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向多种组织细胞横向分化,是细胞移植的最好种子之一。体内外许多试验证实,某些细胞因子可以影响移植细胞的微环境,进而影响骨髓干细胞的动员、迁移及分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属于趋化因子中CXC亚家族,特异性引起表达CXCR4的骨髓干细胞趋化反应,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对骨髓干细胞动员、迁移及分化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预处理对过氧化氢(H2O2)导致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旁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MS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损伤组、0.02及0.2 mg/L SDF-1α预处理损伤组.用MTT法,Hoechst染色,Western blot及ELISA方法分别检测预处理对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及旁分泌的影响.结果 H2O2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释放LDH及凋亡率明显增高,细胞增殖明显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明显降低.SDF-1α预处理MSCs后,能明显逆转H2O2对细胞的损伤,并增加VEGF及bFGF的蛋白表达及活性.结论 SDF -1α预处理能有效减轻MSCs的损伤及凋亡,促进细胞的存活并增强细胞的旁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只有少量细胞能定向迁移到损伤组织,因此如何提高细胞定向迁移的数量是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予以传代。使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选取最佳浓度值趋化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CXCR 4型受体阻断剂AMD3100和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的干预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迁移情况,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XCR 4型受体 mRNA、蛋白水平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0.2 mg/L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孵育细胞10 h具有最佳趋化细胞迁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迁移作用随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预处理时间为6 h;而AMD3100和LY294002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的促迁移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 4型受体的表达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CXCR 4型受体数量,从而增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型受体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该预处理效应可能与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特异性地向损伤部位迁移,参与多种组织的损伤修复,然而其定向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不同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10代,检测细胞衰老状态。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受体表达情况;体外迁移体系(Transwell)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后生长逐渐缓慢,在第6,7代衰老细胞增多,其CXCR4受体表达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趋化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受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1.013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除参与趋化干细胞定向迁移途径,还具有抗凋亡作用。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取最适宜浓度100 μmol/L用于实验。不同质量浓度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干预100 μmol/L H2O2诱导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0.2 mg/L最佳保护质量浓度用于实验。取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损伤组在培养液中加入H2O2作用24 h;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组于H2O2损伤细胞前6 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MD310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的阻断剂)组于H2O2细胞损伤前6 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AMD3100共孵。 结果与结论:H2O2能体外模拟缺血缺氧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损伤组比较,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细胞凋亡明显减轻(P < 0.01),细胞E2F6基因表达增强(P < 0.05),E2F1基因表达减少(P < 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转位减少(P < 0.05),Caspase-3活性降低(P < 0.05),AMD3100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通过增强E2F6基因,负性调控E2F1基因抑制线粒体损伤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折愈合与聚集在骨折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密切相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功能。 目的:采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嵌合体小鼠,制作左胫骨骨折模型,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及其骨折修复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C57BL的骨髓内分离培养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经X射线照射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雄性小鼠的骨髓非贴壁细胞联合移植,最后建立起稳定的骨髓嵌合型小鼠模型,再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建模后分别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干预,并设置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第1,3,7,14天各相应时相点骨折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建模后第14,21天各相应时相点的骨痂量,建模后第28天抗折力,均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组>对照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组(P < 0.05);在建模后第28天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组骨痂量减少(P < 0.05),骨小梁融合成片,部分骨髓腔再通,对照组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组髓腔未通。证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折端迁移,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受体CXCR4、CXCR7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SDF-1α/CXCR4/CXCR7轴对BMSCs迁移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34。应用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及CXCR7中和抗体分别阻断CXCR4及CXCR7,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PCR分别检测BMSCs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本次实验分为单纯BMSCs组(A)、AMD3100预处理BMSCs组(B)、CXCR7中和抗体预处理BMSCs组(C)及AMD3100+CXCR7中和抗体预处理BMSCs组(D)。结果经鉴定第3代大鼠BMSCs中CD29和CD44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表达阴性。BMSCs中CXCR4、CXCR7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与A组相比,B组及D组CXCR4及CXCR7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C组只有CXCR7蛋白表达降低(P0.05);各组CXCR4 mRNA和CXCR7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SDF-1α可以诱导BMSCs迁移,与0μg/L组相比,10μg/L组和100μg/L组穿膜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1),与10μg/L组相比,100μg/L组穿膜细胞数亦明显增多(P0.01);AMD3100和CXCR7中和抗体均能抑制BMSCs的迁移作用(P0.05),当两者同时作用时,抑制效应更为显著(P0.05)。结论 BMSCs共表达CXCR4、CXCR7蛋白及mRNA;BMSCs的迁移具有SDF-1α浓度依赖性;SDF-1α/CXCR4/CXCR7轴介导BMSCs的迁移作用,CXCR4受体和CXCR7受体对BMSCs的迁移可能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修复。方法培养SD大鼠骨髓细胞,增殖提纯传代至4代时,成骨成脂,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BMSC,然后将其接种到ADM,2d后移植到皮肤表皮缺损的SD大鼠体内,连续5周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BMSC-ADM修复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效果良好,5周后,肉眼可见材料与组织结合紧密,有弹性,颜色接近皮肤。结论 BMSC-ADM可以作为修复SD大鼠皮肤表皮缺损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显示表达CXCR4的干细胞能够沿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浓度梯度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心肌和血管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目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收集培养2 d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在缺氧条件,利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预处理H9C2细胞后,利用AnnexinV/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H9C2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RT-PCR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T-PCR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增加了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水平。AnnexinV/PI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降低了H9C2细胞缺氧复氧后的凋亡,且这种抗凋亡作用能被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所阻断。说明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保护H9C2细胞,增加H9C2细胞的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量来源于动物实验或实验室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抗炎症、软骨再生能力。但是相对于动物实验,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微环境更复杂,涉及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及免疫机制。目的:分析经皮穿刺关节腔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探讨其炎症抑制、免疫调节、缓解软骨降解等机制。方法:收集26例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骨髓15 mL,在实验室分离、培养、获得足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分析其体外诱导成骨、成脂分化能力。26例患者双侧膝关节分别入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膝注射自体来源的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7个),对照组则注射等量不含细胞安慰剂。采用WOMAC评分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利用ELISA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按照标准化的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方案,能获得足量的用于关节腔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过2×107第3代细胞)。从患者分离出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阳性表达CD105、CD29,阴性表达CD45、CD34,体外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脂能力。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而且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上升。以上结果表明,关节腔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进一步推测注射到关节腔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通过炎症抑制及逆转软骨降解等机制发挥作用,从而有望成为治疗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有效、可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外周神经缺损的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干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神经组织工程技术为神经缺损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清洁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兔前肢桡骨中段约15 mm处造成外周神经损伤,造模后1周,实验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对照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4周,取神经损伤处的神经纤维长约5 mm,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再生神经组织内神经纤维的密度和直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纤维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组织表面细胞数较多,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积较大,胞体发出多个突起,并且细胞之间相互连接交织成网状,其轴突较长和较粗,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且生长密度和状态优于对照组,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且效果确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Genetic modification by Shootin1 aim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thereby promoting functional recovery from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erve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transplanted BMSCs overexpressing Shootin1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BMSCs were transfected using adenovirus-Shootin1 for 48 hours. Then,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Nestin and NeuN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transfected cells under in vitro neuronal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imal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made in rats using modified Allen’s method. Thirty minutes later, Shootin1-transfected BMSCs and non-transfected BMSCs were respectively injected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of the rats in the transfection and non-transfection groups, respectively.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given no treatment. Five weeks after modeling, spinal cor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each rat to make frozen sections for detection of nerve related markers RESULTS AND CONCLUSION:After 48-hour adenoviral transfection, Shootin1 expression was successfully detected in BMSCs. After 7-day in vitro induction, the cell morphology in the three groups vari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Nestin and NeuN between the transfection and non-transfection groups.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two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s than the model group.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s of Nestin, NeuN, GFAP, MAP-2, ChAT and SYN were observed in both two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s, indicating a strengthened ability of nerve regeneration. Our experimental findings further confirm that BMSCs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has achieved good outcomes, and Shootin1 protein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nerv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Shootin1 overexpression shows no obvious additional eff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BMSCs transplantation, and further studi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BMSCs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D大鼠后肢缺血的机制。 方法:结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制备雌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扩增、纯化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大鼠缺血的右后肢股直肌中,对照组右后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2,4,6周,制备大鼠右股直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RY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6周移植组右股直肌毛细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移植组股直肌切片中S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出现于毛细血管壁,并散在分布于肌组织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迅速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改善大鼠缺血下肢的血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旁分泌细胞,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促使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干细胞能够增殖再生,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结合能明显增强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微损伤环境中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清洁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按照手术操作流程获取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增殖到第3代够107数量级时,进行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子培养标记。在兔前肢桡骨中段约15 mm处造成骨缺损,骨缺损6周发生骨不连。实验组大白兔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髂骨碎粒一起植入骨缺损处。对照组不进行干细胞移植,于骨缺损处植入髂骨碎粒。术后12周内,观察大白兔骨不连部位大体形态、X射线片、病理学染色结果。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明显发现骨痂,骨缺损处逐渐修复,直至完全愈合;对照组大白兔骨不连部位没有骨痂,骨髓腔封闭,充填肉芽组织。实验组有增生活跃的软骨组织,碎粒融合,骨缺损处出现类骨质,成骨细胞进行性增加;对照组软骨增生差,有大量死骨,骨粒未融合,没有成骨细胞。实验组桡骨缺损部位X射线显示云雾状影,骨髓腔恢复再通,骨骼塑形好;对照组骨碎粒吸收较少,骨髓腔部分闭塞,骨骼未连接,缺损处硬化。结果显示在局部微损伤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修复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具有显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被认为是干细胞移植的良好替代方案。既往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诱导激活能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多种生物学潜能,而正常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可能由于免疫活性和迁徙能力不足,无法有效修复损伤组织。 目的:探讨炎症预激活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急性辐射损伤小肠上皮治疗作用的差异。 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正常对照和辐射损伤的小肠隐窝细胞株IEC-6在Transwell培养板中共培养24 h,预刺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续单独培养48 h,收集到的上清液分别为正常状态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NOR)和辐射炎症预激活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IR)。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辐射损伤组、MSC-CMNOR治疗组和MSC-CMIR治疗组,以14 Gy剂量一次性腹部局部照射制备急性小肠辐射损伤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尾静脉注射和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腹腔植入联合给药。于治疗后第1,3,7天取小肠组织检测短回路电流和血清木糖水平观察小肠分泌、吸收功能变化。治疗后第3天取小肠组织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治疗后第1,3,5,7,14天取小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组织学改变。记录各组大鼠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 结果与结论:输注MSC-CMIR后,大鼠小肠短回路电流差值、血清木糖水平较辐射损伤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显示从治疗后第3天起MSC-CMIR组小肠黏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上皮厚度、紧密连接间隙明显优于辐射损伤组。生存分析显示MSC-CMIR组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明显改善(P < 0.05),而MSC-CMNOR组的各项指标与辐射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炎症激活状态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辐射损伤小肠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反转录病毒PLXSN 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染前后用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表达。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余45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生理盐水0.2 mL。 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且重点集中于胞核内。移植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各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 > 0.05)。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可能存在芳香化酶和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雌激素信号途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目的:观察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芳香化酶和雌激素相关受体的表达。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纯培养组和成骨诱导组,分别用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培养,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矿化能力,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芳香化酶、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和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 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和裂解液中雌二醇水平。结果与结论:培养72 h,成骨诱导组增殖能力最强;培养21 d,成骨诱导组茜素红染色显示大量钙沉积;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能促进芳香化酶和雌激素受体α 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 mRNA和蛋白表达,成骨诱导组雌激素受体β mRNA和蛋白表达与单纯培养组无差异;ELISA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上清液中雌二醇水平高于裂解液及单纯培养组上清液中雌二醇水平。结果表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成骨诱导分化后能表达芳香化酶、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和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亦能自身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由此产生的雌激素可能是通过相关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发挥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刘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8):4549-4554
背景:胰腺或胰岛细胞移植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为根治糖尿病带来了希望,但是胰腺或胰岛移植会出现供者缺乏和免疫排异反应问题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发展,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SD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反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36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6只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0只注射链脲霉素(按4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等分为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和糖尿病组。造模后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入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1010 L-1)和1 mL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1010 L-1)。结果与结论:注射链脲霉素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增加,且高于正常值       (6.7 mmol/L);移植后15 d,与糖尿病组相比,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 < 0.05),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较干细胞组更为明显;移植后45 d,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量接近对照组(P > 0.05),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优于干细胞组,而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较高水平,且体质量持续下降。上述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