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类型、部位与血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脑血管病类型、部位与血糖陈豪,么冬爱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ACVD),$者381例的血糖和头颅CT资料,发现在ACVD急性或血糖增高校常见,血糖增高的发生率和血糖水平与病变性质和部位有一定关系.并对预后有明显影响.材料和方法1.全组...  相似文献   

2.
脑干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刘伟国郑文济王秀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干占位病变报道增多,现将主要的脑干占位病变影像与治疗问题、常见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影像诊断与治疗1.脑干胶质细胞瘤:Berger等(1)(1983)...  相似文献   

3.
关于脑血管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各种疾病的前三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病率更有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本期脑血管病专辑不仅内容丰富,且突出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如在研究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的同时,重视干预治疗。本文对脑血管病,尤其是ICVD的防治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对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药物选择、剂量及给药途径研究需加大力度自从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建立后,缺血中心坏死区及半暗带的概念已获得共识。治疗时间窗的提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治疗时间窗究竟多长——几小时?几天?从…  相似文献   

4.
重视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微循环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诊断与治疗中,脑血液循环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重视其微循环水平的治疗,以更好地恢复脑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脑室内出血5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室内出血(IVH)是一种较常见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既往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自CT应用临床以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室灌注持续外引流,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本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2~72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ACT)在脑斑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0例脑血管病病人采用GE公司Innova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进行InnovaCT扫描,图像经过AW工作站后处理.获得InnovaCT图像,并结合3D—DSA及螺旋CT图像等进行分析。结果InnovaCT在发现颅内新鲜出血方面和螺旋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InnovaCT还可以将血管病变影像和CT图像融合在一起,了解其与颅底骨质、颅内结构等的关系:有助于判断不同血管内栓塞材料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InnovaCT可以提高医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提高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颅内结核瘤2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CT改变,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首发症状中,天幕上病变以癫痫居多,天幕下病变以颅内压增高症状居多。头部CT表现最常见有均匀增强和环形增强两种类型。对本病诊断应全面综合考虑,CT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上大多可行内科治疗,少数可施手术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分析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至2012年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9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患者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于发病的0.5—1天内做常规床旁心电图检查,其中有128例患者在1~3周内进行2~4次心电图复查,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异常心电图128例,总异常率达65.1%,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包括复极异常、节律异常、传导异常、房室异常,其中又以复极异常中的ST—T改变在心电图异常者中所占比例最高,占47.7%,其次是心律失常,占25.0%。脑干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最高(83.3%),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次之(80.6%),小脑出血组最低(22.2%),不同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异常发生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定部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失衡及脑、心血管病变存在共同病理基础因素有关,对于各种心脏异常的发生,临床医师应根据心电图检查所见,给与足够的重视,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部影像学和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55例老年癫痫患者中,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30例(54.55%),部分性发作23例(41.82%);有脑血管病者34例(61.82%),脑萎缩4例(7.27%),药物不良反应4例(7.27%),脑肿瘤4例(7.27%)。18例尸检结果:8例为脑梗死,4例为脑软化灶(出血后),4例为吸人性肺炎,1例为肿瘤多发脑转移,1例为脑血管粥样硬化(管腔狭窄Ⅱ~Ⅲ级)。结论 老年癫痫患者病因中以脑血管病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肿瘤、脑萎缩及药物中毒等。  相似文献   

10.
脑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脑水肿是神经科危重患者常见的一种病变,也是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痫变、颅脑损伤和炎症等过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近年来,在对脑创伤、脑缺血的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对引起血脑屏障(BBB)损害和细胞代谢紊乱的原因,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从而加深了对脑水肿发生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CI)作为全球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作而导致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何进行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重建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最终目标,电针(EA)是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在临床上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血管病具有独特优势,且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A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向全球推荐采用针刺(电针)治疗的病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电针对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改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旨在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临床表现,为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1例老年人SAS病人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并根据其临床特有表现综合分析,选拔选择恰当的治疗。结果:通过临床分析及有效的对症治疗,从而缓解老年人SAS临床症状的出现。结论:SAS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也是其较为普遍的生理病理现象,老年男性是明显的睡眠呼吸暂停高发人群,因此临床医生对本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相关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对6例CAA相关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病因、诊断及治疗。6例病人均为急性起病,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头颅CT显示以脑叶为主的出血量较大的高密度灶;病理检查显示病史以软脑膜为主,有CAA-AV改变4例,经刚果红染色均为典型的苹果绿双折光现象。本病病灶多发生于脑叶,常呈多发性和反复性;CSS-AV改变为本病原因之一,病理标本应尽可能包括软脑膜,病灶处及切片其他区域均有血管淀粉样蛋白染色阳性即可确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考虑到病人年龄、意识障碍程度及病变范围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可能的病理机制、药物治疗及其预后转归。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近3a脑血管病继发癫痢发作8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脑出血41例(47.7%),脑梗死27例(31.4%),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20.9%),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46例(53.49%),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20例(23.26%),部分运动性发作17例(19.77%),癫痢持续状态3例(3.49%)。脑电图异常74例。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癫痫发生率较高,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动态脑电图对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经抗癫痢药物治疗,随访1a,75例无再发作,2例死亡。有9例需长期服抗癫痫药。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经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将于2008年4月19日至4月26日承办(第五届)全国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参与授课的有北京各大医院神经科的著名教授。学习班以临床实用为主,介绍国内外近5年内神经病学临床进展,包括:(1)卒中指南、脑血管病病理及介入诊疗、特殊脑血管病影像鉴别、神经康复;(2)各种变性痴呆鉴诊、帕金森病临床及药物应用、运动神经元病、线粒体脑肌病、多系统萎缩、遗传性共济失调等代谢、遗传及变性病诊疗进展;(3)同心圆硬化等脱髓鞘病、肌病病理诊断、CJD等少见神经系统感染影像、临床与病理;(4)神经系统少见病诊疗、癫痫临床、病理及药物治疗进展、神经影像专题;(5)脑立体定向、EMG、TCD等辅诊检查应用及进展。通过学习更正和补充某些概念;结合病理、影像学、电生理技术进展等提高感性认识;结合循证医学介绍神经科药物进展;临床疑难问题及时解答。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虽然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治疗收效甚微.近年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对其早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在这一临床需要下,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分别提出了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力求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疼痛可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痛觉过敏,是临床颇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现用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在日本于80年代后期,发现神经妥乐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痛和麻木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兼具明显改善或消除疼痛主观症状及改善神经病变的客观功能性或结构性指标。为此我们通过高压氧和神经妥乐平联合应用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进行治疗,且以神经妥乐平为对照组,观察高压氧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赛莱乐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赛莱乐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8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给予赛莱乐10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8天;对照组38例,应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28天。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痛觉过敏、痛觉减退治疗后有效率达66.7%和7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和55.2%(均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治疗后均有一定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处理不相对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临床脑血管病领域,循证医学概念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和接受。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到个体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尽管有争议或反对意见,但更多的医生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着循证医学理念和原则进行医疗活动。然而,对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处理的关系在一些人中还存在比较模糊和片面的认识,常常将二者对立起来。表现在临床决策中,或过分教条地、绝对化地强调研究证据的作用,或过分强调个性及个人经验或病理生理的推理。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在临床上使用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据就是循证医学,不是个体化治疗,依靠经验或病理生理推理就是个体化治疗。这些误区不利于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正确发展。现就某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方法 对4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表现以及起病形式、治疗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患占60%,65岁以上占82.5%,缺血性脑血管病占90%。提示本病以男性患较多,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与年龄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成正相关。结论 重视老年人保健,特别是脑血管病的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疾病,是预防本病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