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结构与变形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性。为检测其地壳现今深部物质迁移和变形特征,文中利用红河断裂带北、中段2013—2019年3条流动重力剖面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和去除地表垂直运动、地表水循环、剥蚀和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重力效应,获取了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引起的趋势性重力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近期的重力动态变化具有分段性特征:北段、中段和中南段剖面的平均变化率为(-0.39±1.30)μGal/a、(0.16±1.57)μGal/a和(0.29±1.25)μGal/a,北段剖面以红河断裂为界,NE侧呈负变化、 SW侧呈正变化,SW侧相对NE侧以(3.1±0.55)μGal/a·100km的重力变化率增加,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背景下深部物质跨越红河断裂带后受澜沧江刚性块体阻挡、质量不断累积的特征;中段剖面断裂带区域的重力变化率比两侧低,体现了红河断裂的深部控制作用;中南段剖面的重力整体呈正变化,反映了印支、华南块体与川滇菱形地块间相互侧向挤压、深部物质累积的性质。基于重力变化反演的莫霍面变形结果表明:近期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平均以0....  相似文献   

2.
江苏重复重力测量对茅山郯庐两断裂带活动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红河断裂带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该断裂带北起青藏高原东部,云南西北部,穿越越南北部,向东南延伸到南海,全长超过1000km。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将红河断裂带分为海陆两段。断裂带自从第三纪以来,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以及局部旋转,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今断裂带在最北端活动强烈,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南段现今活动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4.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凤桔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7,19(2):13-1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沿线的构造地貌、断层岩组合及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层年代,综合分析了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总趋势:随着活动时代的趋新,活动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中心位于大理、弥渡一带;探讨了该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断裂带不同区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系的分形特征与红河断裂带活动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错水系的研究。发现断错水系的分维值变化可以反映当地新构造活动的的变化趋势,中段水系的分维值总体上高于南段,南段内部分维值有一定的变化,反映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由中段尾部向两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红河断裂北段土壤中断层气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进行的土壤中断层气研究结果.沿红河断裂带断层气组分H2,CO2,Hg和Rn含量很高.沿该断裂洱源测线断层气H2,CO2和Rn含量最低,向南H2,CO2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定西岭测线的H2,CO2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段断裂活动强烈,而洱源一带断裂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7.
红河断裂带研究区深部结构特点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对该断裂带入海之后的去向进行了讨论.并依据重力数据对莺歌海中的两条剖面重建了密度结构,认为该区浅部与深部构造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同时认为莺歌海地区的中地壳中有一低密度层存在,推测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地区的走滑,很有可能就是沿着这一层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安欧 《地震研究》1996,19(1):34-41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面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结果和重力测量精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内给出全国36个点绝对重力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国家重力基本网的一些点上,其重力值新测绝对重力值之间存在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 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双差精确定位方法对1999—2003年间发生在云南红河断裂带上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分析了精确定位结果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上重定位前与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变化不大,只是重定位后震中分布略向两端集中,北段地震多于南段。说明当前红河断裂带北段比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可能受洱源断裂带~程海断裂带的影响。但重定位前、后震源深的分布差异较大,在以洱源为中心的区域上存在一个10km深的条带,这可能与红河断裂在北段形成的拉张区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资料,采用Brune圆位错模型对1998年12月至2006年8月云南境内M≥3地震和越南北部M>2地震测算震源参数。结果表明,红河断裂两侧活动块体的地震活动和震源参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就地震矩与震级的标度关系而言,滇西南块体与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和滇西实验场及其周边地区的结果一致,但与华南块体和越南北部地区有差异;从应力降的测算结果看,华南块体西缘的云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的年均值为7.29MPa,滇西南块体为4.48MPa,两块体北部地震的应力降大于南部地区,应力降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就地震位错年均值而言,华南块体为12.3mm/a,滇西南块体为6.6mm/a。  相似文献   

13.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而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4.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右旋走滑与尾端拉张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1996,18(4):301-309
红河断裂带早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导致断裂北段尾端的质量亏损,形成了拉张区。右旋走滑量为7.1km左右,拉张区右旋方向上的扩张量为5.35km左右,二者相互转换的量级是基本一致的,从而定量地证实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孙庆山  李乐 《地震》2018,38(3):92-102
应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地震定位法对红河断裂带北段1999—2015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后残差明显降低, 震中相比于定位前分布更为集中, 绝大部分地震位于5~15 km的中上地壳。 对重定位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统计显示在95%置信水平下, 定位误差椭圆的长轴基本不超过2.6 km, 水平和垂直方向定位误差均为1.6 km, 定位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用GPS监测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断裂的地壳形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中、越红河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现代形变监测资料,得出现今红河断裂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岩FT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以下同),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一次构造热事件;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3个时段(9.9~12.7,6.8~8.4,2~4.6MaBP),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3次断层位错事件  相似文献   

19.

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地区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之一, 了解红河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理解川滇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8年红河断裂带加密的GPS站点, 结合1999—2016年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 获取了红河断裂带附近的现今GPS速度场.本文首先采用F检验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块体: 华南块体、大凉山块体、川西北块体、滇中块体和滇西南块体; 再通过GPS速度场的剖面投影分析, 将红河断裂带分为三个段落: 北段由洱源至弥渡、中段由弥渡至元江、南段由元江至元阳.在此基础上, 本文顾及红河断裂带近场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的影响, 采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和负位错理论, 反演得到了红河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震间闭锁程度, 并分别对建模断裂带进行了模型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 (1)红河断裂带北段地表以下16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 中段地表以下8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 南段闭锁程度显著弱于北段、中段; 红河断裂带北段仍然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2)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可能不再独立的作为滇中块体的西南边界, 而是与两侧的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一起承担了块体边界的作用, 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南段; (3)红河断裂带南段位于滇中块体到华南块体的转换区内, 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 由中段、北段的右旋走滑运动变为左旋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20.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浩  刘贵安 《中国地震》1995,11(2):161-167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