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多体理论模型的加工中心热误差补偿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数控加工中心热误差模型,并提出其误差补偿方法。以三坐标MAKINO加工中心为例,建立了具体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优选了4个测温点,实时测量其温度,作为误差参数辨识模型的输入值,实现了软件实时补偿。在该加工中心上分别沿3个坐标方向加工一系列表面并比较加入热误差补偿的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补偿效果显著。实践说明所建热误差模型的有效性和补偿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对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软件误差补偿技术进行研究,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了在线检测误差补偿软件。并对软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检测系统的几何误差模型的建立、测头误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以同时对测头误差、机床几何误差进行补偿,有效地提高了在线检测精度。软件系统在MAKINO立式加工中心上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数控加工中心热误差模型,并提出其误差补偿方法,以三坐标MAKINO加工中心为例,建立了具体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优选了4个测温点,实时测量其温度,作为误差参数辨识模型的输入值,实现了软件实时补偿,在该加工中心上分别沿3个坐标方向加工一系列表面并比较加入热误差补偿的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补偿效果显著,实践说明本文所建热误差模型的有效性和补偿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数控加工中心热误差模型,并提出其误差补偿方法,以三坐标MAKINO加工中心为例,建立了具体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优选了4个测温点,实时测量其温度,作为误差参数辨识模型的输入值,实现了软件实时补偿,在该加工中心上分别沿3个坐标方向加工一系列表面并比较加入热误差补偿的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补偿效果显著,实践说明本文所建热误差模型的有效性和补偿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加工中心精度是影响产品加工精度的最重要因素,误差补偿技术是提高加工中心精度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五轴加工中心的空间误差及建模结果,以TTTRR五轴加工中心为例,建立了综合空间误差模型,为误差补偿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多种误差补偿技术,提出了一种可以基于建模结果的平动轴几何误差测量新方法,结合旋转轴几何误差的测量结果,最后通过在某台五轴加工中心上进行测量和补偿实验,验证了建模结果的正确性和新位移测量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数控机床空间位置误差的检测及神经网络误差补偿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平面正交光栅检测三轴加工中心的空间位置误差,建立了机床空间位置误差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机床空间位置误差补偿方法,并建立了神经网络误差补偿模型。通过误差测量与补偿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提出了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误差通用数学模型,研究了测量系统误差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基于模型的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软件误差补偿。对标准试件的检测及补偿结果表明,补偿后加工中心检测精度提高53.8%以上,加工中心在线检测误差补偿实验结果证明了提出的误差补偿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数控机床空间误差值的控制是误差补偿技术关键之一。文章介绍以单片机为核心的NC型误差补偿控制器,并在XH714立式加工中心和XHFA2420仿形定梁龙门加工中心上得以实现。该方法对在其他机床及开放型数控系统上应用补偿技术有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体系统理论,以NAS979圆锥台试件作为检测试件,针对一种立式五轴加工中心,分析了33项几何误差,并建立了几何误差模型。将仿真结果与三坐标机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几何误差模型具有比较理想的预测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了误差模型,并提出了几何误差补偿策略,为加工中心的几何误差补偿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存在的几何结构误差和误差测量的方法较为复杂、补偿周期较长的问题,运用多体系统理论建立立式数控加工中心的数学运动误差模型,利用矢量对角测量方法对可测得的位置误差进行误差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基于C++开发了三轴数控机床刀具加工轨迹仿真模块,以便仿真实展现立式加工中心的加工路径,并加以对比,验证误差补偿效果。结果表明,方法数学模型精确,可以快速分离出三轴立式加工中心的21项位置误差,最终解决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误差特性,运用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和齐次变换矩阵,建立了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空间综合误差模型.利用激光干涉仪测量机床空间误差参数并进行辨识.采用了数控指令的软件误差补偿方法对机床进行误差补偿.  相似文献   

12.
空间误差建模和补偿已成为提高机床精度和性能的最经济方法之一。然而,空间误差元素测量耗时多等原因限制了空间误差补偿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空间误差快速建模和补偿方法。首先,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建立了立式加工中心的广义运动学模型。其次,根据立式加工中心的所有误差元素的灵敏度分析,确定关键误差元素。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在误差补偿过程中忽略了影响因子较低的角度误差元素。然后,基于关键误差元素的测量数据和切比雪夫多项式,建立了简化的空间误差快速补偿模型。接着,利用Fanuc数控系统的EMZPS功能开发了实时误差补偿系统,实现了空间误差的补偿。为了评估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每个平动轴和每条体对角线误差补偿前后的测量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沿三个轴的最大平移误差从21.9μm到6.5μm,最大体对角线误差从81.6μm减小到35.5μm。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批20个立式加工中心,进行批量补偿试验。所有加工中心补偿后的精度均优于40μm。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灵敏度分析作为简化机床误差模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出一种快速批量化建模和补偿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提高误差补偿效率,在未来机床误差补偿的广泛工业应用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四轴联动加工中心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四轴联动加工中心的运动误差模型,提出了几何误差参数的辨识方法以及相应的测量技术,运用传统的测量方法与先进的Renishaw8测量系统相结合可准确地辨识出四轴联动加工中心的27项误差参数;在四轴联动加工中心上进行软件误差补偿一坐标测量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建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多坐标联动加工中心误差补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小机床的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误差模型及其补偿方法。运用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螺距误差补偿数学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数控系统,根据模型形成的补偿曲线,通过激光干涉仪检测得到三轴加工中心进给轴的定位误差数据,利用校正周期插补坐标值的方法,对三轴加工中心的螺距误差进行补偿。结果表明,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机床进行补偿后,机床各进给轴的定位精度均提高80%以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数控加工中心的位置误差补偿,是数控加工中心日常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以当前数控加工中心位置误差补偿研究工作发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具体的数控加工中心位置误差补偿模型,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普勒干涉仪对五轴加工中心进行空间传动误差监测并提出了误差检测方案,提出基于LS-SVM及神经网络算法的空间误差和热误差综合补偿模型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空间误差检测和补偿,补偿后误差的幅度降低为-10μm~32μm。  相似文献   

17.
基于VTM100型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结构及其运动链构型特点,设计了误差检测方案,同时提出了加工中心空间误差补偿策略以及几何误差和热误差综合补偿模型。利用对角空间误差检测数实施了空间误差补偿,补偿后误差降低的幅度为11.87~50.8μm,精度提高了31.58%~81.77%。  相似文献   

18.
加工中心热误差补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基于多体系统理论,提出加工中心的热误差建模理论和方法:并以三轴MAKINO加工中心为例,建立热误差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最后以软件实时补偿方式进行实际铣削,实验证明补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加工中心误差补偿方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软件误差补偿方法,研究了各种补偿方案。文章采用修正NC数据实现误差补偿,设计了具有特殊表面的实验样件,在MAKINO FNC86-A加工中心上进行了误差补偿实验验证。对于所设计样件进行有补偿和无补偿情况下的加工,利用三坐标测量机对加工表面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误差补偿之后,样件的加工精度提高了60%以上,验证了文章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壳体类零件的孔加工精度,提出了一种通过加工编程对立式加工中心几何误差进行补偿的方法。通过双频激光干涉仪对立式加工中心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进行检测,并利用分析软件及其相关参数标准对检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立式加工中心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通过零件加工程序对立式加工中心几何误差进行补偿的方法。通过实际加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满足壳体类零件孔加工的精度要求,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误差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