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研究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是全面客观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关键要素。以南京市12个开发区为实证对象,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并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以期探求更合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各开发区集约用地主要限制因子各不相同,主要是企业用地容积率、企业用地建筑密度、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建设用地产出强度;南京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用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家级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传统经济类开发区;(2)相较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不但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综合信息还能反映单个指标分异情况以及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稳定性,反映的信息更丰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排序具有一定差异,表明未来开发区不但要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更要提高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集约评价的角度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开发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土地管理及规划等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工具,对推进吉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2)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效应更好;(3)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发区总体发展不均衡:省级开发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差距大,省级开发区中也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合理界定其用地规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等级,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集约利用相关度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依据,进而计量其合理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其一,A、B和C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级,可以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D、E、F和G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I级,应该维持开发区规模;而H和I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V级,应适当缩小开发区规模。其二,当B开发区、A开发区和其他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3.10%、18.18%和15%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其三,即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B开发区仍需扩充6.08 km2。最后,本文提出通过科学设定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来提升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并试图探讨集约度的合理水平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和用地结构是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几大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根据各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相对集约综合指数值和绝对集约综合指数值的大小以及资源的消耗情况,加快产业政策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各类开发区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在规划建设进程中粗放用地现象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大省山东省为例,以山东省内被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16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的2011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土地利用状况较好,但是工业用地率偏低且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土地利用强度较弱,容积率、建筑密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这也是山东省作为全国能耗第一大省,经济规模巨大但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全省164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分为5类,73.2%的开发区属于中度集约和低度集约类,高度集约类的开发区仅占6.1%。这也说明山东的工业化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开发区集约程度的地域差异发现,不同集约化水平的开发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集约程度最高的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离散;较高水平的开发区呈现团簇状分布;而中度集约化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欠集约化开发区散点布局于山东省的周边地带。如果把地级市全部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比较,则烟台、滨州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最高,菏泽和日照最低,而作为山东省中心城市的青岛和济南的开发区只处于中度集约化水平。分析可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是并不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意味着国内开发区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8.
以无锡市区5个省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抽样调查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了无锡市区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对不同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在08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075以上;橡胶制品业的综合集约度在07以上;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06以上;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到06。要合理控制开发区规模,不断提高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对新进项目设置明确的入园门槛,加大开发区内部的空间挖潜力度;完善土地利用的管理机制,严格开发区内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建立集约用地的考核制度,加强对集约用地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慈溪市小城镇耕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以20个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四级评价标准对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准则层;②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是以资金的大量投入为重要表征的,因而其重要程度最高,而粮食稳定性指数在气候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南方,其重要性最低;③慈溪市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多数小城镇耕地利用处于II 级较集约和III 级基本集约水平;④采用的两种评价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而言,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较传统的通过确定权重进行评价的方法是更加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评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12个行政村为例,采用灰色关联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而位于苏北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则相对较低,苏中地区在两者之间,整体上与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符;从近郊与远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来看,两种评价方法测算的集约度虽有所差异,但两种方法对于近远郊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呈现的趋势是近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高于远郊的。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大致相似,在近郊远郊空间分布以及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可为制定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等相关的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测度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5026%;(3)经济发展是土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4)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85%,而经济发展对来自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仅为2%。因此,应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必然,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对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为例,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极差标准化方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出1998~2007年江西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得出在这期间江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PSR各子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概括为社会经济因素、耕作资源及政策制度因素、自然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今后耕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的城市扩张边缘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研究目的:通过典型研究区域南京市栖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探讨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研究方法: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文献法。研究结果:9 a内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受到产业发展模式制约,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仍不高。研究结论: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不同于城镇与乡村的特点。引入PSR模型进行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研究区的评价实践中是成功的,评价结果能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其演变,也能较好的表现出研究区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1990-2005年江苏省耕地和工业用地数据为基础,运用C-D生产函数和概率优势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关系.结果表明,在资本和技术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耕地数量每增长1%,耕地产出增长0.297%;工业用地数量每增长1%.工业用地产出增长0.392%.但土地产出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单位±地上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的差异引起,并且某一利用类型土地产出效率的优势也只是一定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意味羞工业用地产出的增长并不能单纯地以耕地减少为代价.因此,保持不同类型土地数量的平衡,以资本和技术投入代替土地数量投入,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缓解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和不集约5类,从市域范围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从南向北递减,分别形成以戴南镇、昭阳镇和戴窑镇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各因素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制约程度,将小城镇划分为土地利用效益制约型、土地利用程度制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制约型和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型4种类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产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等现象。实施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可以为城市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和利用强度角度出发,以同心圆理论、多中心理论等区位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和定量化方法结合,以科学、便捷、高效为原则,系统地提出宗地层次上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合肥市商服业用地、重工业用地和轻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适当提出了一些用地建议。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所有评价的宗地中,有62.46%的宗地达到集约,总体集约水平较低;②在三类用地中,达到集约的宗地数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商服业用地、重工业用地和轻工业用地,集约比例分别为66.64%,41.39%,36.02%;③合肥市4个行政区内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接近,庐阳区和包河区相差不大,分别为67.66%和67.36%,蜀山区略低,为62.08%,瑶海区最低,为53.77%;④不同区位圈层内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存在差异,从内圈层到外圈层,集约的商服业用地数量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重工业用地则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轻工业用地一直处于比较低的利用状态,只有35%稍多。综上所述,建议适当降低市区内商服业用地的建筑密度,提高市区外围的商服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继续推进"退二进三"政策,优化城市产业用地布局,并提高轻重工业用地的利用强度;加强土地监管,防止圈地,闲置,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域尺度,关于开发区这一特殊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开发区是我国当前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所具有的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促进其腹地甚至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和监测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开发利用状况、社会影响和环境质量三方面构建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对中度可持续的隶属度0.539最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为中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理解耕地集约的机理,指导陕西省的耕地集约,本文在GIS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了耕地集约的指标体系,运用客观性较好的熵值法,对2011年陕西省11个市(区)的耕地集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地均动力的投入对陕西省的耕地集约的影响最高,粮食稳定性指数的影响最低。2陕西各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三大区及各区内部都存在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差异。3科技和市场对陕西耕地集约影响显著,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依据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中仅有武汉、仙桃、天门三个城市是DEA有效的,DEA无效的6个城市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为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②影响武汉城市圈中城市DEA无效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GDP能耗等投入过多,GDP、社会商品销售额、财政收入、就业人员、生活垃圾处理率等产出率低。文章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并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探讨"两型社会"框架下武汉城市圈应如何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全面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探索分析,并运用GWR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探究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寻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 2000~2015年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时序变化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苏北地区的县(市)多处于中高度集约利用水平且多为高度水平,苏中地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整体保持低度集约利用水平甚至不集约水平稳定不变。整体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 GWR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投入强度是影响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持续状况,而利用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