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梦游又称睡行症,儿童多见,发病年龄为会走路后的任何时期,首次发作常见于4~8岁。本病是以在睡眠中行走为特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坐起、下地行走,持续数分钟以上,甚至狂乱地企图"逃跑",难以唤醒;发作后自行回到床上或者躺在地上睡觉,醒来时常伴有短暂的意识和定向障碍,几分钟后即可恢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无锡市3~12岁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睡眠呼吸障碍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哮喘儿童与健康儿童之间的差异。方法抽取无锡市3个区3~12岁健康儿童2354名和无锡市儿童医院哮喘门诊的3~12岁缓解期哮喘儿童300例,分别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8.3%,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13.0%,喉头哽咽1.4%,张口呼吸10.1%,睡眠呼吸暂停1.6%,磨牙0.6%,梦呓1.0%,梦游0.5%,睡眠中肢体抽动1.3%,睡眠不安18.1%。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高,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儿童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危害,为防治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南京市1 327名3~6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 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为52.67%,其中男童为56.10%,女童为48.60%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时各症状发生率为多汗34.51%,磨牙14.47%,辗转不安10.78%,打呼噜10.32%,说梦话9.34%,用口呼吸6.41%,肢体抽动4.60%,白天睡得多夜间清醒2.03%,睡眠中出现尖叫、哭喊2.03%,入睡过早或傍晚入睡1.96%,喉头哽咽1.28%,睡眠中轻微刺激即惊醒0.98%,有痉挛性肢体抽动0.38%,呼吸暂停0.23%,梦游0.08%。男童睡眠中多汗、白天睡的多、夜间清醒发生率高于女童;睡眠时说梦话发生率女童显著高于男童。呼吸道疾病、夜间入睡前的情绪、夜间入睡时间、夜间睡眠经常采用的姿势、喜欢活跃的户外活动是影响儿童睡眠的相关因素。 【结论】 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为52.67%,高于很多城市的调查水平。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男童大于女童。儿童的睡眠受年龄、疾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家长对儿童睡眠问题的认识,控制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发生情况,以便为儿童睡眠障碍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无锡市3个行政区3~12岁健康儿童2 354名,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3~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6,11.3,10.9,10.5,9.8,9.6,9.4,9.2,9.1,8.9 h。睡眠障碍症总发生率为25.5%,其中睡眠频繁打鼾发生率为7.8%,喉头哽咽为0.63%,张口呼吸为6.06%,睡眠呼吸暂停为6.43%,磨牙7.7%,梦呓4.2%,梦游6.6%,遗尿1.4%,睡眠中肢体抽动3.2%,睡眠不安6.2%。结论无锡市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睡眠障碍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南京市城区学龄前期肥胖儿童的睡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鼓楼区6所幼儿园,以所有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1∶2比例在同班级中配对选取非肥胖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CSHQ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调查肥胖儿童140名,非肥胖儿童315名.不同肥胖程度的儿童,在就寝习惯、睡眠行为及晨起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儿童就寝习惯、夜醒问题、晨起习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肥胖程度越高的儿童在睡眠行为障碍上的表现越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setionnaire,CSHQ)对1 12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基本需求标准,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 35.7%。睡眠中多汗的发生率最高,达34%,其他依次为磨牙13.9%,打呼噜10.5%,睡眠辗转不安10.2%,说梦话8.9%,用口呼吸6.4%等;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家长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家庭类型、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存在等;睡眠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儿童健康状况、睡前情绪、儿童睡眠习惯、全天睡眠时间等。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造成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问题的因素较多,对其防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睡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部分身体活动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6~ 17岁儿童青少年38 744名,对其睡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8.45 h;不同地区(城市8.43 h,农村8.48 h)、不同性别(男生8.47 h,女生8.44 h)儿童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呈现递减趋势.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为69.8%,城市略低于农村(69.2%,70.3%);男女生睡眠不足率基本相同(69.7%,69.8%);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睡眠不足率呈现递减趋势.结论 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人群睡眠不足现象严重.有关部门及家庭应重视并创造支持性环境,保障儿童获得充足睡眠,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3~12岁儿童的睡眠特征,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6月在上海市开展多阶段整群抽样,抽取31所幼儿园和17所小学,在纳入研究的16 542名3~12岁儿童中开展睡眠现状横断面调查。睡眠特征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进行评估。  结果  上海市3~12岁儿童的平时和周末就寝时间分别为(21:27±00:36)和(21:46±00:46);晨起时间分别为(6:52±00:28)和(7:47±00:48);睡眠时间分别为(9.05±1.07)和(9.52±1.17)h;睡眠不足发生率分别为81.0%和55.4%。平均睡眠问题得分为(51.56±8.04),睡眠不良检出率达93.5%。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周末和平时睡眠模式的差异不断增大,睡眠持续时间短和日间困倦两大睡眠问题不断突出。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平时就寝时间和周末晨起时间更晚,周末和平时的睡眠模式差异更大,睡眠焦虑更加严重。  结论  上海市儿童总体睡眠时间不足、就寝时间晚、平时和周末睡眠模式差异大、各种睡眠问题多。女生周末和平时睡眠模式差异大和睡眠焦虑表现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睡眠障碍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指与睡眠、睡眠分期或者从睡眠中部分觉醒有关的睡眠功能失调。由于小儿睡眠-觉醒功能未发育成熟,易出现多种睡眠障碍,0.2%~10%的儿童存在睡眠障碍,在幼儿及学龄期儿童中,主要表现为夜惊,梦游和梦魇。现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5年本院临床诊断为睡眠障碍的49例患儿的脑电图资料。  相似文献   

10.
睡眠障碍为儿童阶段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我科门诊自1995年至今,将收集的15例儿童睡眠障碍病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年龄5~12岁,男10例、女5例,对患儿进行全面查体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提示无全身器质性疾病,由神经内科会诊后确诊.睡眠障碍表现(1)睡眠不安4例,呈浅睡眠状,对周围动静依稀可知,表现警觉、恐怖、发抖、震颤,然后入睡困难,或总处于一种意识朦胧状态.(2)夜惊3例,表现入睡后突然惊醒坐起,呈恐怖状且伴喊叫,内容与惊醒原因有关,安静后再入睡,翌日对发作遗忘而不能叙述.(3)梦游症1例,入睡后突然起床,翻动被褥似寻找失物,约1~2分钟后再入睡.对发作无记忆.  相似文献   

11.
延吉市2~6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儿童睡眠状况,探讨提高儿童睡眠质量的措施。方法:应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睡眠中心临床问卷的中国修订版,对延吉市2~6岁582名儿童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儿童全天睡眠时间均值为(10.98±0.96)h,各年龄组睡眠时间峰值位于10~12 h,各年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睡眠障碍总时点发病率为28.57%;睡眠障碍症状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睡眠不安(8.57%)、磨牙(5.54%)、张口呼吸(5.46%)、肢体抽动(5.36%)和打鼾(4.45%),而出生史异常、呼吸系统疾病、生活与睡眠环境不良、遗尿等是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延吉市2~6岁儿童全天睡眠时间低于上海地区和国外儿童,但与北京地区儿童相近;睡眠障碍发病率位于京沪两地之间;做好孕期保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睡眠环境,积极治疗有关疾病,能有效降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增城市2~12岁儿童肥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5岁儿童体重指数≥20 kg/m2,6~12岁儿童 体重指数≥21 kg/m2,并排除继发性肥胖作为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于2003年1~12月间在增城市随机抽取6所小学及6所幼儿 园共3 848名2~12岁儿童,在严格质量控制的条件下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生长发育与家庭社会因素、睡眠健康问卷调查。 结果:在调查的3 848名儿童中,肥胖儿童281人,肥胖率为7.3%。影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包括儿童年龄、父亲年龄、入睡困 难、喜食鸡蛋等。结论: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高血压患病率。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个调查县(区)6~17岁儿童青少年35 657名。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高血压的判断依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2010年)。结果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经过加权处理。结果经加权调整后,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为101 mmHg,其中男孩102mmHg,女孩99 mmHg;6~11、12~17岁组分别为94和105 mmHg。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舒张压为65 mmHg,其中男孩66 mmHg,女孩65mmHg;6~11、12~17岁组分别为61和68 mmHg。6~17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2.4%,其中男孩12.4%,女孩12.3%;6~11、12~17岁组分别为7.3%、15.6%。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收缩压为男孩高于女孩,贫困农村最低;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没有性别和地区差异。结论应重视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状况,加强监测,尽早发现和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方凯  张佩  王晓莉  周虹  颜力  甘鑫  张敬旭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50-2152
目的:了解6个月~4岁儿童睡眠问题现状,探索儿童睡眠问题与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及行为因素的关系,为改善儿童睡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法抽取北京市海淀区236例6个月~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人群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57.6%,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母亲妊娠期情绪低落与儿童睡眠节律紊乱的发生有关联,母亲妊娠期被动吸烟及产后情绪低落与儿童异态睡眠的发生有关联。结论:母亲妊娠期情绪低落可导致6个月~4岁儿童的睡眠节律紊乱,母亲妊娠期被动吸烟及产后情绪低落可引起6个月~4岁儿童异态睡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睡眠问题是儿童保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在癫痫儿童中更为常见。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梦游及梦魇等,常导致儿童及家庭的日间功能受损;而癫痫儿童由于睡眠中异常脑电活动扰乱了正常睡眠结构,更容易萌生睡眠问题。睡眠与癫痫之间互相影响,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睡眠能激活癫痫样放电,癫痫发作会干扰睡眠结构;另外,睡眠问题也对癫痫儿童的认知、行为与生活质量等多方面造成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癫痫儿童的睡眠及睡眠相关问题,对癫痫儿童中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睡眠问题与癫痫之间的关系、睡眠对癫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睡眠干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南京市溧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方法 2020年6—8月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对南京市溧水区6个幼儿园的307名儿童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睡眠状况;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了解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对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307名研究对象中,睡眠障碍者95名(30.94%),起床时间在7:00后、就寝时间在21:00后、夜间睡眠时间<8 h者分别有233名(75.90%)、169名(55.05%)、104名(33.88%);SDQ困难总分(>17分)有29名(9.45%);有睡眠障碍、就寝时间在21:00后及睡眠时间<8 h的学龄前儿童困难总分(>17分)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睡眠障碍 (OR=3.613, 95%CI:1.217~6.314, P=0.013)、就寝时间晚于21:00(OR=1.611, 95%CI:1.031~2.467, P=0.038)、睡眠时间<8 h (OR=1.238, 95%CI:1.136~2.691, P=0.006)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睡眠障碍、就寝时间晚于21:00和夜间睡眠时间<8 h增加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多动的发生,提示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成长环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14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长、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儿童夜间和日间睡眠时长、饮食习惯、父母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体格测量获得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值。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5 179份,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4.02%,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179名儿童中,高达40.72%的儿童夜间睡眠不足,且低年龄段(6~11岁)睡眠不足比例高于高年龄段(12~14岁),女生睡眠不足比例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夜间睡眠时长与肥胖高危饮食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112, P < 0.001)。在调整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平均每餐用餐时间>10 min可降低男童肥胖的风险,但在女童中这种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睡眠时长和饮食习惯为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儿童肥胖的干预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和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郑州市6~12岁儿童脊柱侧弯病例生活行为情况及其对脊柱侧弯的影响,为预防学龄儿童脊柱侧弯提供借鉴资料。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某骨科医院诊断为脊柱侧弯的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并纳入健康体检儿童中非脊柱侧弯儿童作为对照组,对2组儿童监护人进行儿童生活行为习惯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儿童生活行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共对257例6~12岁脊柱侧弯儿童及257名健康体检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均为100%。男童均为125名、女童均为132名,年龄6~12岁。病例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性别分布及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脊柱侧弯儿童BMI偏瘦42例。坐/站姿不良124例,占48.25%。书包类型中单肩包11例,占4.28%。每日静坐时间>10 h者65例,占25.29%。每日睡眠时间<10 h者126例,占49.03%。每日接触自然光时间<1 h者56例,占21.79%。每日视屏时间>2 h者104例,占40.47%。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182例,占70.82%,体育锻炼项目中以单侧运动为主的占33.85%。桌/椅高度不合适者61例,占2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偏瘦OR=2.004)、坐/站姿(OR=0.326)、每日静坐时间(OR=2.968)、每日睡眠时间(OR=0.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0.689)、体育锻炼项目(OR=1.245)、桌/椅高度(OR=0.417)是6~12岁儿童脊柱侧弯的影响因素。结论6~12岁脊柱侧弯儿童多存在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儿童家长应对儿童的生活习惯加强引导及规范,避免生活行为习惯不良而造成身体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9.
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大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尤其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等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儿童不良的睡眠会引起一系列行为问题〔1〕。为了解儿童睡眠时间规律的状况,作为全国0~5岁城市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的一部分,于2005年3~5月对天津市南开区、河东区的1 414名0~5岁儿童的睡眠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入选儿童标准为:所有儿童均无严重先天疾病及传染病,近1年与父、母或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实…  相似文献   

20.
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感受和情绪反应特征,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儿童情感图片评价系统(7~14岁,上海版),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7~14岁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44例,并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4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情感图片评价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1)与正常儿童相比,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整体呈现低愉悦、低唤醒、低优势;2)在不同性质情感图片评价上,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对正性图片优势度偏低,对中性图片的愉悦度和优势度水平偏低,对负性图片愉悦、唤醒和优势度水平均明显偏低;3)对于不同类型负性情感图片,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对恐惧图片的唤醒度明显偏低,对愤怒图片的愉悦度和优势度评分明显偏低,对厌恶图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评分较低。在正性情绪中,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对喜悦图片的优势度偏低。【结论】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情绪反应整体呈现为明显低愉悦、低唤醒、低优势。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对负性刺激低唤醒是其情绪反应的特点,尤其是对恐惧和厌恶刺激低唤醒,对愤怒和厌恶刺激不愉快体验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