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善 《天文学报》1994,35(4):362-370
本文分析类星体0917+62在波长6cm和11cm上快速变化(时标1天)的结构函数.讨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快速变化可用星际折射闪烁来解释.结果表明,折射闪烁解释对星际介质和射电源结构提出了相当明确的限制:散射介质应为连续介质,其有效距离应0.4kpc;射电源应包含0.05—0.1mas的致密结构.对快变射电源方向上脉冲星的测量以确定星际介质特性和用VLBI测量快变射电源中的小角径成分,将是检验星际折射闪烁解释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时间以来被看作是典型致密双源之一的类星体4C 39.25,其主要成分显示坦谱,且具有特殊的视超光速结构变化,根据在18厘米波长新的VLBI及MERLIN观测,可以认为该源是一个核-喷流类星体。喷流在毫角秒尺度上旋转了大约90度,并最终向79度的方向角延伸,喷流中包含了几个“节”及在其终点的一个热斑。预期在更高频率的亚毫角秒观测可以证实这样的结构,并对其核本身在18厘米,甚至6厘米波长都几乎是不可  相似文献   

3.
对1975年天鹅座新星进行了偏振测光。没有发现可觉察的圆偏振。黄光波段新星的线偏振约为1.2%,蓝光波段约为1.1%。没有发现偏振的明显变化,偏振可能是属于星际起源的。  相似文献   

4.
长时间以来被看作是典型致密双源之一的类星体4C39.25,其主要成分显示坦谱,且具有特殊的视超光速结构变化。根据在18厘米波长新的VLBI及MERLIN观测,可以认为该源是一个核-喷流类星体.喷流在毫角秒尺度上旋转了大约90度,并是终向79度的方向角延伸,喷流中包含了几个“节”及在其终点的一个热斑。预期在更高频率的亚毫角秒观测可以证实这样的结构,并对其核本身在18厘米,甚至6厘米波长都几乎是不可见的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脉冲星PSR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4要比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评述了星风与星际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均匀介质中的星际气泡的结构与演化、星风与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相互作用、星际气泡的稳定性以及星风与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星系中除了恒星,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恒星间的星际介质。星际介质又叫星际物质,包括气体、尘埃、磁场、宇宙线等。天文学家们最先关注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星际气体。  相似文献   

8.
1.根据我们对英仙X的分光光度测量,得到它的星际目视总吸收A_v=1.~m50.把它同3U0352 30X射线观测得到的氢柱密度比较(用经验公式换算到目视总吸收),表明二者离我们的距离大致相同,支持了X Per是3U0352 30的光学对应体的看法.2.同X Per相差22.5角秒处的ADS2859B,星际消光和X Per也基本一致.3.指出ADS 2859B同X Per作为有力学联系的远距双星的存在事实,可能是X射线源3U0352 30起源于一颗大质量星的超新星爆发的证据.联想到离Cyg X-1的9角秒处也有一颗M型星,光度比HD 226868大致弱6~m,因此二者离我们的距离可能也是相同的,也有可能组成一对远距双星,这就更加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脉冲星星际闪烁观测研究的进展,对脉冲星星际闪烁现象,星际介质中电子密度涨落谱,散射等离子体在银河系中的分面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了介绍。星际闪烁现象和昨际介质的深入理解,使脉冲星星际闪烁已成为研究诸如脉冲星辐射区结构和脉冲星速度等脉冲星本身性质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恒星形成与星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星际介质有着密切关系。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顾名思义,是指恒星问弥漫的各种物质,主要是由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它们一般都非常稀薄,弥散在星际空间中。  相似文献   

11.
试题原文请参见本刊2005年第四期“奥赛专版”栏目理论题:一、选择题’ D、C、C、A、A、B、A、A、A、C易知Sina=令…a.=巧’(太阳的视角半径),rl=la.u.,几=l秒差距 么R、R、r, aZ rl rZ rz二aZ=丘笠-IAUx15,206265AU=727x10布二、问答题1、解:设太阳的角半径为R,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几太阳的视角直径为a弧度因此此时的太阳张角为2a,=2x727x10一,x6o角秒=0.(X) 87角秒奥赛专版妙2、解:(l)设天体距离为r 49,49矛sin了cos万5000--一一一=一月,r之一=生ZIXIU‘km 5000r,4, 嗡石 ‘ 如果毗=3祀7习.37,则该天体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为0.3…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作为星际介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冷HI的自吸收现象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分析总结了其与其他星际介质的关系,并着重介绍了一类特殊的自吸收现象——HI窄线自吸收。HI自吸收因为能够反映冷星际介质中HI的温度、柱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展望了新一代望远镜(如FAST和SKA等)对HI自吸收的研究前景。以恒星形成的理想研究对象红外暗云为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FAST的观测能力,估算出约4 kpc处红外暗云中能够观测到HI窄线自吸收的比例(53%)。这一数值略小于与近距离暗云中的HI窄线自吸收特征比例。在更远距离和更多的天区中认证HI窄线自吸收对于研究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天文台人造卫星目视跟踪打印经纬仪进行了改造。在望远镜的两轴上加装了高分辨率的园感应同步器,数显表,实现了数字显示。经过改造后的望远镜测角精度由原来±30角秒提高到±1角秒;分划板刻线由原来2角分改进为15角秒;静态定位精度优于20角秒,比改造前的仪器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脉冲星PS4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15.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星际气体(2009年第5期),这一期将讲到星际介质的另一大类——星际尘埃。星际尘埃尽管所占比重非常非常小(只有星际气体质量的1%),但所起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们可以影响星系的演化过程,同时也是星系光谱的塑造者之一:尘埃吸收的高频光子会在红外到毫米波段再辐射出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工作表明,星际磁场在星际云的形成与演化及恒星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星际磁场的观测和推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一些新的观测资料,对星际弥散介质、HⅠ区、HⅡ区、OH微波激射源、红外源及原恒星等区域的磁场的观测方法和结果进行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7.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验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初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靠的,那么在目前的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和星系化学演化模型框架下还不能解释这种结果.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太阳系丰度可能不代表45亿年前本地星际介质的丰度.  相似文献   

18.
尘埃无处不在。太空中也发现有尘埃。但是星际尘埃比我们家里橱柜上的灰尘重要得多。没有星际尘埃,就没有你和我,也没有地球存在。  相似文献   

19.
侯金良 《天文学进展》1997,15(4):352-363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测标准大爆核心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始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  相似文献   

20.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北京天文台密云工作站的东-西16面天线干涉仪系统(工作频率146兆赫),并将仪器参数的实测结果与理论予期值相比较.第一旁瓣5%,瓣宽5.4.方向瓣在天球上的位置也都与理论预期相差不大.第二部分描述了宁静太阳及其缓变成分的观测.在太阳活动下降期没有发现米波太阳视直径的变化.第三部分分析了 I 型源的观测结果.米波源的高度我们测定在过日心径时为光球之上0.24R☉.检查不同类型噪暴源按日心径的分布,得出随着高度的增加 I 型源的噪暴成分比起连续的增强辐射下降得要迅速.在与光学现象的对应上,噪暴的起始似乎与耀斑的发生的相关性不强.噪暴源却与谱斑区的平均耀斑指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