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采用UPLC-ESI-MS/MS同时测定滋肾清肝代平方中18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柱温50℃,进样量5μL,流速0.3 m 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模式监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用于定量分析。结果:在16 min内,滋肾清肝代平方中18个成分(苹果酸、枸橼酸、没食子酸、齐墩果酸、熊果酸、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脱氧野尻霉素、决明子苷、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B、白藜芦醇、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橙黄决明素、甲基钝叶决明素、钝叶素、大黄素、大黄酚、淫羊藿素)完全分离,峰面积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100.80%,精密度RSD0.09%~2.9%。结论:该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滋肾清肝代平方中1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灵敏、简便、准确的自动采血系统采集大鼠血浆样本,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PLC-QQQ-MS)测定血浆中青藤碱含量的方法,并应用于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SD大鼠颈总静脉插管,待清醒后按40 mg·kg-1腹腔注射青藤碱,应用自动采血系统在大鼠自由活动状态下采集样品。血浆样品中加入内标(磷酸可待因),乙腈沉淀蛋白,流动相乙腈-水(含0.1%甲酸铵)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青藤碱m/z 330.0,磷酸可待因m/z 300.0。利用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青藤碱在5.0~50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1μg·L-1,样品处理方法的提取回收率88%,日内及日间准确度101.08%~111.08%,RSD均10%,稳定性良好。血浆中青藤碱的达峰时间(tmax),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表观分布容积(Vz/F),清除率(CL/F),平均驻留时间(MRT0-24 h)分别为(1.65±1.48)h,(210.43±96.35)μg·L-1,(1 053.80±427.69)h·μg·L-1,(252.65±57.36)L·kg-1,(30.37±11.85)L·h-1·kg-1,(5.15±2.47)h。结论:建立的方法有效控制了采血过程对药动学分析结果的影响,样品用量少,简便、准确、可靠,能够满足自由活动大鼠体内青藤碱连续定量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滋肾清肝代平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30 mg·kg-1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滋肾清肝代平方低剂量组(灌胃400 mg·kg-1·d-1)、中剂量组(灌胃800 mg·kg-1·d-1)、高剂量组(灌胃1200 mg·kg-1·d-1)及罗格列酮治疗组(灌胃4 mg·kg-1·d-1)。以滋肾清肝代平方低、中、高剂量持续给药30 d后测空腹血糖(FB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Ins)的含量及口服糖耐量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滋肾清肝代平方可显著降低T2DM模型大鼠的FBG、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糖耐量实验(OGTT)中糖负荷后120 min血糖水平(P<0.05),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P<0.05)。结论:滋肾清肝代平方能有效地降低T2DM模型大鼠的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纠正脂代谢紊乱,调节血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芷香豆素类成分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对硫酸长春新碱肠道转运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MDCK-MDR1细胞模型,考察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对硫酸长春新碱肠道转运的影响。采用LCMS/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药物浓度,研究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成分对硫酸长春新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长春新碱配伍质量浓度为10.80,5.42,1.35 mg·L-1欧前胡素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0.287 2±0.026 6)×10-6,(0.351 5±0.041 6)×10-6,(0.294 9±0.006 8)×10-6cm·s-1,三者与硫酸长春新碱的Papp[(0.227 2±0.014 8)×10-6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硫酸长春新碱与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配伍后药时曲线下峰面积(AUC0-t)分别为(343.50±10.29),(348.70±27.99),(235.70±17.56)μg·h·L-1,与硫酸长春新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81.870±8.517),(83.010±9.276),(60.440±6.679)μg·L-1,与硫酸长春新碱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芷香豆素类成分能促进硫酸长春新碱的肠道转运,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棉酚纳米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生物样品中棉酚的含量,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85∶15),检测波长238 nm。比较棉酚纳米混悬剂和棉酚溶液经尾静脉给药后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与组织分布特点的差异。结果:棉酚纳米混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面积、药物体内滞留时间、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和最大血药浓度分别为(18 792.56±2 304.43)μg·L-1·h-1,(21.82±1.60)h,(0.75±0.16)L·kg-1,(1.37±0.37)L·kg-1·h-1,(17 589.81±3 034.14)μg·L-1。棉酚纳米混悬剂在肝、心、脾、肺及肾中的相对摄取率分别为1.44,3.21,12.19,1.88,6.54。结论:棉酚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且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组织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纳米混悬剂很有可能成为棉酚的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白芍提取物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时间-血药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00 ng·m L-1,2.0~2000 ng·m L-1,回收率均大于80%,日间RSD≤10%,日内RSD≤11%,RE在-4.9%~2.4%之间。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为(0.89±0.27)、(0.97±0.37)h;t1/2为(1.97±0.63)、(2.25±0.59)h;Cmax为(301.3±96.8)、(122.9±42.2)μg·L-1。AUC0-t为(1495.1±521.2)、(688.5±222.9)μg·h·L-1;AUC0-∞为(1541.1±548.0)、(720.1±241.0)μg·h·L-1。结论:该法简便、灵敏、特异,适用于血浆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浓度的测定。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阿魏酸及其配伍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与阿魏酸及其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川芎嗪20 mg.kg-1组、阿魏酸20 mg.kg-1组、川芎嗪20 mg.kg-1+阿魏酸20 mg.kg-1组,灌胃给药,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DAS2.0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川芎嗪单独给药时tmax0.5 h,t1/20.856 h,MRT1.321 h,AUC 5.112μg.h-1.L-1,Cmax2.834μg.L-1;合并给药时tmax0.583 h,t1/237.901 h,MRT3.798 h,AUC4.097μg.h-1.L-1,Cmax1.571μg.L-1。阿魏酸单给药时tmax0.083 h,t1/21.024 h,MRT1.324 h,AUC 1.581μg.h-1.L-1,Cmax1.492μg.L-1,合并给药时为tmax0.6 h,t1/27.860 h,MRT2.894 h,AUC 1.984μg.h-1.L-1,Cmax1.03μg.L-1。结论:川芎嗪和阿魏酸合并用药,2种组分在药动学方面可相互影响,2种组分的半衰期与平均驻留时间均延长,具有缓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类叶升麻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SD大鼠6只,灌胃类叶升麻苷15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变化,并用DAS2.0软件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3.509 8X-0.096 8,r=0.996 8,在0.125~2.5mg·L-1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均大于85%,日间及日内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大鼠灌胃给药150 mg·kg-1的类叶升麻苷后,血浆中的类叶升麻苷的药时曲线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t1/2α,t1/2β,AUC0-t,AUC0-∞,CL/F,V/F,Ka分别为0.361 h,1.126 mg·L-1,0.759,4.842 h,3.134,3.766 mg·h·L-1,87.089 L·h-1·kg-1,207.704 L·kg-1,6.345 h-1。结论:建立了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该药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丝桃苷灌胃给药后在Wistar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方法:大鼠分别灌胃和静脉注射金丝桃苷,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大鼠血浆、组织和排泄物。生物样品先用β-葡萄糖苷酸酶将样品水解成苷元槲皮素,再以山奈酚为内标,HPLC测定槲皮素浓度并折算成金丝桃苷。结果:大鼠灌胃给药12.5,25,50 mg·kg-1金丝桃苷后测得的t1/2e分别为(3.47±0.76),(3.52±0.87),(4.17±1.02)h;tmax均为0.5 h;Cmax分别为(0.528±0.230),(1.136±0.451,(2.033±1.147)mg·L-1;AUC分别为(2.67±0.28),(4.11±0.37),(6.72±0.83)mg·L-1·h-1。Cmax和AUC均与剂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9,表明其消除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与静脉注射相比,大鼠灌胃给药金丝桃苷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6.0%。大鼠灌胃给药25 mg·kg-1金丝桃苷后0.5,3,6 h的药物组织分布由高到低的顺序大致是胃>肠>肾、肝、肌肉、肺、心>脑、子宫>脾、睾丸>脂肪。排泄试验结果显示,72 h内由尿排出的总量约占给药剂量的(0.71±0.13)%,粪排泄量占所给药剂量的(2.04±0.36)%;给药后24 h内,由胆汁排出的总量约占给药剂量的(1.56±0.22)%。结论:灌胃给药后,金丝桃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消除半衰期较长,血液及主要脏器无药物蓄积,金丝桃苷的主要排泄方式不是以原形或苷元(包括苷元的其他糖基化衍生物)形式从尿、粪或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测定大鼠口服线叶菊有效部位后血浆中异荭草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东莨菪苷的含量,研究这3个指标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2 min,98%A;2~6 min,98%~30%A;6.0~7.6 min,30%~40%A;7.6~8.0 min,40%~2%A;8~10 min,2%A;10~12 min,2%~98%A),流速0.4 m L·min-1,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用单次给药法,大鼠按1.0 g·kg-1灌胃给予线叶菊有效部位,通过负离子模式测定血浆中异荭草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东莨菪苷的含量。结果: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各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在80.87%~93.7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3种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2.40±4.16),(30.00±4.80),(20.10±5.10)min,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1.80±5.46),(28.00±2.54),(20.33±1.17)μg·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7.80±3.94),(48.83±3.05),(32.40±2.64)μg·min·L~(-1),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14.06±22.19),(126.12±19.38),(148.14±24.10)min。结论:建立的UPLC-MS精密、准确,能够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异荭草素等3种成分的血药浓度。这3种成分进入体内及吸收的速度较快,但吸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者对此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总结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糖尿病治疗、保肝、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为相关药用植物的开发及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草药》2007,38(7):1036-103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灵芝中多糖的含量。结果: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硫酸蒽酮法测定结果高于硫酸苯酚法。结论: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硫酸苯酚法,药典记载的硫酸蒽酮法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该实验探究五倍子中鞣质类成分对利福平体内过程的影响。体外实验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考察利福平在p H 1. 3,6. 8,人工胃液环境和人工肠液环境中的溶解性以及在上述环境加入五倍子鞣质对利福平溶解性的影响。体内实验研究大鼠分别灌胃利福平以及利福平和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大鼠体内过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利福平在人工胃液环境中随时间不断析出,6 h后近85%利福平已析出。在人工肠液环境中溶解性良好。加入五倍子鞣质后,利福平在2种环境中的浓度均有较显著下降,且在人工肠液中,利福平的浓度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在人工胃液中则保持原来的下降趋势。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与单用利福平组相比,利福平与五倍子鞣质合用组的AUC0-t和Cmax显著降低,MRT0-t显著变慢,Tmax增加1倍,生物利用度为31. 65%。实验提示,利福平在酸性环境溶解性差;利福平与鞣质合用后生物利用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利福平与鞣质的络合减小利福平在肠道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所以,利福平与含鞣质丰富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不宜同时服用。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证候和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与可行性,认为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因此,与"证"实质研究中一般的微观指标相比,蛋白质组学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更加符合"证"自身的特点。文章将近几年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技术条件、思路方法以及具体证型与蛋白质组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转运蛋白是一种允许有机和无机溶质高效率和选择性跨膜透过的膜蛋白。转运蛋白基因的分子识别即通过克隆cDNA外源表达系统的体外实验方法,阐明转运蛋白的功能。代谢组学分析是通过定量比较某化合物在野生型和转运蛋白基因敲除型小鼠的尿液、血液或组织样本的信息,从而揭示生物体内转运蛋白的真正底物。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发现孤儿转运蛋白功能。举例说明基于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CE—MS)技术,应用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SLC22转运蛋白家族中一个孤儿转运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