、1、2、2、2、2、2、2 mg/L,MIC_(50)分别为1、1、1、2、1、1、1、1 mg/L。SCCmecⅡ型的MIC_(50)和MIC_(90)都为2 mg/L,SCCmecⅢ型的MIC_(50)和MIC_(90)分别为1 mg/L和2 mg/L,SCCmec V型和Ⅳ型的MIC_(50)和MIC_(90)都为1 mg/L。结论 2007—2014年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无显著变化,SCCmecⅡ型和Ⅲ型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低于SCCmec V型和Ⅳ型菌株。  相似文献   

7.
无花果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无花果叶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抑菌环试验和营养肉汤稀释法对其抑菌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含无花果叶生药100 mg/L的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8种细菌的抑菌环直径均大于7 mm。无花果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为12.5 mg/m l。结论,无花果叶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肉桂醛体外诱导白色念珠菌耐药性的反应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2/12在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释法测定肉桂醛和氟康唑对原始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②采用多步诱导法,观察在含梯度浓度(1~50倍最低抑菌浓度)肉桂醛培养基上连续转种的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变化情况,以氟康唑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和溶媒对照。③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0次后,检测其最低抑菌浓度值。④测定肉桂醛对氟康唑敏感性下降诱导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值。结果:①肉桂醛和氟康唑对原始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分别为:0.014mg/L和2.0mg/L;肉桂醛对原始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杀菌浓度值为0.056mg/L,氟康唑在本实验的最高浓度为64mg/L,未发现有杀菌作用。②在多步诱导培养过程中,肉桂醛组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始终保持不变,未诱导出对肉桂醛耐药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菌株转种至含10倍最低抑菌浓度肉桂醛的培养基时,即停止生长,而在含50倍最低抑菌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上菌株仍能生长。氟康唑诱导组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其最低抑菌浓度值逐渐升高,转种至含50倍最低抑菌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时,其最低抑菌浓度值(命名为FR株)是其亲株的12倍。③FR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0次后得到FR’,氟康唑在FR’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为20.16mg/L,与F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肉桂醛对FR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为0.014mg/L,与其相应的原始菌株相同。结论:肉桂醛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仍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宁夏富硒枸杞子对6种临床常见分离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体外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及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宁夏枸杞子对几种常见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设置1.00、0.75、0.50、0.25g/mL4种枸杞子浓度和空白对照组共5组,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 IC )和最小杀菌浓度(M BC )。结果不同浓度宁夏枸杞子提取物对耐药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空白对照组,0.25、0.50、0.75、1.00 g/m L枸杞子浸出液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分别为0.00、(22.78±177;0.31)、(23.80±177;0.29)、(27.57±177;0.47)、(30.89±177;0.51)m m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环分别为0.00、(23.07±177;0.45)、(24.16±177;0.49)、(29.34±177;0.39)、(35.16±177;0.34)mm ,并对铜绿假单胞菌绘制了生长曲线。不同浓度枸杞子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强于其他4种细菌。结论枸杞子不同浓度提取物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效果,为进一步全面开发宁夏富硒枸杞子的药物价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桑黄提取物的抑菌性能。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悬液定量法及扫描电镜同步观察法,对桑黄提取物进行抑菌性能观察。结果 琼脂扩散法测试表明,以体积分数10%的提取物3对所有试验菌的抑菌环均>8 mm。悬液定量法试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75%的该提取物(提取物3)用5 000 mg/L作用1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值分别为64.8%、50.2%、51.2%和45.2%。结论 该桑黄提取物对上述4种试验菌具有一定抑菌效果,应进一步研究其作为食品和保化品防腐剂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表皮葡萄球菌临床菌株,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增殖的影响,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共收集5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6、32、16、64和32μg/mL。亚抑菌浓度的红霉素(8μg/mL)对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P0.05),但能显著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P0.05)。8μg/mL的红霉素还能显著抑制黏附基因icaA和icaD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亚抑菌浓度红霉素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及黏附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SH)联合阿米卡星(AMK)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微生物室收集10株MDR-AB菌株,采用棋盘法设计实验,以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两种药物不同水平组合对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及抑制率,判断两者的联合抗菌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测得SH、AMK联用时的FICI值为>0.5~1.0,表现出“相加”作用。与单用AMK相比,SH与AMK(<1024μg/mL)联用时的抑制率降低(P<0.05),SH与AMK(≥1024μg/mL)联用时的抑制率升高(P<0.05)。结论SH能够在体外抑制MDR-AB,与单用AMK比较,联用后随着AMK水平的升高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小檗碱对5种临床常见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方法收集分离自临床样本的56株念株菌(白念珠菌23株、光滑念珠菌20株、热带念珠菌6株、克柔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小檗碱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_(50)分别为32、16、8、4和16μg/mL,对白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与其他4种念珠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对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对敏感及非敏感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小檗碱对临床常见的5种念珠菌(包括非敏感光滑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对非白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4.
以往测定耐药量的两种方法不但耗费时间,而且在常规细菌检验室中不易应用。圆片法常用于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作者尝试用圆片法来测定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量。试验用的草绿色链球菌分为二组:对青霉素敏感的菌株(最低抑菌浓度<0.8U/ml,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32)和耐青霉素的菌株(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32)。将菌种接种于Todd-Henitt肉汤中,37℃培养18小时,然后接种在5%羊血平板上。于10%CO_2中,37℃培养48小时。将培养物刮下并悬浮于磷酸盐溶液中,取0.1ml涂布于血平板上,取一片含有2U青霉素的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效果.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黄连解毒汤对标准菌株、氟康唑敏感株、氟康唑中度敏感株、氟康唑耐药株4种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黄连解毒汤对4种白色念珠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mg/ml,对氟康唑敏感型白色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为8mg/ml,对中度敏感型白色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6mg/ml,对耐药型白色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为 64mg/ml.结论 黄连解毒汤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柠檬提取物抑菌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柠檬提取物抗微生物和保鲜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法和稀释法对其抑菌效果和抗病毒作用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将柠檬提取物原液作1∶3200稀释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抑菌环直径为18 mm;1∶10稀释液对大肠埃希菌标准株抑菌环直径20 mm,1∶12800稀释液,抑菌环直径11 mm。柠檬提取物1:10稀释液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株和克雷伯菌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抑菌环直径分别为30 mm和20 mm,对白假丝酵母菌和啤酒酵母菌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7 mm和14 mm。将1∶12800稀释度的柠檬提取物与单纯泡疹病毒混合作用,显示出明显的抗病毒效果。结论柠檬提取物对细菌及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也有较强抑制作用;1∶12800稀释度的该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抗菌洗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及毒力表达的影响,分析不同成分的洗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原理.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种抗菌洗液最低抑菌浓度,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检测细菌细胞质膜的完整性,最后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试剂盒(ELISA)测定洗液作用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单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 B洗液、D洗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0 mg/mL.A洗液、C洗液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10 mg/mL,抑制效果分别为A>C>B>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抗菌洗液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C抗菌洗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应用广泛,价格适中,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鱼腥草联合亚胺培南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体外杀菌效果,为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样本取自上海市某医院收治患者送检的痰、尿、创面等液体标本中分离到的 50 株 CRPA,观察单药使用亚胺培南、鱼腥草及二者联合使用时对铜绿假单胞菌(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和对浮游菌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亚胺培南单用的 MIC50(32 mg/L) 和 MIC90(128 mg/L) 均高于鱼腥草单用 (MIC502 mg/L, MIC904 mg/L) 及两者联合使用 (MIC500.25 mg/L,MIC901 mg/L),且鱼腥草单用的 MIC50 和 MIC90 均高于两者联合使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显示 12 株(24.0%)亚胺培南和鱼腥草联用后呈现协同作用,30 株(60.0%)表现相加作用,8 株(16.0%)表现无相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随机选取 2 株菌株观察浮游菌的时间杀菌曲线,单独使用亚胺培南 6~12h 后,菌株均出现细菌恢复生长的现象;鱼腥草联合亚胺培南使用时,菌株的浮游菌数量降低均> 6log CFU/L,且 24h 时均无细菌生长现象。结论 鱼腥草联合亚胺培南优于单药亚胺培南的抗 CRPA 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4种试验标准菌株对醋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抗力。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醋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各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醋酸氯己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2、8和40 mg/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512、1024、1024和1024 mg/L。葡萄糖酸氯己定对上述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4、16和80 mg/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024、1024、2048和4096 mg/L。结论这两种消毒剂对4种试验标准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明显高于最小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纸片中舒巴坦量对药敏结果 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3组药对临床分离的53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MIC值;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75/30μg和75/75μg 3种纸片对此534株菌的抑菌环直径;分析MIC结果 之间、纸片扩散法之间,以及2种药敏方法 之间的结果 是否有差异.结果 经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1:1)MIC_(50)分别为:32、16、16μg/ml,MIC_(90)分别为≥256,128,64μg/ml,Wilcoxon秩和检验两种药量配比MIC结果 无统计学差异(Z=-0.248,P=0.804);头孢哌酮-舒巴坦75/30μg药敏纸片(75/30纸片)检测的敏感率(S%)、耐药率(R%)和中介率(I%)分别为55.3%、24.5%和20.2%,与琼脂稀释法结果 相似.头孢哌酮-舒巴坦75/75μg(75/75纸片)敏感率、耐药率和中介率分别为72.5%、12.4%和15.1%,比75/30纸片检测的总敏感率高17.2%,对75/30纸片及75/75纸片测所有菌株的2组抑菌环直径进行配对t检验(t=21.613,P<0.01),但这种差异只来自于CISI规定检测出的产ESBL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和未经ESBL检测的其他肠杆菌科菌株;而对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ESBL阴性菌株的敏感率或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1:1)琼脂稀释法药敏结果 及75/30μg纸片法药敏结果 无差异.当使用75/75μg药敏纸片报告产ESBL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科菌株的药敏结果 时,应注明舒巴坦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