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苍耳子65%乙醇提取液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为探讨苍耳子的毒性成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苍耳子碎粉22kg,用8倍量乙醇浸泡6h回流加热提取2h,共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浓缩液用石油醚萃取,回收石油醚;依次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有机溶剂,水层减压干燥。取苍耳子干燥乙酸乙酯萃取物4.8g,正丁醇萃取物24g和水萃取物56g,各加含3%吐温-80生理盐水2000mL,分别配成浓度为0.0024、0.0120和0.0280g/mL的混悬液。将SPF级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3个给药组大鼠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的混悬液2.5mL灌胃,2次/d(剂量分别为每天0.06g/kg、0.3g/kg、0.7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吐温80生理盐水灌胃,2次/d,均连续灌胃28d。观察给药后大鼠外观、饮食和活动情况;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开始后7、14、21、28d称体重。第29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水平;之后,处死大鼠,计算肝脏指数,并进行肝脏组织学形态观察。结果:水萃取物组大鼠给药后7d皮毛无光泽,活动及摄食量减少。正丁醇和水萃取物组大鼠给药后14、21d出现皮毛枯黄,精神萎靡,28d出现竖毛,倦卧少动。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大鼠未见明显改变。正丁醇萃取物组大鼠给药开始后21、28d体重分别为(240.6±24.1)和(255.1±21.3)g,水萃取物组大鼠给药开始后14、21、28d体重分别为(214.4±20.5)、(230.7±21.2)和(239.1±18.5)g,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分别为(251.7±27.2)、(280.7±38.2)和(306.2±36.5)g,(P〈0.05,P〈0.01)]。正丁醇萃取物组AST为(112.6±24.3)U/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20.4)U/L,P〈0.01];水萃取物组ALT、AST和AKP分别为(51.1±3.9)、(112.9±16.6)和(198.4±41.8)U/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44.3±6.2)、(79.9±20.4)和(152.2±39.9)U/L,(P〈0.01,P〈0.05)];正丁醇萃取物组和水萃取物组肝脏指数分别为4.71±0.89和5.80±0.6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14±0.33(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TBil和DBil值有所增加,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可见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组大鼠肝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溶解、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结论:苍耳子乙醇提取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及水萃取物对大鼠具有明显肝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苍耳子对大鼠尿液代谢轮廓、整体表征和血液生化指标等的影响,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作用.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苍耳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苍耳子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经灌胃给予一定容量的含苍耳子水提取液(相当于生药1.05和21.0 g/kg),1次/d,共28 d;对照组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体重、被毛、运动及精神状态的改变;给药前和给药7、14、21、28d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24h尿液,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测定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和整体表征.结果:苍耳子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期间陆续出现被毛光泽度下降、脱毛、活动量和摄食量减少、反应迟钝等现象.苍耳子低剂量组仅2只大鼠在给药28d后表现为少动喜卧,被毛光泽度下降.苍耳子高剂量组大鼠给药21和28 d时体重均明显低于苍耳子低剂量组(P<0.05)和对照组(P<0.01),苍耳子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大鼠体重在各时间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苍耳子高剂量组大鼠给药21 d时的ALT、AST水平[(42.9±3.9)U/L、(107.9±12.7) U/L]明显高于低剂量组[ (33.8 ±4.4) U/L、(95.8±16.6)U/L]和对照组[(31.8±4.4) U/L、(93.5±15.8)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28 d时苍耳子高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达峰值.苍耳子低剂量组不同给药时间血清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苍耳子高剂量组给药第7、14、21、28天24h尿液代谢物表型的聚类分布均偏离对照组,且随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苍耳子低剂量组给药第7、14、21天24h尿液代谢物表型的聚类分布位于对照组附近且与对照组有部分重叠,给药28 d时出现单独聚类.结论: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苍耳子肝毒性灵敏度较高,可用于评价中药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2种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种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为探讨其不良反应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莲必治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中剂量组(8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100mg/kg)、低剂量组(50mg/kg)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后3h内大鼠的表现;连续收集给药后0~6、7~12、13~18、19~24h各组大鼠尿液,测定尿酮体、尿潜血、尿素氮、尿肌酐、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2-微球蛋白(β2-MG);给药后24h经心脏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最后处死大鼠取各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莲必治B高剂量组给药后2只大鼠出现抽搐和毛发竖立,30min后恢复正常,其他组大鼠未见异常。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大鼠尿酮体阳性≥(+2)的大鼠数多于空白对照组,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尿潜血阳性≥(+2)的大鼠数多于空白对照组。莲必治A高剂量组大鼠尿素氮含量给药前和给药后7~12h分别为(319±108)mmol/L和(488±1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肌酐含量,给药前分别为(3338±1534)、(3502±1457)、(3428±1729)、(3305±922)和(3480±870)mol/L,给药后7~12h,分别增加至(6137±1544)、(5847±1319)、(5630±1622)、(5613±1968)和(5218±1496)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的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326±576)mol/L](P〈0.05);肌酐含量的增加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间呈剂量相关(r=0.7909)。莲必治A高剂量组ALP含量给药后7~12h为(152±61),高于对照组[(99±37)U/L];莲必治B高剂量组ALP含量给药后7~12h为(143±42U/L),高于给药前[(94±42)U/L]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LDH含量给药前分别为(19±7)、(18±11)、(18±8)、(17±5)和(17±10)U/L,给药后0~6h增加至(88±56)、(80±27)、(50±17)、(57±16)和(28±6)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LDH含量给药后7~12h分别增加至(44±21)、(36±17)、(34±13)和(31±7)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的LDH含量给药后0~6h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18±10)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LDH含量给药后7~12h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23±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H含量增加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剂量相关(r=0.8990)。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0~6h分别为(0.30±0.04)和(0.31±0.04)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7~12h分别为(0.45±0.07)、(0.40±0.18)和(0.37±0.14)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13~18h分别为(0.35±0.09)、(0.31±0.06)、(0.39±0.18)、(0.60±0.09)、(0.57±0.06)和(0.33±0.08)U/L;莲必治A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19~24h分别为(0.32±0.03)、(0.39±0.14)、(0.32±0.07)、(0.34±0.05)和(0.29±0.08)U/L;均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0.26±.0.05)、(0.22±0.06)、(0.24±0.07)和(0.24±0.0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β2-MG含量给药后19~24h为(1.03±0.45)mg/L,对照组β2-MG含量为(0.54±0.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G和β2-MG增加均与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有关(r=0.8749,r=0.9819)。各给药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大鼠主要脏器外观、组织病理和脏器系数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潜在肾毒性与其纯度和剂量有关,相关物质含量高以及给药剂量大均可增加肾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单宁酸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机体微炎症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8只,随机选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0只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以链脲佐菌素(STZ)按52 mg/kg单次腹腔注射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进一步随机分为模型组、氨基胍组、单宁酸低剂量组、单宁酸高剂量组,各15只.氨基胍组及单宁酸低、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氨基胍40 mg/(kg·d)及单宁酸[20、3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0 mg/(kg·d)],10周后处死大鼠取材.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肾皮质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组织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组织ICAM-1、MCP-1 mRNA表达.结果 单宁酸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23.5±8.5)、(19.8±5.3) μmol/L比(35.5±14.6) μmol/L](P<0.05或P<0.01),GSH-Px、总SOD及C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GSH-Px:(295 ±58)、(322±52) U/L比(232 ±72) U/L,总SOD:(75±13)、(86±15) U/ml比(49±13) U/ml,CAT:(6.9±2.2)、(7.2±2.9) U/ml比(3.7±1.4) U/ml](P<0.05或P<0.01);单宁酸低、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344±120)、(269±52) μmol/L比(464±62) μmol/L](P<0.05或P<0.01);单宁酸高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32 ±8)U/L比(17±4) U/L](P<0.01);单宁酸低剂量组总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23±4)U/ml比(17±4) U/ml] (P<0.05);单宁酸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8-O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莲必治注射液单次静脉注射对SD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影响,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供实验用:莲必治注射液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注射液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400mg/kg)、低剂量组(100m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给药。收集各组大鼠给药前12h及给药后0~6、7~12、13~24和25~48h各时间段尿液,测定其磁共振氢谱(1HNMR);给药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ALP分别为(306±13)、(294±45)和(207±47)U/L;ALB分别为(28.26±1.07)、(27.34±1.01)和(25.70±0.37)U/L,TP分别为(51.32±3.36)、(50.10±2.36)和(45.76±1.73)g/L,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BUN分别为(6.94±0.49)、(6.69±0.31)和(6.81±0.38)mmol/L,与对照组[(5.90±0.4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G分别为(1.13±0.36)、(0.84±0.18)mmol/L,与对照组[(0.57±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尿液^1H NMR的时间轨迹图显示,给药后各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谱均出现先偏离、后回归对照组轨迹的过程。对不同时间段的^1H NMR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给药前各组大鼠尿液代谢图谱无明显差异;给药后0~6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代谢谱能被区分开,其中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代谢谱偏离对照组最远;各给药组尿液中三甲胺(TMA,δ2.70)和二甲基甘氨酸(DMG,δ2.94)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柠檬酸(δ2.54,δ2.66)和α-酮戊二酸(δ2.46,δ3.02)含量下降。给药后7~12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仍可以区分开,各给药组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尿液中TMA和DMG含量上升。给药后13~48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不能区分,各给药组的代谢谱均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中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与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有关,而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的下降以及三甲胺和二甲基甘氨酸含量的上升提示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肾髓质间渗透压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药子中二萜内酯成分对大鼠肝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黄药子饮片3 kg,用75%乙醇提取,氯仿萃取得萃取物22 g,取萃取物18 g与40 ml吐温80(聚山梨酯80)研均,加蒸馏水配成0.044 g/ml的混悬液.20只雄性SD大鼠分成2组:萃取物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萃取物组给予萃取物混悬液2.5~3 ml(按体重计算,1.19 g/kg)灌胃,对照组给予含同浓度吐温80的等体积蒸馏水,均2次/d,连续灌胃7 d.观察大鼠外观、活动、饮食,于7 d后称体重,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计算肝脏指数,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萃取物组大鼠皮毛明显枯槁无光泽、脱毛,少动蜷卧,食量减少;萃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变化率分别为(0.929±0.032)%与(1.171±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肝脏指数分别为14.541±2.154与8.602±0.17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GSH-PX、CAT及SOD分另q为(157.63±57.44)U/L、(0.92±0.61)U/L和(131.12±27.54)U/L与(375.41±46.92)U/L、(6.44±2.25)U/L和(253.05±34.8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萃取物组大鼠可见肝细胞内脂滴和滑面内质网明显增多,线粒体肿胀、髓样改变,肝细胞表面微绒毛融合,肝血窦周围间隙结构不清.结论:黄药子萃取物中二萜内酯类成分具有肝细胞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该成分引起线粒体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牛黄解毒滴丸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对大鼠90 d长期毒性.方法 取健康大鼠80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小、中、大剂量组,各20只.对照组给等容量新制蒸馏水;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4.1、8.2、16.4 g/kg牛黄解毒滴丸,上午定时空腹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个月.采用小白鼠最大耐受量测定法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 对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9 g/(kg·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20倍;停药后24 h大剂量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89±5)%比(84±4)%,P<0.05],其他指标各组都在正常范围内;停药后2周,即恢复期,淋巴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范围内.停药后24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组大鼠的ALT、AST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3±7)、(44±9) U/L比(35±9) U/L,(221 ±35)、(233±34) U/L比(197±35) U/L],停药后2周降至正常范围内.大鼠长期毒性试验对动物一般行为活动、体重增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黄解毒滴丸未见明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猴头菌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小鼠60只,留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均接种S180荷瘤造模,造模成功后,小鼠随机分为猴头菌多糖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环磷酰胺组和模型对照组5组.猴头菌多糖不同剂量组分别给予猴头菌多糖200 mg/(kg · d)、100 mg/(kg · d)、50 mg/(kg · d),连续给药10 d;环磷酰胺组给予环磷酰胺40 mg/(kg · d),连续给药3 d;模型对照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0.1 mL/10 g.10 d后对各组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FN-γ和IL-2,分离瘤体,称重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环磷酰胺组和猴头菌多糖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后均对S180荷瘤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68.52%、32.10%、43.21%、18.52%,中剂量组瘤重显著小于高、低剂量组(P〈0.05),大于环磷酰胺组(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IFN-γ和IL-2分别为(17.35±6.21)、(11.22±2.5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5.28±5.44)、(16.01±3.21)(P〈0.05),猴头菌多糖中剂量组IFN-γ和IL-2水平[(40.42±11.33)、(16.43±3.86)]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低于环磷酰胺组[(59.42±15.44)、(51.31±9.53)](P〈0.05).结论 猴头菌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提高血清IFN-γ和IL-2水平,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韦炳华  吴海燕  杨倩  任斌 《广东药学》2014,(10):700-703
目的研究丹墨胶囊对大鼠体内内源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醋酸泼尼松42 mg/kg)和给药组(分别为丹墨胶囊低剂量0.216 g/kg+醋酸泼尼松42 mg/kg、丹墨胶囊中剂量0.432 g/kg+醋酸泼尼松42 mg/kg、丹墨胶囊高剂量0.864 g/kg+醋酸泼尼松42 mg/kg),每组6只,对照组连续灌胃羧甲基纤维素钠14 d、给药组连续灌胃丹墨胶囊14 d,两组均于末次给药后灌胃醋酸泼尼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醋酸泼尼松给药前和给药后0,0.083,0.16,0.25,0.5,0.75,1,1.5,2,2.5,3,4,5,6,8 h的皮质酮血药浓度。以WinNonLin4.2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空白组、对照组和丹墨胶囊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大鼠体内皮质酮的AUC0-8 h分别为:(353.39±30.99)、(99.09±9.25)、(547.49±20.22)、(416.01±23.33)、(243.77±20.37)ng·h/L,给药组AUC0-8 h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墨胶囊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组均能提高大鼠体内内源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花注射液低剂量组[(0.8 mL/(kg·d)]、中剂量组[1.6 mL/(kg·d)]、高剂量组[(3.2 mL/(kg·d)]及尼莫地平注射液组[2.0 mL/(kg·d)],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于术前1周每天上午9:00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质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脑皮质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两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花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注射液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且红花注射液高剂量组增多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红花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cl-2和下调Bax表达减少大脑神经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3只):1:1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5g/kg)、1:2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10g/kg)、2:1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2.5g/kg)、苍耳子组(苍耳子5g/kg)及对照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每周测1次体重,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AST、ALT水平,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T)和丙二醛(MDA)。结果:1:1组和2:1组小鼠体重增加量明显高于苍耳子组(P<0.05),肝脏指数低于苍耳子组(P<0.05)。各实验组小鼠血清AST、ALT水平均低于苍耳子组,其中2:1组与苍耳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组和2:1组GSH-PX、GST活力均高于苍耳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2与2:1组MDA含量均低于苍耳子组,其中2:1组与苍耳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伍不同比例的黄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苍耳子的肝脏毒性作用,在3组中,以2:1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苍耳子软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恒安  黄捷 《中国药房》2006,17(11):842-843
目的:观察苍耳子软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外用苍耳子软膏治疗由HSV-Ⅱ(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所致生殖器疱疹62例,并与阿昔洛韦软膏治疗64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苍耳子软膏组总有效率91·94%,阿昔洛韦软膏组总有效率92·22%,2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苍耳子软膏可用于治疗生殖器疱疹,其疗效与阿昔洛韦软膏相当。  相似文献   

13.
苍耳子对小鼠血清氨基转移酶及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苍耳子对小鼠体重、血清氨基转移酶及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灌服苍耳子粉状提取物(1g相当15g生药)1.04g/kg(低剂量组)、5.2g/kg(中剂量组)、20.8g/kg(高剂量组)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给药4周,给药过程中每周测体重、血清氨基转移酶并检测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的含量。结果:各给药组在第2周后出现体重增长减慢,其中高剂量组在第3周出现负增长,第4周各给药组均出现体重的负增长。各给药组的体重总增加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苍耳子高剂量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苍耳子各给药组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01,低、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苍耳子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使肝脏组织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并对肝脏有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仙蜜果植物茎、花及果实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分别制得仙蜜果植物茎、花及果实的乙醇提物和茎、花的水提物;采用给予小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法建立糖尿病模型,并按体质量随机分成14组。各组小鼠给药7d后测定血糖含量、体质量、胰腺指数及胸腺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提取物均可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果实85%乙醇提物和花水提物的降糖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各种提取物对胰腺均有保护和改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明显。结论:仙蜜果植物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是潜在的治疗糖尿病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5.
比色法测定扶正平消胶囊黄芪总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扶正平消胶囊中黄芪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提取工艺初步筛方法。方法:水提,60%醇提和水提醇沉三种方法制得粗提液样品,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后,以自提黄芪甲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中黄芪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水提,60%醇提和水提醇沉三种方法所得的样品黄芪总皂苷平均含量分别为0.26%,0.34%和0.16%。其中以60%醇提样品含量最高,结论:可应用此方法对扶正平消胶囊质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鹿角方的提取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等优选提取工艺中加水量、煎煮次数和时间及醇沉浓度.结果: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参数为:鹿角加水12倍量单独煎煮3次,每次2h;淫羊藿等其余5味用水提醇沉法,先加水12倍量后2次加水10倍量,提取3次,每次1h,合并提取液,浓缩,加乙醇至70%沉淀后,回收乙醇.结论:优选的工艺能最大限度提取药效成分且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 h;水提组分给药6 h后即可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 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水提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个别细胞变性坏死;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出现广泛的气球样变、玻璃样变、嗜酸性变性等,有假小叶形成;72h后肝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仍有个别细胞核固缩;醇提组分给药4 h后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 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醇组分6 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部分肝细胞核固缩;12 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间质细胞变性坏死;72h后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北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46.05~61.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45~15.02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光镜下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病理损伤更严重。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牛膝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剑萍  王春霞 《中国药房》2008,(36):2822-2824
目的:研究牛膝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采用水煎煮法提取牛膝药材,得粗多糖,经脱蛋白、脱盐和醇沉3步纯化,制备牛膝多糖。以总多糖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提取纯化工艺。结果:水煎煮的最佳工艺为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h;脱蛋白工艺中,三氯乙酸(TCA)法优于Sevage法和鞣酸法;脱盐工艺中,分子筛法优于透析法;醇沉使用80%的乙醇。结论:以水煎煮法提取,经脱蛋白、脱盐和醇沉工艺得到的牛膝多糖中总多糖含量及其纯度均较高,可为其药理及制剂研究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19.
张良华 《黑龙江医药》2013,(6):1018-1019
目的:采用水醇法和离心法工艺分别提取黄芪,用其提取液制备黄芪精口服液,对两种工艺制得的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和黄芪多糖的含量进行比较,离心法工艺制得的口服液中黄芪多糖含量优于水醇法。方法:运用水醇法和离心法对黄芪进行有效成分提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多糖和黄芪甲苷含量。结果:离心法中黄芪多糖和黄芪甲苷含量均高于水醇法。结论:离心法有效成分损失少,值得大力推广,适宜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