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液体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乃杰 《急诊医学》1998,7(3):206-208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近年来发现,对某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反而加重原本存在的肺损伤和炎症。因此,有些学者对高压高容通气、高压低容通气和低压高容通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潮气量过大对肺泡的牵拉作用是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最重要原因。因而,提出了“容积损伤”(volutrauma)的概念。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多同时存在多种可致肺损伤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使ARDS患者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易感性增加,而且降低机体对肺损伤的修复能力。ALI/ARDS患者广泛存在的肺不张和肺水肿使肺脏的有效充气容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无创通气在机械通气撤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NPV)在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流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犬医院ICU人选的71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达到临床撤机条件,但末能完成自主呼吸试验,排除NPPV禁忌证,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无创通气序贯撤机(NPPV组,n=36)和传统撤机方法(IPPV组,n=35)两组.NPPV组拔管前予提高压力支持水平休息30 min,拔管后立即给予NPPV作为撤机方法;IPPV组传统方法撤机.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分组后两组机械通气2 h后的心肺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转归.结果 分绀后机械通气2 h后心肺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PPV组相比,NPPV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4.88 ±3.76)d vs.(20.68±2.79)d,P<0.01);(14.16±3.45)d vs.(2.57±7.71)d,P<0.01);IPPV组分别为(23.39±5.19)d vs.(33.89±8.58)d,P<0.01)],NPPV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PPV组(22.9%vs.72.2%,P<0.01),特别是肺部感染发生率较低(6.1%vs.36.1%,P<0.01).结论 NPPV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撤机过程.把握无创通气NPPV的适应证,以及在撤机过程中及早进行NPPV干预,可以提高NPPV住序贯撤机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无创性人工通气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各种类型通气的发展过程,并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同时还对经鼻,面罩正压通气病人的护理及仪器装置的清洁消毒提出了综合性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7.
机械支持通气的目的是支持适当的通气和氧和,减轻呼吸困难,促使疲劳的呼吸肌休息和修复。提供这种呼吸支持的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ventilation,AC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频通气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频通气(highfrequency venlilation,HFV)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实验和临床验证的通气技术。60年代后期瑞典人Sjostrand试将略高于死腔量的潮气量的通气方式,同时将呼吸频率提高到100次/分,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了良好的通气效果。德国Lukenheimer等于1972年首次研究出高频振荡通气人工呼吸机。在80年代加拿大Bryan及日本宫坂发明了活塞式HFO人工呼吸机Hummingbird。  相似文献   

10.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为最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5至2006年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分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和观察组(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肺功能监测、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气时间(T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气分析仅PaCO2高于对照组(P<0.01),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机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应性肺损伤发生率;适当降低PIP,采用低潮气量和缩短Ti,使MAP下降,应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并不影响氧合;PaCO2轻度增高,不增加I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是瑞士哈美顿(Hamilton Medical)公司装配在伽利略(Galileo)、拉斐尔(Raphael)等型号呼吸机上特有的闭环通气模式。它由Hamilton Veolar的分钟指令性通气(minute mandatory ventilation,MMV)发展而来,是一种结合了容积和压力两种控制模式优点的全自动通气模式。早在1977年,Hewlett等[1]就提到了  相似文献   

12.
高频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频通气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气技术,用于机械管理和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1982年江西医学院一附院等单位研制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为我国此项研究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约有数千台各种型号的高频通气呼吸机投入临床使用,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复苏患者小潮气量通气与常规通气的疗效并进行对比。方法将246例采用机械通气危重症复苏患者,根据应用机械通气潮气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潮气量通气组120例,小潮气量通气组126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前和机械通气3d后的血气(pH、PaO2、PaCO2、SaO2)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与机械通气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机械通气后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常规潮气量通气组120例,死亡32例,病死率26.66%。小潮气量通气组126例,死亡20例,病死率15.8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死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危重症复苏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小潮气量通气能够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近10年来机械通气有了很大进展,表现为通气新模式的不断增多,通气策略的改变,各种辅助通气方法的研究和监护技术的进步。这些通气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危重病呼吸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正压通气对肺及其它重要脏器的影响及人机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所促进...  相似文献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反比通气与常规通气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反比通气(IR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并与常规通气作比较,探索其临床价值。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51岁。原发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例,胃癌根治术后并多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Swan-Ganz漂浮导管,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间歇负压通气是一种安全、无创和有效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性措施,肺开放通气策略是肺保护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其最终日的是为了实现肺保护。实施肺开放通气策略我们主要是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采用何种方式及压力水平使更多萎陷肺泡开放(open up the lung)。另一方面是打开肺后如何设法使已开放的肺泡尽量维持于开放状态(keep the lung open)。肺开放性通气策略实施的方法有多种,最佳PEEP是维持肺开放的核心,多种因素影响肺开放通气实施效果和检测。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和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的方法进行脱机。两种方法脱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在机械通气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操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机械通气中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PCV组(n=30)和VCV组(n=30),比较操作前及操作中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外周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肺顺应性(Cdyn)的变化。结果:操作前、后两组患者HR、RR、Ppeak、Pplat、Cdyn及MAP均有明显差异(P<0.05),VCV组操作中Ppeak与操作前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PCV组Ppeak操作中与操作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应用PCV模式对患者肺顺应性影响小,可降低气道峰压和平台压,避免患者生命体征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20.
反比通气与呼气末正压通气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目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措施。我们采用犬盐酸吸入肺损伤模型,观察反比通气(IRV)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和间歇正压通气(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