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桂林市1999~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型副伤寒在桂林市的持续流行已成为桂林市伤寒副伤寒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市首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其发病趋势,进一步探讨其流行规律,现将桂林市以甲型副伤寒为优势菌种的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工作方案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州市伤寒和副伤寒共报告发病126例,发病率0. 8 97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结论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常年散发,以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儿科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收治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的小儿伤寒 32例 (2 4例伤寒和 8例甲型副伤寒 )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2例 ,女 10例 ;发病年龄 :4~ 6岁 6例 ,~ 12岁 2 6例 ;发病季节 :1~ 3月 6例 ,4~ 6月 5例 ,7~ 9月 6例 ,10~ 12月 15例 ;地区分布 :农村 2 8例 ,城镇 4例 ;入院时病程 :3~ 4天 10例 ,~ 6天 15例 ,~ 10天 4例 ,~ 18天 3例 ;高热 30例 ,中等热 2例 ;弛张热型 2 0例 ,稽留热型 9例 ,不规则热型 3例 ;伴呼吸道症状 7例 ,主要表现咳嗽咽痛 ;有消化道…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6.
袁荣枝  张振开 《华夏医学》2001,14(2):220-221
桂林市是伤寒流行的高发区 ,尤其是 1994年以来伤寒流行更为严重。近年来 ,由于伤寒 苗的广泛应用 ,伤寒已基本得到控制 ,流行菌株已发生了变化 ,由 1999年前的伤寒杆菌为主变为 1999年的甲型副伤寒杆菌为主 ,防治对策出现了新的情况。阐明我市副伤寒流行的特征、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的措施和对策是目前我市疾病控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材料来源1.1 本站疫情室 1999年法定传染病登记和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1.2  1999年副伤寒个案调查资料。1.3 本站 1999年流行病实验室材料。1.4  1999年桂林市各地段医院检验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近5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 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最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90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最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 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探索综合防治措施,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干预区和对照区,建立发热病例监测系统,对干预区实施传染病源管理、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干预区干预后发病率4.27/10万,较干预前(44.61/10万)下降90.43%,较对照区(16.29/10万)下降71.02%。结论开展发热病例监测,以病原学为依据,提高实验室诊断病例报告率,及早发现病人;加强水源消毒管理,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或暴发的关键环节;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通过"1+2"健康教育方法是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最佳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郴州市近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结果郴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62例,发病率为1.61~6.7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下,地区分布上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发地区发病下降迅速。但需加强对农民、学生和儿童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类对212例伤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评价氟喹诺酮类(FQNS)抗菌药对伤寒的疗效。方法以7种FQNS治疗212例伤寒及副伤寒B。所有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均为单一抗菌药治疗,均统一做了临床疗效、病原检测及不良反应观察,其中诺氟沙星(NFX)43例以氯霉素(CP)28例作对比观察。结果204/212(96.2%)例病原阳性,除9例副伤寒B外,其余全为伤寒沙门菌。K-B法212株临床分离菌对FQNS的敏感率为91.5%,MIC除1株为6.25mg/L外,其余均为≤4mg/L。1994、1995年2年20株临床分离菌MIC明显优于传统的CP及头孢哌酮。临床痊愈率98.1%,细菌清除率99.5%,不良反应发生率11.3%。NFX组与CP组在退热天数、治愈率及恢复期带菌方面无差异,但伤寒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NFX低于CP。随着新的FQNS药物动力学的改善,目前只需每日给药1或2次,伤寒疗程由14天缩短为7天。结论FQNS是目前治疗伤寒最佳首选抗菌药,在伤寒的治疗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山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8):1021-1022
目的探讨小儿伤寒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10年月6月收治住院确诊的93例小儿伤寒病例中,初诊误为其他病种的患儿60例进行分析。结果 93例小儿伤寒中误诊为非伤寒者60例,误诊率为64.5%,以误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29例),肺炎(9例),支气管炎、菌痢、败血症(4~5例),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贫血原因待查、肺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川崎病(1~2例)。结论详细收集病史,仔细体检,动态观察体征的变化,常规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和肥达反应,及时做血培养及粪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暴发原因。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疫情有关资料。结果全学校发病267例,其中学生病例255例,罹患率22.97%,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发热、头痛、头晕。结论自备水源受污染及学生喝生水是引起本次甲型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