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石墨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钢铁、冶金、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行业广泛应用。对我国石墨资源、消费现状、进出口贸易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鳞片石墨资源量稳中有升,隐晶质石墨资源量相比2012年稳中有升,石墨资源勘查工作和资源开发需求趋于合理。全球和我国石墨产量近10年相对平稳,现有资源满足需求。我国石墨传统应用下降,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增长较快。进出口方面无论初级加工品(如鳞片石墨)还是高级加工品(如球形石墨)加工技术提高很快,价格跟外国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差距近几年大幅缩小,一些高端产品如阴极电池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第一。石墨价格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石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石墨进行有序开发,保障石墨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1我国石墨行业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石墨行业已形成五大生产加工基地 :①以山东青岛石墨股份公司为代表的莱西、平度石墨生产加工基地 ;②以黑龙江鸡西柳毛石墨矿为代表的鸡西石墨生产加工基地 ;③以内蒙古兴和石墨矿为代表的内蒙古石墨生产加工基地 ;④以吉林磐石石墨矿和湖南鲁塘石墨矿为代表的土状石墨生产加工基地 ;⑤新兴的也最具有开发潜力的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生产加工基地。这五大石墨生产加工基地的产量占全国石墨行业总产量(晶质和非晶质石墨两大类)的80 %以上。其中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是近10a新开发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原材料,石墨资源的国际化竞争愈发激烈,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石墨资源政策导向、全球石墨资源分布开发、市场走势、我国石墨进出口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相关数据,总结分析了全球石墨资源供应、市场格局中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我国石墨进出口情况,认为全球石墨资源供应重心向非洲转移,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企业对全球石墨供应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石墨进出口虽呈现积极变化,但"高进低出"现象依然突出。建议我国提高石墨资源安全预警能力、加强国家层面宏观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4.
石墨是一种战略新兴矿产,是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石墨资源储量及其在全球中的地位,并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石墨贸易格局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石墨资源丰富,资源地位突出;第二,石墨国际贸易呈现"需求方相对分散,供应方高度集中"的特征,以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为进口国,中国为唯一出口大国;第三,中国石墨贸易"高进低出"现象明显,石墨产品附加值低,石墨工业发展较为落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国家提高行业标准、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等措施提升我国石墨工业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晶质石墨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对晶质石墨产品国际贸易网络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2009—2018年晶质石墨产品国际贸易构建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对网络的整体分布、层次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晶质石墨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枢纽国家和核心国家。研究数据表明,晶质石墨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份额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占有,贸易市场逐步走向全球化,但仍有少数国家占据贸易核心地位,其中处于贸易枢纽地位的国家有南非和美国,其对晶质石墨产品进出口贸易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建议晶质石墨产品贸易的参与国可以通过观测南非和美国的晶质石墨产品贸易趋势来适当调整本国的贸易份额。对于我国,建议多与石墨资源不足或需求量大的国家建立出口贸易联系,与出口量大的国家建立进口贸易联系,构建多元化石墨贸易格局,降低石墨供应风险;政府应积极倡导开发和研制生产高附加值石墨产品,支持石墨企业建立石墨资源产业园区,将我国的晶质石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石墨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石墨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石墨下游产业不同产品对于石墨资源的性质要求也是差异极大的。我国是石墨资源大国,矿物储量丰富,石墨矿石种类齐全。随着全球石墨消费结构转型,未来石墨战略新兴领域消费比例将快速拓宽,高端石墨产业发展,中国石墨资源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论文将对我国重要石墨产区的石墨资源特征以及石墨主要用途对于石墨资源的差异化品质要求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面对石墨下游产业对原料差异化需求,提出了建立石墨原料质量分级新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国外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外石墨行业发展的战略以及发达国家对石墨的重视程度,希望借此呼吁我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石墨资源的重要性,认清石墨资源在全球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及早保护这一战略性资源。  相似文献   

8.
石墨是一种具稀缺性、战略性、风险性特点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因其具有特殊的优越性质,而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文章通过对石墨资源分布、储量、产量、消费结构及贸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石墨在出口量及深加工产品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我国石墨行业更好地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1) 整顿大、小型矿山企业,有序开采石墨资源;2) 调整出口相关政策,限制出口数量;3) 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石墨深加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产品;4) 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5) 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9.
石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所必须的基础矿物原料,也是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既是石墨资源大国,也是石墨资源生产消费大国,但却不是石墨资源强国。为使我国走向石墨资源强国,我们应该对石墨资源供需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从资源入手,主要对天然石墨的供需形势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石墨资源角度来看,全球石墨资源储量丰富,中国石墨资源位居全球第三;从供需情况来看,全球石墨生产集中,消费分散;未来石墨消费结构将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在传统领域,石墨需求量将呈现稳定状态,在新兴领域,石墨需求量将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石墨的成分、结构和化学键特性,阐述了石墨独特的理化性能、功能化加工技术及新型石墨功能化产物和应用。重点讨论了膨胀石墨、石墨纳米片和石墨烯的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石墨功能化产物在密封材料、吸附材料、储能材料、气体传感器及功能涂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针对目前石墨功能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亟需制定石墨新型功能材料的相应评价标准,提升高端石墨材料的应用技术,对石墨战略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天然石墨生产、消费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石墨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国际贸易的现状,并对未来国际石墨市场进行了展望和对国内石墨工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石墨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截止2015年,全球探明天然石墨储量约2.3亿吨,中国占全球储量的24%,中国石墨矿石以鳞片状晶质类型为主,次为隐晶质类型。我国石墨产品产量约100~120万吨,出口量约占石墨产量的20%,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60%,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墨生产国、出口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初级原料为主,进口产品以高档石墨制品为主。最新勘查表明,我国查明晶质石墨矿物量2.6亿吨,优质石墨资源潜力巨大,但我国并不是石墨强国,资源应有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鉴于此,笔者提出四点建议:1.转变勘查方向,摸清优质大鳞片石墨资源家底。2.加强对石墨企业整合,培养优质产业集团。3.加强市场研究和定位,尽快实现产业现代化。4.成立产业联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对石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判断,对中国石墨产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机遇方面,中国石墨资源丰富,对全球有掌控力;石墨消费重心转移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石墨产业在多领域实现突破,石墨产业蓬勃发展;问题方面,中国石墨资源开发存在过剩隐患;石墨产业处价值链中低端;石墨标准体系滞后;石墨烯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终端应用不足。建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加强高端石墨产品研发,加快标准制定,建立三个层次的石墨烯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石墨由于其在钢铁、航空航天、新能源、医学、信息技术等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和高端制造产业的广泛应用,被各国政府所重视。通过梳理分析相关的政策,认为资源勘查方面,国内现在施行的勘查政策发现了大量的石墨资源,但同时,石墨资源的大量发现造成石墨供大于求和石墨价格的下降;资源开采方面,石墨资源整合等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石墨产业的优胜劣汰;材料加工、应用产品制造方面,《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促进了石墨相关技术的发展。最后,提出了不再鼓励石墨勘查,落实石墨最低开采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下游企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开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墨资源是我国战略性矿产,是传统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须的矿物原料。我国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构建了完善的石墨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分区体系,石墨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分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湖北、山东等省(区)。下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石墨资源勘查规划布局需与成矿区带分布等地质基础结合,石墨开采规划布局需要强化优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郴州市隐晶质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郴州市隐晶质石墨资源开发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