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情况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THA治疗单侧需要进行初次置换的髋部疾病138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90例;年龄45-71岁,平均62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495±105)ml,术后引流量(121±29)ml,其中116例术后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以提高血色素水平,输红细胞悬液量(600±225)ml.本组总失血量(1521±156)ml,隐性失血量(822±9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57.2%.各指标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性失血是影响进行TH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此类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应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围术期安全度过,以利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隐性失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75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TKA患者(男21例,女54例;平均年龄68.7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Gross方程推算隐性失血量.分析性别、术中是否松止血带止血、是否应用自体引流血回输等因素对TKA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 结果 本组围术期总失血量(1 551.3±369.6)ml,隐性失血量(792.3±228.6)ml.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高于女性(P<0.05);术中松止血带止血能减少隐性失血量(P<0.05);应用自体引流血回输对隐性失血量无显著影响. 结论取术后红细胞压积(Hct)的最低值(行异体输血的患者选输血后的最低值)作为参数计算隐性失血量更具有代表性.男女患者之间的相对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松止血带止血可减少隐性失血量,但对围术期总失血量不产生影响.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并不影响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但可降低异体血输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131例因单侧股骨颈骨折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初次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70~90岁,平均81.8岁),根据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强度分为少量功能锻炼组(59例)和正常功能锻炼组(72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和渗出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和输血量,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的比例、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按照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患者,分析功能锻炼与隐性失血量、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964.05±284.92)m L,占原血容量的23.23%;隐性失血总量平均为417.86m L,占总失血量的43.34%。有52例患者发生高隐性失血,其中少量功能锻炼组33例,正常功能锻炼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比例、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比例、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显性失血量随着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正常强度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并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10至2015-08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资料,实验组在术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1 g,单侧手术结束后分别在关节腔内局部给3 g氨甲环酸,共计24例;选取术中及术后均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病历资料为对照组,共计24例,与实验组对照分析。分析术后引流量、血常规、有无输血、输血量,以及有无症状性静脉栓塞。结果 氨甲环酸实验组术后总引流量(355.4 ml)、总失血量(1894.1 ml),隐性失血量(1538.7 ml)、 总输血量360 ml、输血率(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中失血量(954.2 ml)、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95 g/L)、出院前血小板计数(157.8×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静脉及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前和术中显性、隐性出血量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围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9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216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48.9ml,无一例进行术中输血。42例术后第2~4天血色素下降明显(<9 g/L)患者进行输血,平均输血300 ml;216例患者术后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ml,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比较多见,与术中微创操作所见的出血量极少(<70 ml)不同,PFNA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提示应严格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引流方式对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显性及隐性失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流方式对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显性及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10至2012-12实施的108例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患者资料,按术后引流方式不同分成普通引流组(56例)和低负压引流组(52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失血、输血情况,评估术后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情况.结果 普通引流组围术期总失血量(1415.10±592.66)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860.62-375.45) ml,隐性失血量为(516.73±314.71) ml;低负压引流组围术期总失血量为(1251.53±540.99)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94.17 ±337.19)ml,隐性失血量(457.36±332.79)ml.普通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两组之间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引流方式对经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隐性及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隐性失血在脊柱手术术后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脊仕前路与后路手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其对临床的影响。方法:1999年10月-2007年10月,行脊柱前路手术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行脊柱后路手术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术中输入一定异体血,术后补充液体均以生理需要量(50ml/kg)为准。根据手术前后平均红细胞压积变化计算出患者总失血量,从而得到隐性失血量。结果:前路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500ml,隐性失血为655ml;后路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835ml,隐性失血为245ml,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有一定差异。结论:脊柱术后隐性失血量较多,术后除补充有效的循环血量外,还必须警惕隐性失血所带来的危害,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取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以探讨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采用髓内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4例及采用髓外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评估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结果采用髓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65.7±3.4) 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0.4±4.6)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31.6±17.8)ml。采用髓外固定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量为(94.5±7.4)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80.4±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98.4±5.3)ml。骨折髓外固定出血量均多于髓内固定(P<0.01),但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出血量及总体出血量均多于髓外固定(P<0.01)。结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但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出血量更多,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和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4例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2例: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氨甲环酸2.5 g(25 ml)止血。B组患者32例: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分别应用0.5 g(5 ml)氨甲环酸浸润,并用纱布填塞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1.5 g(15 ml)氨甲环酸止血。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同一术式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和总失血量。结果术后24 h,A组患者血红蛋白为(10.4±0.8)g/L,B组(11.6±0.9)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血红蛋白为(9.6±1.0)g/L,B组(11.1±0.6)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220.5±15.0)ml,B组(140.9±14.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引流量为(360.5±21.0)ml,B组(350.9±20.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失血量(972.0±45.8)ml,B组(760.0±43.4)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手术时间为(47.0±8.2)min,B组(48.0±8.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氨甲环酸止血,较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氨甲环酸止血效果更好,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假体周围感染及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同期与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行双侧THA的患者共58例(116个髋关节)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期限为术后2年:同期行双侧THA 29例(同期组),分期行双侧THA29例(分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总失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双侧肢长差异、术前术后功能评分、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期限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仅4例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症状(同期组3例,分期组1例).两组的总手术时间[同期组为(117.9 ±23.8) min,分期组为(124.1 ±18.8) min]、总失血量[同期组为338.1 ml(180 ~720ml),分期组为303.9 ml(200 ~ 600 ml)]、总输血量[同期组为227.6 ml(0 ~ 800 ml),分期组为189.7 ml(0 ~400 ml)]、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住院费用[同期组为9.5万元(7.0~11.3万元),分期组为10.5万元(8.8~11.0万元)]、住院时间[同期组为(12.1±3.2)d,分期组为(20.1±3.5)d]、术后肢长[同期组为(0.11 ±0.22) cm,分期组为(0.42±0.4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围术期管理得当、医师手术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同期行双侧THA是安全可行的,且在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肢长差异方面与分期行双侧THA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93例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93例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1999年1月-2009年1月,总共随访到93例(186髋)患者行同期双侧THA,其中男70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41.8岁.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4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合并骨关节炎26例,双侧类风湿性髋关节炎(RA)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8例.统汁所有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12~118个月).其中1例(1髋)术中发生股骨骨折,1例(1髋)出院后6个月发生感染.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6.7±6.1)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91.2±6.2)分.92例患者疼痛消失,X线评估无假体松动;1例(1髋)术后49个月发牛髋臼侧假体松动行翻修术.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并按标准程序安装假体,注重围术期处理和康复训练,行同期双侧THA是双侧髋关节疾病既安全又有效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study th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of 93 patients treated with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Methods A total of 93 patients (186 hips) undergone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HA from January 1999 to January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70 males and 23 females (at age range of 25-65 years, average 41. 8 year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ncluded bilateral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48 patients,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11,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26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8.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Harris scores before operation and at final followup as well as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65 months (12-118 months), which showed femur fracture in one patient and infection six months after discharge in one patient. The Harris score was increased from (36.7 ±6.1)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91.2±6.2) points at the final follow-up. Hip pain disappeared in 92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and radiograph showed no loosening. Actebular loosening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4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was revised accordingly. Conclusion Under strict control of operation indications, suitable choice and implantation of the prosthesis and emphasis o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HA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choice for bilateral hip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
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对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比较,了解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997年3月~2003年1月进行的双侧髋关节置换病人中共118例(236个关节)获随访,将其分为2组,A组为同期置换组87例(174个髋关节),B组为分期置换组31例(62个髋关节)。对比A组与B组之间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从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总出血量、总输血量、并发症及功能等多方面考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明显要优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安全可行,与分期置换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江津区中心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7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08例;年龄63~99岁,平均81.5岁。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静脉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1g(2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9例,手术开始时将TXA0.5g(100m L)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TXA0.5g(100m L)注入髓腔]和不使用TXA组[59例,术前予10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在扩髓后将生理盐水100m L注入髓腔]。计算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统计输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性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17.18±184.93)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555.62±135.49)m L,不使用TXA组(679.63±165.75)m 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699.32±188.94)m L,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636.58±134.41)m L,不使用TXA组(760.97±165.99)m L。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静脉应用TXA组、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均低于不使用TXA组,且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的隐性失血、总失血量低于静脉应用TX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3组相近(P0.05)。静脉应用TXA组3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08%,3/59);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组2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3.39%,2/59);不使用TXA组1例术后第7天彩超发现腘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第10天突发脑梗死(3.39%,2/59),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Ⅱ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应用TXA能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静脉联合局部应用TXA较单纯静脉应用TXA效果更佳,且并不增加术后血栓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二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3~62岁,平均51.1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片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年。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9.3±17.9)min、(334.6±24.8)mL、(298.4±30.4)mL、(12.2±3.8)d,明显高于对照组[(86.3±17.8)min、(197.2±23.5)mL、(194.5±31.0)mL、(9.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活动时间[(5.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9.7±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4);研究组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病2例,假体远端骨折3例;对照组出现股骨头塌陷1例,股骨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病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6.6%,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法治疗操作简单,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后活动时间较早,治疗优良率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技术要点,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损伤及疾病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65.9±6.8)岁;体重指数(24.4±3.2).记录每例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等,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切口(8.3±0.9)cm;手术时间(92.1±13.5)min;输血量(300±218.2)ml;髋臼外展角(46.3±2.9)°;术后住院天数(7.9±1.7)d.平均随访17.3个月(6~24个月).前20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11例患者主诉臀部疼痛,术后6个月有9例,术后12个月减少到5例;后15例未出现类似症状.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1.3±5.7)分.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信心足,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