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以普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茶饮料的工艺流程。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20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灭菌温度135℃,5s瞬时灭菌。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以普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茶饮料的工艺流程。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20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灭菌温度135℃,5s瞬时灭菌。  相似文献   

3.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伟 《茶苑》2004,(1):21-22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及其保健功效。普洱茶经过1000余年的历史演进,至今仍处于上升发展的历史时期。普洱茶原产地在滇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其原料为大叶种乔木型茶树鲜叶,采白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及坝缘丘陵地带。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普洱茶加工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相似文献   

4.
研制一种普洱茶果冻食品,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将普洱茶经浸提、减压真空浓缩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工艺配方,结合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的检测筛选出工艺的最佳配方为:茶水比1∶30,琼脂1.0%,卡拉胶0.05%,柠檬酸0.05%,白砂糖15%,食盐0.05%,蜂蜜1.5%。通过上述优化工艺制作普洱茶果冻。   相似文献   

5.
话说普洱茶     
苏芳华 《茶苑》2005,(2):19-21
什么是普洱茶,似乎人皆耳熟能详;要说其所以然,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是一些权威书刊对普洱茶所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张慧  张云龙  田洋  肖蓉  李栋  何梦恒 《食品科学》2010,31(22):516-520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备茶粉,用普洱茶茶粉、三七总皂苷、木糖醇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淀粉和其他辅料,经喷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辐照灭菌等工序,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普洱茶三七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以95% 乙醇作为润湿剂、普洱茶茶粉用量10%、填充剂(木糖醇:玉米淀粉:糊精:β- 环状糊精=4:2:1.5:0.6)用量86%、三七总皂苷用量1.2%、阿斯巴甜用量0.5%,制成的含片色香味俱佳,经检验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普洱茶饮料配方。方法以普洱熟茶为原料,辅以白砂糖、柠檬酸钠和VC等调味剂,研制普洱茶饮料。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筛选配方后,通过感官评价,加入不同调味剂如白糖、柠檬酸钠和VC,以测试这些因素对普洱茶饮料的味道、香气、颜色和组织状态的不同影响,测定相应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筛选出普洱茶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普洱茶饮料最佳配方为:茶水比1:60(g/mL),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在25 min,白糖4%,感官评分为81.1547。结论所得产品色泽均匀一致,汤色明亮呈深红色,有原料(普洱茶)特有香气,香气宜人,酸甜爽口,滋味宜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圣人,在茶与圣人孔子之间,有没有一条文化的纽带,骆承烈教授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继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研制一款既保留普洱茶营养价值不散失普洱茶香味的新型曲奇饼干。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制、挤注、烘培、灭菌等工序进行加工,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黄油,茶粉和烘烤时间对普洱茶曲奇饼干的感官分数的影响,测定了样品的微生物指标,筛选出最佳制作工艺。结果最佳工艺配方以低筋面粉100 g,黄油76%普洱茶茶粉13%糖粉45%奶粉8%牛奶15%1%鸡蛋50%,烘烤温度(上火190下火170),烘烤时间13min结论 筛选出的优化组合将扩大普洱茶系列产品,为普洱茶多元化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普洱茶中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且用此提取工艺测定市售不同级别普洱茶中茶多糖含量。结果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40 min,浸提次数3次,乙醇浓度80%。该提取工艺重复性好,吸光度与葡萄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线性范围0.02~0.10 mg/L(r2=0.9999)。实验也发现,普洱茶的嫩度越低,茶多糖的含量越高。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作为茶叶多糖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槟榔口香糖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发咀嚼槟榔片的替代品,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槟榔提取液为原料,添加淀粉糖浆、食用香精等物质制成槟榔口香糖。实验结果表明,胶基量占35%,槟榔提取液量占5%,淀粉糖浆量占40%,香精量占0.3%,所制得的槟榔口香糖适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以小麦面筋、玉米醇溶蛋白及竹笋为原料制成绿色环保竹笋口香糖的加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竹笋口香糖中添加15%的玉米醇溶蛋白,25%的小麦面筋,100∶1的糖酸比,4%的山梨醇;老化条件为25℃的温度,10h左右的干燥时间,水分含量最后控制在30%所制得的口香糖适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糖分子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微生物发酵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多糖,并对其分离纯化?分子量分析,明确茶多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双氧水脱色,再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由木霉和酵母发酵的普洱茶多糖提取物中糖分与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木霉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然后减小;由酵母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茶原料、发酵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发酵时间等对发酵普洱茶中多糖分子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降压保健口香糖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玉米渣生产的降血压肽为主要功能因子,以胶基、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甘油、柠檬酸、香精等为原辅料,探讨了降压保健口香糖的生产工艺。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其配方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出降压保健口香糖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口香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无蔗糖壳聚糖口香片的研制过程。该产品以壳聚糖、魔芋精粉作为胶凝剂和成形剂,以甜蜜素和蛋白糖为甜味剂,以薄荷素油等为风味剂研制而成。确定了壳聚糖口香片的生产工艺和配方。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纯种发酵普洱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酵母菌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之一,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此外还能代谢产生VB1、VB2、Vc等物质,是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品质风格的重要因子。对从普洱茶渥堆发酵样品中分离出的5株优势酵母菌进行纯菌接种发酵试验,并对发酵后的茶样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和感官评价,结果发现,酵母菌株Y5能将生茶的多酚值由28.33%降至14.54%,将茶褐素值由2.45%增至6.86%,在5株酵母菌发酵的茶样中,其茶褐素增幅最为显著。另外Y5发酵的茶样有香甜味,其滋味略苦,生津,有回甘,可以用来提高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清凉爽口片的研制过程。以壳聚糖和魔芋精粉作为胶凝剂和成形剂,甘草苷作为 甜味剂,薄荷素油等作为风味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清凉爽口片的最佳工艺和配方。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的真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和变化趋势,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此外还包括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  相似文献   

19.
玉米营养保健口香糖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以玉米醇溶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芦荟凝胶浓缩液、功能性甜味料(山梨醇和甘露醇)等为原料生产片式玉米营养保健口香糖的生产工艺、操作要点和配方。并对玉米营养保健口香糖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四种不同年份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玲  熊智  孙浩  缪福俊 《食品工业科技》2011,(10):132-134,138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随储存年限的下降不明显。经过感官测试,年份越久远的普洱茶的颜色和香味越好,其原因是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多酚与咖啡碱可能转化为起色物质和增香物质,但是普洱茶储存过程中化学、生物的转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