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檀旦 《浙江预防医学》2016,27(1):111-15
【目的】分析F1000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总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文献的相关性。【方法】以医学信息学和糖尿病为主题,检索2010年发表文献的F1000总分以及文章发表至今的总被引频次和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IF),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新的检索方式和计算方式下文章F1000总分与总被引频次、F1000总分与期刊IF的相关性。【结果】2010年发表并被F1000推荐的医学信息学主题的文献共259篇,糖尿病主题的文献共169篇。2个主题文献的F1000总分与总被引频次、F1000总分与期刊IF均呈显著低度正相关(P <0.01)。【结论】F1000与文献计量学指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F1000与文献计量学指标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应将两者相结合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丰富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f(x)指数。【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期刊目录中的3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通过CNKI获取各期刊2012年的载文量、篇被引频次,利用excel、c++计算相应评价指标的得分,并根据f(x)指数的得分对期刊进行排名。【结果】 与当年遴选出的CSSCI核心期刊相比,评价结果准确率达94.12%;对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f(x)指数与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多种期刊评价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结论】 f(x)指数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考虑了期刊的载文量、总被引、篇均被引等因素,考虑了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的差异性,可作为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4种SCI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分析发展态势及中国对该领域的贡献。【方法】利用JCR统计各期刊2014年度影响因子(IF)和特征因子,利用Web of Science分析各期刊2013和2014年两年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对该学科领域的贡献,并研究Top100篇高被引文章的学术特征。【结果】中国整合替代医学领域3种SCI期刊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且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较高,中国论文在Top100高被引论文中占43%。【结论】整合替代医学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国内整合替代医学期刊的水平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整合替代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以留住国内优秀稿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医学学报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特点,提高稿件处理效率。【方法】选择北大核心收录的6种代表性医学学报类期刊,在CNKI中检索各刊2010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及其下载频次,结合下载频次的高低分析6种期刊零被引论文的文章类型、内容、研究方向和基金资助情况。【结果】该类期刊的零被引论文率不一,与期刊质量有一定关系。零被引论文类型以基础研究类占比最高,病例报告占比较高且篇均下载频次最低;论文内容中,技术方法类占比不小,但下载频次高于非技术方法类;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下载特点存在差异;零被引论文中基金论文占比不小。【结论】掌握医学学报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的规律,对减少发表零被引论文,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英语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与英文期刊学术影响力差异程度及非英文期刊影响因子的结构特征。【方法】 以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以WoS数据库和JCR为数据来源,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和期刊PR8指数为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统计分析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异。【结果】 非英文期刊(荷兰语期刊除外)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10个非英语国家中,有9个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而且本民族语言期刊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由国内学者贡献(中文期刊尤其明显)。【结论】 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中文科技期刊不宜提倡国际化;我国优秀科技期刊可以考虑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我国的SCI期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以2012年JCR收录且有指标值的127种我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序等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通过指标比较,发现相对于我国的SCI发文量,我国的SCI期刊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完善审稿、扩大开放、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打造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高校学报的质量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在计算学报影响因子时充分考虑引文的质量,即在经典的两年期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引文的影响因子的作用。并对福建地区四个高校学报的近两年数据进行统计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结果】考虑引文质量的影响因子计算方式较为合理,且高质量的引文的比例越高则影响因子越大。【结论】在影响因子计算过程中考虑引文质量是必要的,对考虑引文质量的影响因子计算式应给以关注,以期能完善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出“以文评刊”的学术期刊评价方式与实施策略,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当前以引文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方式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体育学术期刊为例,提出“以文评刊”的具体内涵与实施路径。【结果】 新媒体环境下“以文评刊”的实施路径包括:划清体育学术期刊报道内容的学科边界;构建学科专家库和网络评审平台,对论文进行学科共同体内的专家同行评议和读者评论;基于论文质量评议和相关指标结果,对期刊进行年度评价;多元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及结果的透明与公平。【结论】 以引文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在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的“以文评刊”的方式,是未来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近十年撤销论文的引证特征,探究撤销行为对学术界的净化效果。【方法】分析撤销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等信息和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相关性,撤销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计算高被引撤销论文对IF的贡献率;评价撤销时滞对撤销前、后被引频次的影响。【结果】76种期刊(撤销论文数量≥5篇)IF和撤销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撤销后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相关(均为P<0.05)。撤销时滞和撤销论文总被引频次相关(P=0.000)。随撤销时滞延长,撤销前被引频次逐渐增大。高被引撤销论文对期刊IF的贡献率为0.00%~2.00%。【结论】高IF期刊发表的、撤销时滞长的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负影响较大;肯定期刊进行自我净化效果的同时,建议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等加强对撤销论文及其不良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作者国际化水平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以我国英文版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自引率≥20%者。引入期刊作者国际化分数(Fraction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FAI)和作者国际化指数(Index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IAI)表征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对FAI1、FAI2、IAI1、IAI2与2014年版JCR中期刊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标准化影响因子、标准化论文影响分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种期刊FAI1、FAI2、IAI1、IAI2差异较大,Light-SciApplCurrZoolCellResJPlantEcolCommunComputPhysIntegrZoolNanoRes作者国际化水平较高。FAI1、FAI2、IAI1、IAI2与多数期刊影响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医学院学报的影响力情况,探讨其发展策略。方法 以2008-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源,采用动态评估模型对资料完整的10种医学院学报、14种医科大学学报、16种综合性大学学报医学版、20种非学报类医学综合性期刊进行影响力动态评估和比较。结果 2007-2013年医学院学报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但在4类期刊中医学院学报各年度的平均影响力评估值均最低。结论 医学院学报总体影响力较低,需要通过参加国内外医学专业会议、扩大作者群体、掌握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形成特色栏目等措施,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传播环节出发,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建设作有益的探讨,以引起学术期刊对传播环节的重视。 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重视内容建设,而忽略了传播环节,提出传播力概念,指出传播力也是提高学术期刊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传播力建设作全面的阐述。结果 提出媒介融合、提高数字化水平、转变出版方式、采取多形态的内容发布方式、多种宣传手段、研究读者的阅读方式、建立学术期刊传媒集团、全方位实施“走出去”等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的几点策略。结论 学术期刊必须关注传播环节,并加强传播力建设,才能实现更有效地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深入了解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文献引用情况,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和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以及人工核对的方法,分析了30篇国内高校学报刊发的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337条文献的著录情况;探讨了共引同一文献的20篇论文的引文内容准确度及引证效果。【结果】 文献著录错误较严重;且大部分引用有“引”无“证”,没有发挥引证的效用。【结论】 文献著录错误,尤其是引证效果低下使学术期刊失去公信力,影响对学术期刊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选取美国医学会期刊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作为国内外医学期刊的典型案例,探索其APP出版的实施细节,发现国内外医学期刊APP的产品特色,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APP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美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期刊APP进行调研,对比分析二者在功能设计与内容布局方面的异同。结果 美国医学会期刊APP平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提供更为人性化、更便捷的功能和服务;中华医学会学术期刊APP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结论 在期刊出版数字化及移动化的大环境下,学术期刊应重视APP出版的功能与内容建设,借鉴国外优秀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先进做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地学核心期刊应用新媒体现状,为推动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化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统计对比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2013年度地学核心期刊核心影响因子及核心被引频次及相关地学核心期刊网站新媒体应用数据。结果 应用新媒体的地学核心期刊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总体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结论 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地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地学期刊新媒体化将成为今后地学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重视出版质量、轻视学术质量、忽视传播质量等问题,介绍了学术期刊全方位质量控制途径。【方法】以《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为例,提出了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吸引高质量稿源的途径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提高期刊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质量方案及方法,即显性传播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期刊全覆盖式发行与传播、期刊画册传播、展会宣传、文献精准推送宣传、学术会议宣传;隐性传播包括组建期刊编辑委员会、协办单位、通讯员队伍,出版通讯副刊,主办、承办、协办学术会议,公益活动等。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期刊纸本和数字出版质量控制方案。【结果】通过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传播质量、出版质量的全面协同控制,可大幅提升期刊品牌质量,促进学术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结论】实践表明,闭环质量控制方法可行、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强化科技期刊质量管理,解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质控标准。方法 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关审稿、编校和出版质量控制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并以《中华妇产科杂志》为例,对学术和编辑加工质量控制进行细化分析。结果 提出科技期刊必须恪守科技道德和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同行评议和三审五定作为严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编辑规范落实到论文的编辑加工、排版流程、刊出后检查各环节。结论 同行评议、三审五定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保障;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坚持出刊后质检对规范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目前科技类期刊面临的体制转型、新媒体冲击与优秀稿件流失等严重挑战国内期刊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探索编委会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国际知名度等方面的潜能。方法 根据CMI期刊的办刊经验,在依靠编委会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甄别优秀论文、预测学术热点、指导办刊方向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做法。结果 通过这些方法,有效的将编委任务细化、贡献量化,调动了编委工作热情,推进了期刊的发展。结论 充分依靠编委,加强编委制度建设、编委学科布局,提升编委凝聚力,可为打造优秀科技期刊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承载的人文功能,体现学术期刊的人文精神。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结果 学术期刊体现人文精神的手段有:设置人文栏目、在编排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及与作者的个性化沟通等。结论 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播学术知识,交流学术观点的职能,同时,学术期刊的人文价值也应得到挖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我国学术期刊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方法 针对学术期刊目前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弊端,提出“互联网+”学术期刊是一个生态系统,探讨“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的生态系统组成,从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讨论“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各方面的机制创新。结果 完善“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战略理论,推动“互联网+”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的发展。结论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必须从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出版效率;在经营机制上创新,提高办刊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