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随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应激性高血糖AMI组:30例,伴随应激性高血糖(血糖≥7.0 mmol/L);血糖正常AMI组:28例,血糖正常(血糖≤6.1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AMI组和血糖正常AMI组相比,前者年龄较大,且心功能不全,无复流现象较高,病死率较高。应激性高血糖AMI组患者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与血糖正常AM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相关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我院2008年—2010年18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95例)和血糖升高组(85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死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47.2%(85/180),1年的总病死率是16.5%。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女性患者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1.8%vs 15.8%),1年病死率高(16.5%vs 5.0%)。结论 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发病24h内住院的AMI患者84例,入院后根据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结果,分为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54例(观察组)和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39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4.4%,高于对照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心功能损害严重,且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可判断心功能损害程度及观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激激素与血糖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15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8例(A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mmol/L)47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应激激素变化及30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87%;B组应激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胰岛素显著低于A组(P0.01);AMI急性期B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9.97±7.21)%]显著低于A组[(54.03±6.34)%](P0.05)。结论入院血糖与应激激素异常增高和AMI患者PCI术后30d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入组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市胸科医院的AMI患者共24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及是否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分为四组,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65例),非糖尿病血糖正常组(B组,96例),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组(C组,54例),糖尿病非应激性高血糖组(D组,32例),比较四组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与LDL-C相关性。结果非糖尿病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组LDL-C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3.29±1.09)mmol/L vs.(2.92±0.94)mmol/L,P0.05];糖尿病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组LDL-C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2.99±0.85)mmol/L vs.(2.57±0.85)m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为AMI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风险因素(OR=1.957,95%CI:1.014~3.774,P0.05)。结论 LDL-C为AMI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08至2009-04初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且在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29例非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121)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208)两组,随访50天,进行应激性高血糖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死亡发生风险的Cox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36.8%(121/329),50天内总病死率是8.5%(28/329).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P<0.001]、女性患者较多(33.1%vs 13.9%,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2.9%vs 15.9%,P<0.001),血糖浓度较高[(9.1±3.3)mmol/L vs(5.4±0.4)mmol/L,P<0.001],病死率较高(16.5%vs 3.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高龄[比值比(OR)1.024,95%可信区间(CI)1.001 to 1.047,P=0.043],女性[OR 3.013,95%CI 1.617 to5.616,P=0.001]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OR 2.161,95%CI 1.532 to 3.048,P<0.001]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50天内发生的死亡进行分析,提示应激性高血糖是死亡[OR 2.459,95%CI 1.022 to 5.921,P=0.045]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龄、女性、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老年女性心功能愈差愈容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最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 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190例,根据年龄分组为:年龄≤45岁青年组(A组)60例及年龄≥60岁老年组(B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①A组患者多有吸烟(80%比30.7%,P<0.05)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40%比10.7%,P<0.05),两组代谢综合征各项指标中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6%比38.4%,P<0.05).基础心功能A组均正常,B组中正常占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中AMI后心功能Killip Ⅱ~Ⅳ级占5%,B组为40%(P<0.05).②A组单支病变发生率高为75%,多侵犯LAD;而B组双支及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为87%.A组冠脉病变以低中危为主,低危占30%;B组则以中高危为主,高危占18.5%.结论 吸烟、家族遗传因素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青年STEM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青年急性STEMI冠脉病变以低中危为主,多侵犯左前降支.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及时经皮冠脉介入再灌注治疗对降低本病发病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94例AMI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进行测定 ,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 ,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 ,观察 2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  94例AMI患者急性期有 32例出现高血糖 ,发生率为 34 0 % ,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 ,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有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 ,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时血糖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检测入院即刻血糖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48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37例,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及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入院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明显升高(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均明显升高(P<0.05)。B组患者LVEF(48.57±8.21)%明显低于A组[(53.25±7.34)%,P<0.05]。结论入院血糖异常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0 d内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我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56例,糖尿病176例,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分为两组,比较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年龄高,多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住院期间心功能更差,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大、住院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脉造影和罪犯病变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入选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AMI患者236例,其中42例年龄≤50岁分入A组,194例年龄>50岁分入B组,应用冠脉造影观察冠脉病变特点.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4例A组和38例B组AMI患者罪犯病变,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大小,脂核负荷和斑块破裂情况等.结果 吸烟、酗酒和冠心病家族史在A组多见,B组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A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而B组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且侧支循环形成多;IVUS发现2组罪犯病变均主要表现为斑块不稳定和破裂,部分A组患者冠脉血管无严重病变,A组血管病变脂核大,纤维帽薄,B组罪犯病变狭窄程度重,斑块面积大,纤维帽厚度较厚,脂核较小.结论 AMI主要由于斑块不稳定和破裂所致,不同年龄AMI冠脉病变特征和危险因素不同,提示不同年龄患者预防AMI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HT)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82例老年HT合并AMI和64例无高血压(NHT)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脉压、无痛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住院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HT合并AMI患者脉压差大,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吸烟是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方法:入选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因AMI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监测空腹血糖,并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按照年龄(±5岁)、性别、合并疾病等资料进行1∶1匹配。分别调查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并进行心肌梗死相关资料比较。结果:研究收集646例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及样本含量计算要求,吸烟组入选223例,按照性别、年龄、AMI病史等条件要求匹配非吸烟组患者223例。吸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高于非吸烟高血糖组[(7.5±2.9)vs.(6.8±2.5)mmol/L,P0.05];[(5.6±0.4)%vs.(5.4±0.4)%,P0.05]。AMI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27.1%,吸烟组患者明显高于非吸烟组(35.0%vs.19.3%,χ~2=13.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AMI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增加非糖尿病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降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引起血压降低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高血压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超过1周病情已稳定,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并支架植入的患者68例,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A组(≥110/70 mmHg)和B组(<110/70 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结果、冠脉病变特点。结果入院时间、急诊介入、入院前心功能、入院时Kil-lip分级、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肌酐、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大血管病变、多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降低与入院时间晚、入院前心功能差、Killip分级低、年龄大、糖尿病、高血脂、肾功能不全相关,与低射血分数,冠脉多支病变、大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徐宁  陈欣  王彦欧  李超  李江 《山东医药》2008,48(48):69-70
回顾性分析38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脉病变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并发高血压者多,心功能差,冠脉病变程度重,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提示临床对老年女性STEMI患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汪凤兰 《内科》2007,2(5):748-749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年龄≤45岁(青年组)及同期205例≥50岁的(非青年组)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心电图表现及冠脉造影特点。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存在差异,青年组吸烟明显多于非青年组,心电图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显著高于非青年组,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A型病变、单支病变者显著高于非青年组。结论青年人AMI常有明显诱因,冠脉造影狭窄程度轻,A型病变及单支病变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与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应激性高血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内科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62例,根据病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FBG<7.0 mmol/L,7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FBG≥7.0 mmol/L,86例)。采用全功能酶标仪测定各组血清瘦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纤维蛋白原(FIB)、FBG、三酰甘油(TG)、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瘦素与CK-MB、cTnI、FBG、LVEDD、TG、FIB、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高水平的TG、瘦素、cTnI均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瘦素高表达组FBG、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LVEDD、MACE发生率高于瘦素低表达组(P<0.05),LVEF低于瘦素低表达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病人血清瘦素升高,高水平的瘦素为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瘦素的非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应激性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AMI后应激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01例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根据入院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分成3组.A组55例,血糖正常(≤6.1mmol/L).(2)B组21例,血糖介于6.1与8.0mmol/L之间.(3)C组25例,血糖≥8.0mmol/L.对3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组梗死部位无差异,P>0.05.B组,C组心衰发生率较A组高,P<0.05.C组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A组高,P<0.05.死亡组血糖水平高于存活组(8.1±3.1mmol/L vs6.6±2 1mmol/L,P<0.01).结论老年AMI伴应激性高血糖心衰发生率高,当血糖≥8.0mmol/L时,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亦增加,AMI后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