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李东垣《脾胃论》提出的“阴火”病机、治则进行探讨,认为脾胃气虚是“阴火”的病理基础,甘温除热是治疗“阴火”的主要原则,并从病位、病机、症候特点、实质、治疗等方面对李东垣“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所出现的假热症加以比较区别,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脾胃功能及其与各脏腑的关系,疳证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疳与积的关系等诸方面并结合的临床经验,阐述“疳皆脾胃病”的论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及“运脾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小儿疳证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5.
钱乙在辨证中特别强调脾胃虚衰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小儿杂病多与脾胃有关。治疗小儿脾胃病时注意攻不伤正、温不助热、寒不伤中,并注重分时论治。用药泻脾不伤胃、补脾不壅滞、生胃津不碍脾运。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他在长期医治脾胃内伤疾病的实践中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系统地提出“甘温除热”治疗内伤发热的治法,为内伤发热的医治独树一帜。先师李东垣的学术见解对于治疗多种内伤发热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余治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口腔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主要具有助脾胃而消水谷、通心气而辨五味、连咽喉而助发音等功能。口齿、唇、舌通过经络循行,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发生联系,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其中口腔黏膜疾病与脾胃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协调与否与口腔黏膜的生理病理及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以下试对脾胃与口腔黏膜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培土生金”源于中医五行学说土生金的相生规律,中医认为五行对应五脏,脾属土,肺属金,脾胃虚而不能滋养肺部,需借调理脾胃上输精微营养肺脏,循环相守。以往西医研究调节胃肠道菌群以治疗肺部疾病有积极意义,而胃肠道微生态属于中医脾胃范畴。为此本文从“培土生金”的中医理论到调理脾胃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影响肺系病的治疗进行阐述,探讨肺系疾病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医理论出发阐述了脾胃与肝脏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了肝脏功能、特性在脾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论述了从肝治疗脾胃病的辨证方法及相关的疾病举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脾胃是后天之根本,周身百骸都有赖于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调理脾胃,既可治好脾胃自身疾病,也能治好脾胃病以外的脏腑疾病。从"治脾以安五脏"的历史发展渊源、脾胃与他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经方中"治脾以安五脏"的运用体现三方面来探寻"治脾以安五脏"的重要性,并肯定其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与冠心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冠心病从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四方面探讨了与脾胃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调节方法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与心气,而且与脾胃也密切相关。进而提出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应时时顾及脾胃的调理。  相似文献   

12.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13.
对万全《幼科发挥》一书的内容从重视脾胃着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该书认识到小儿病发生以脾胃为先.治疗立法以调理脾胃为要,用药顾护脾胃的特点等等,以临床诊治小儿疾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系疾病的立法处方多法于《内经》,崇仲景、东垣、丹溪而又多有发挥,在脾胃疾病中重视润养胃阴,根据脾胃生理特性而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根据疾病发展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等理论,对整个中医学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脾胃的功能特点可以概括为纳和运、升和降、湿与操,在五脏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治疗脾胃病时.在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基础上.用药时应该结合脾胃功能特点及与脏腑的关系,选一些助运、理气、化湿、疏肝、宣肺的药物,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病尽快痊愈。笔者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选药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消食导滞以助运化受纳、腐熟、运化是脾胃主要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损,首知就出现受纳运化障碍,表现为厌食、食欲不振、食后不出症状.故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首先就应助运,常m药物有鸡内金、山植、神曲、谷麦芽、菜循了、地瓜…  相似文献   

16.
慢性咽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喉痹”范畴,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弱,痰湿内蕴。感受风热之邪后治疗不当导致热去而风不去,风痰相结痹阻于咽喉而出现喉痒、异物感或痰阻感。内服药治疗对改善体质,杜绝生痰之源,提高抗病力有益,但疏风散结则以外用药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脾胃在生理上的重要性,以及气血律液与外感现的病理关系,并对外感热病中常见的脾胃症状的证治进行分析,认为温热病治疗中以存津液为第一要务,”枚者治其实”然绝不可忽视调理脾胃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特点与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对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颇为推崇。在尊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立“甘温除大热”大法。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升阳泻阴火汤等为补益脾胃、升举阳气、甘温除热治法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脾胃气化之间的关系,为更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