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3个试验中心收治的20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研究组予以STE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和96.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皮下气肿、迟发性出血、胸腔积液、剧烈疼痛发生,但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5.09%比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R和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均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创面愈合更快,可能更适用于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的价值.方法:对经EUS证实的24例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STER(STER组),另取15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外科手术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术中发现,STER组有3例肿瘤位于黏膜肌层,改用其他治疗方式;余21例切除的肿瘤平均直径与外科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肿瘤治疗所需手术时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部肿瘤治疗所需手术时长STER组短于外科手术组(P0.01),STER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外科手术组(P0.01),住院花费亦比其少(P0.05).术前EUS的诊断符合率为92.3%.结论: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安全且高效.术前EUS检查对肿瘤的层次定位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食管黏膜肌层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方法 40例经超声内镜小探头证实的食管黏膜肌层病变,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病变大小、超声所见、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40处病变经EMR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0%(38/40)。并发症:术中创面少许渗血7例(17.5%),均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无搏动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3例,炎性肉芽肿3例,血管瘤2例。随访1~12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完整切除食管黏膜肌层病变,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3.0cm,平均(1.25±0.70)cm。切除率96.3%(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往食管黏膜下肿瘤因普通内镜无法明确其病变层次及性质,故对小的肿瘤多进行随访观察,较大的则外科手术治疗。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对食管黏膜下肿瘤先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所在层次。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成熟,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的:评估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例于2012年1~6月于昆山市中医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SMT患者纳入研究,肿瘤经EUS和增强CT检查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个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长径0.8~2.0 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95 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例,间质瘤4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3个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SMTs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并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s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及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61例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ESE治疗(ESE组,n=39)或STER治疗(STER组,n=22)的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1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于内镜下成功切除。STER组手术平均耗时明显短于ESE组[(47.27±20.89)min比(66.56±40.07)min,P<0.05],术中钛夹平均使用量与ESE组相近[(7.10±5.57)枚比(8.00±1.88)枚,P>0.05],术后中位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SE组[3.00(1.25)d比4.00(1.00)d,P<0.05]。仅ESE组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两组均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两组复查胃镜均示切口愈合,原病变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和ESE均可用于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且STER相对更加安全和高效。  相似文献   

11.
在食管的黏膜下肿块(submucosal tumor,SMT)中,有一部分为来源于食管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eosal resection,EMR)治疗。我院行该项治疗2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于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肿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胸外科手术,但是创伤较大。过去也有尝试应用ESD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报道,但其操作难度大、风险较大。近几年出现了隧道式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报道,但该方法也存在术中无法找到病灶的问题,甚至可能误伤大血管。我们尝试采用内镜超声辅助下隧道式ESD来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巨大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台州市立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巨大SMT患者纳入研究,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个病灶均由STER完整切除,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100 min。术后无迟发性出血、食管胸腔漏等并发症发生。内镜随访6~3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巨大SMT也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减少或避免迟发性出血、食管胸腔漏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3)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4)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5)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创面。结果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中,病灶位于胃底9例、胃体11例。EFR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未使用腹腔镜辅助;EFR时间为60—145min,平均85min。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8~3.5cm,平均2.6cm;病理诊断为问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胃出血、腹膜炎体征及腹腔脓肿,术后3d造影无一例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障碍。住院天数3~8d,平均5.5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切除更深的胃壁肿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它的开展可进一步扩大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黏膜管隆起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隆起肿瘤,其中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黏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切除病变,术后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EMR切除病变,耗时20—45min,平均为(25±4.7)min。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治疗病例均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EMR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黏膜隆起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EUS在指导上消化道SMT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入组的SMT患者,根据内镜下超声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通过分析病变切除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探讨EUS在上消化道SMT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安全性、有效性。结果 1.191例SMT,EMR组80例,完整切除率96.25%;ESE组49例,完整切除率93.87%;ESD(24例)、STER(9例)、EFR(16例)及外科(13例)均100%完整切除;ESD组出血2例,ESE与STER分别出现穿孔5例与3例;EFR组穿孔16例,为主动性,出现穿孔给予钛夹闭合创口,没有1例转外科情况,术后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2.EUS诊断SMT性质准确率为83.77%(160/191),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好(kappa=0.586)。结论 EUS对SM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为SMT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且内镜下切除SMT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eosal tumors,SMTs)经常在常规内镜检查时被发现,其中许多病变具有潜在恶性潜能,尤其是固有肌层起源的SMTs[1]。以往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ESD技术和内镜下闭合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器材的开发,出现了多种新型内镜下切除治疗技术,使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适应证得到进一步拓宽拉[2-4]。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内镜下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scularis dissection,EMD)技术,对6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进行了内镜下切除治疗,现将疗效回顾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的内镜下结扎剥离术(ESD-L)对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经超声胃镜检查证实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12 mm的黏膜下肿瘤(SMT) 60例,先行应用常规ESD术剥离至固有肌层深部后,继而对瘤体及其底部固有肌层充分结扎,结扎后继续剥离直至完整剥离瘤体.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0例病变全部完整切除,10例出现穿孔,行全层切除后金属止血夹封闭创面,未转外科手术,无其他并发症发生.60例均获得病理诊断,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应用剥离后结扎再剥离的改良ESD-L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既能达到完全剥离,减少病灶残留的治疗目的,又能降低因实施全层切除而导致胃壁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