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前突指直肠前壁向前膨出,是由于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隔和阴道后壁薄弱造成的,实际是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的疝。亦称为直肠前膨出。一般分为3度:轻度前突≤1.5cm,中度前突1.5~2cm,重度前突>2cm。患者有排便困难、费时费力、便后有残余感、肛门坠胀等症状,借以泻剂排便。本病多见于女性(特别是多、经产妇及老年人)。我院2003—2006年,采用经阴道修补直肠前突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36~65岁,平均45岁。均有阴道生产史,便秘史3~20年。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费时费力、便后有残余感、肛门坠胀…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患者,女,57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但排便不畅有梗阻感,症状严重时须用手指将粪便从直肠内挖出,并且经常性肛门及会阴部坠胀4年入院。入院后作肛指检查:直肠腔较大,未扪及包块,直肠前壁较薄弱并向阴道突出。内窥镜检查:直肠粘膜过多,稍作用力排便动作即可见粘膜嵌入镜腔内,粘膜水肿充血。初步诊断:直肠内脱垂并直肠前突。当时考虑主要病变为直肠内脱垂,在作好术前准备后,即作功能性直肠悬吊术。手术方式:(1)将乙状结肠下端及直肠上端悬吊于骶骨岬前的结缔组织上;(2)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将断端行端端吻合;(3)将子宫圆韧带与盆底腹膜紧…  相似文献   

3.
在外科临床中,直肠异物并不鲜见,但用玻璃类物体摩擦刺激肛门直肠而获取肛交性快感,因操作失手掉进肛门内造成直肠异物者则属罕见。我院自1990-2009年共收治4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8岁,市民。因肛门异物36 h就诊。于36h前自用1个香水瓶塞入肛门摩擦求快感,不慎脱手滑入肛门内致肛门胀痛、停止排气、排便,伴腹胀  相似文献   

4.
直肠异物3例     
韩立久 《河北医药》2010,32(12):1663-1663
直肠异物多为患者用替代物摩擦刺激肛门而获取肛交性快感操作失手掉进肛门内造成直肠异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发展,性交替代品的增多及实际应用,直肠异物逐年减少,但因异物种类繁杂,增加了取出操作的困难程度,本文3例患者均在骶麻下行异物取出取出,术后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例1 患者男,60岁,因肛旁肿痛7天,剧痛伴发烧3天,来院就诊。发现肛旁11点至4点位有一7cm×4cm大小红肿区,明显压痛,有波动感,测体温37.8℃,诊断为肛周脓肿。遂于当日在骶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放出脓液约20ml,用手指探查脓腔时,发现一2.1cm长鱼刺。追问病史,患者于1周前吃鱼时,有吞咽不适感,强行吞咽饭团后而消失。于次日排便时,曾有肛门刺痛感。之后,肿痛逐日加重,导致脓肿。 例2 患者男,22岁,因肛旁肿痛5天就诊。膝胸位检查:于12点至2点位肛旁见一4cm×3cm大小红肿区,压痛明显,有波动感,肛门直肠指诊同位肛管直肠壁内一硬性异物感,诊断为异物肛周脓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表型鉴定和分类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帮助诊断和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方法 共收集62位健康成人(对照组)和295例慢性便秘患者(病例组),对其基线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利用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和球囊逼出实验检测所有受试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包括静息和刺激排空时的直肠压力以及直肠感觉阈值等参数;比较健康成人组和病例组患者之间的参数差异;进一步比较病例组中球囊逼出时间不同患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结果 2组患者的球囊排出时间和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71位患者和2位无症状健康受试者测出球囊排出时间延长,且肛门梗阻感的患者人数有无球囊排出时间延长的2个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肛门收缩压、刺激排空时直肠压力以及肛门松弛度更低(P<0.05),而刺激排便时肛门压力、肛门直肠压差、排便感觉阈值较高(P<0.05);球囊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与时间正常组相比,肛门静息压、刺激排空时肛门压力和肛门直肠压差值更高(P<0.05),直肠压力和肛门松弛度较低(P<0.05),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初始阈值、排便感觉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通过肛门直肠动力学监测的关键数据可以定义三个重要的表型:高肛门压、低直肠压、混合型.这三个表型可以很好的区分球囊排出时间正常或延长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从而有助于研究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孔斌  赵发  卞红磊 《河北医药》2007,29(8):877-877
患者,女,51岁.主因腹痛伴肛门下坠感1年,发现直肠肿物1 h入院.查体:膝胸卧位,肛门外型正常,肛周皮肤无红肿压痛,指诊括约肌张力正常,肛门指诊直肠左前壁距肛缘6 cm触及肿物有1 cm×0.5 cm大小,质地较韧,退出指套无染血.  相似文献   

8.
刘博  胥军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02-103
目的探讨对于新生儿中高位高门闭锁行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所收治的20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新生儿行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随访其术后排便功能,总结治疗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2例术后切口裂开,经治疗后良好愈合,随访半年~3年,观察其排便功能,12例患儿肛门有着良好的收缩能力,排便功能良好,排便情况根据临床评分为优良,未有明显肛门失禁,2例便秘,2例污粪,1例便秘,1例直肠黏膜脱垂,2例因未坚持扩肛造成肛门狭窄。结论 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在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具有充分暴露术野的特点,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是值得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康复训练应用于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排便功能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84例接受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排便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护理,观察组使用双球囊直肠扩张器排便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肛门控便功能、大便失禁控制率。结果观察组肛门控便功能优良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54.76%,大便失禁控制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使用双球囊直肠扩张器排便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还能够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提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患儿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 随防3~12个月,2例大便失禁及污粪,3例术后肛门狭窄,扩肛3个月后行二次肛门成形术.结论 术者要充分了解肛门直肠排便解剖生理,通过手术恢复直肠肛门的解剖位置,使患儿能达到自控排便的功能,术后坚持扩肛及排便训练.  相似文献   

11.
肛门直肠狭窄是指肛门、肛管和直肠由于先天缺陷或由于后天手术损伤严重、感染和药物腐蚀、瘢痕增生等原因,造成腔径变窄,粪便通过困难,排出受阻。根据其部位不同可分为肛门狭窄和直肠狭窄。我院在2012年5月15日收治1例先天性肛门狭窄的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农民。于2012年5月15日因排便不畅20余年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肛门狭窄收入院。病例特点:患者出生后即因肛门闭锁,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不详)。术后可自主排便,但大便不畅,便不尽感。曾自行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便病情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一清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一清胶囊+头孢呋辛钠治疗,对照组仅用头孢呋辛钠治疗,均以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5.00%,总有效率91.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清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能提高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小儿先天性肛门闭锁24例,上述患儿多因排便困难而就诊.本组患儿均做好术前准备,术前3 d流质饮食,给予抗生素做好肠道准备,术前每天清洁灌肠,1次/d,术前1 d禁食,术前1 d及术日分别行清洁灌肠1次.所选患儿均实施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结果 本组患儿均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为25~50 ml,术中未输血.患儿切口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5.4±3.2)d;上述患儿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4)个月.患儿术后肛门外观均正常,无肛门狭窄及直肠回缩等发生,肛门排便能力为优.结论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治疗肛门闭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贾胜琴  吉蓉  王继忠  牛军 《河北医药》2003,25(3):172-173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畸形肛门成型术后排便失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及肛门直肠测压分析软件 ,对 2 0例肛门成型术后排便失禁的患儿 ,用生物反馈疗法训练 ,加强肛门周围的肌肉力量 ,训练直肠对各种感觉的识别 ,调节直肠受到刺激时 ,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的协调运动。结果  2 0例排便失禁的患儿经生物反馈治疗后 ,肛门直肠测压表明 ,最大收缩时间延长 ,收缩向量容积提高 ,感觉阈值降低 ,肌电振幅增高。临床评分提高 (2 .8±1.0 )分。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是排便失禁儿童疗效可靠且无创伤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2岁。出生时即发现阴道漏粪液 ,量少 ,不成形 ,以腹泻时明显。体检 :瘘口位于阴道舟状窝处 ,约 0 .4cm× 0 .5 cm,,挤压瘘口根部有少量分泌物漏出 ,肛门无异常 ,肛检未及肿块。术前口服甲硝唑 ,肠道准备。手术 :沿瘘口周围切开阴道壁 ,分离阴道黏膜和瘘管直至接近直肠黏膜 ,将瘘管完整切除 ,创面止血彻底后将直肠壁用 3~ 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缝合针距 0 .3 cm。作会阴部“V”形皮瓣 ,将“V”形皮瓣尖端旋转 ,用 3~ 0可吸收线与阴道壁创面间断缝合 ,术后流质饮食 3d,碘伏坐浴 2次 /天 ,术后 9d出院 ,未拆线 ,让其自行脱药 ,切口…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河北医药》2007,29(7):711-711
患者,男,56岁.因胸骨后疼痛并进食异物感3 d来诊,询问患者3 d前有进食河鱼病史.查体无明显异常.考虑是否为异物存留食管所致.急症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约30 cm处食管前壁发现一鱼刺,周边食管壁肿胀明显有点状出血,于胃镜下取出异物,见鱼刺约1.5 cm长,直径约0.2 cm.由于损伤部位紧邻主动脉弓要求患者住院治疗观察,被拒绝.  相似文献   

17.
黄蔚  蔡美珠 《上海医药》2007,28(8):370-372
目的:本研究对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伴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内镜特点进行分析。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共有2221例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伴出血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11例患者确诊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伴出血,平均年龄62.5±11.7岁,常见症状为血便(63.64%)、黏液血便(9.09%)、大便干结10例(90.91%),用手协助排便5例(45.45%),肛门痛1例(9.09%),贫血7例(63.64%),输血4例(36.36%)。肺镜下病变主要位于直肠肛管交界处至直肠10 cm处,平均6.16±2.29 cm。溃疡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多为圆形,个别为不规则形。4例大出血休克老年患者均在3 d内确诊后保守治疗成功。结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伴出血是临床急症,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后排便控便功能。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2月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16例,年龄:28天~4岁,平均年龄12.8月。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时间2.8年。对患儿的排便控便能力、便秘、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进行评价。术后1年行钡剂灌肠及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获访16例,根据李氏评分标准,排便功能"优"者(6-5分)10例,"良"者(4-3分)4例,"差"者0例,便秘1例,小肠结肠炎1例。钡剂灌肠检查发现结肠扩张段、痉挛段消失,肛管直肠角度正常。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均未出现直肠肛管抑制性反射。结论:应用腹腔镜下辅助经肛门巨结肠Ⅰ期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例8个月女性患儿,4个月前排便困难,肛门有一粉红色、圆形肿物脱出,阻塞肛门。大便呈薄片状,无血便。肛门指诊:肿物位于直肠前壁,占直肠壁之1/3左右,不能扪及肿物上极、囊性、有张力,光滑无结节、无血迹。行肿物穿刺抽出少量胎粪样物。入院诊断:双直肠重复畸形。钡灌肠检查结果:可见双重的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肠管影象,其走行方向基本一致。入院后第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2例直肠癌患者行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5年随访仅有3例复发,4例出现直肠狭窄导致的排便障碍,其余患者未出现复发及转移,一般情况较好,5年复发率7.14%.结论 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直肠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