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上海市生食水产品的安全状况,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为代表的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上海市3 个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在2013年基于GB/T 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共检测了90 个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tdh+)的检出率为1.10%,使用MEGA软件根据16S rDNA序列开展了菌株多样性分析;根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食三文鱼中的污染情况,使用@Risk 5.5 软件分析了生食三文鱼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经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分析后表明,生食三文鱼患病的概率为2.02×10-6,即每百万人有2 人发病;根据上海市三文鱼的平均消费总量,上海市居民每年生食三文鱼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可能的患病人数为111 人。上海市居民生食三文鱼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疾病的风险较小,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和每次三文鱼的消费量是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2)工具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风险开展定量分级,观察预测模型的选择对sQMRA2分级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QMRA2工具,综合2017年大连市海产品微生物监测数据、海产品消费量调查数据、海产品储存/交叉污染/烹调习惯等专家咨询数据,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致病性VP组合开展定量风险分级。通过改变食品-致病微生物组合的生长和灭活模型表达式对sQMRA2工具加以改进,观察预测模型的改变对分级结果的影响。结果 sQMRA2工具定量风险分级结果发现,虾类-致病性VP组合导致的每餐发病风险和发病人数最高,分别为1. 2×10-5和5 000人。改变生长和灭活预测模型表达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sQMRA2工具的风险分级结果。结论虾类是导致大连市普通人群2017年6~9月感染VP的高风险食品,交叉污染是各种组合导致人体感染VP的主要途径,使用风险分级工具时需要考虑预测模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零售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为模拟生牡蛎消费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疾病的危险性,在福建省开展了定量微生物危险性评估。评估遵循广泛认可的危险性评估程序,涉及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结合暴露评估模块的结果与贝塔-泊松剂量反应模型,推测由消费VP污染的生牡蛎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6.9×10-7(冬)、1.7×10-5(春)、5.9×10-5(夏)、4.6×10-6(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零售带壳牡蛎体VP密度的对数值、冷却持续时间和气温等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相关。采取缩短零售期间牡蛎的未冷藏时间、快速冷却、微热处理和冷冻贮存等控制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的人数。该研究为我国制定减少VP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和评价。方法 2017年1~10月,在大连市10个县市区分层随机采集4类944份常见海产品。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海产品中VP定量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VP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各类海产品的消费量数据;利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海产品交叉污染和烹调习惯参数;采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方法,对4类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结果甲壳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最高,分别为3.5×10~(-6)和2 799.3例。鱼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居第二位,分别为1.1×10~(-6)和1 304.4例。海产品导致人群VP发病的主要途径为交叉污染。结论应关注大连市甲壳类中VP对人群的致病风险,重点控制海产品在加工处理过程中VP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作为浙江省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贝类中。本文结合预测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针对浙江省生食牡蛎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4个部分。将暴露评估分为捕获期和捕获后2个模块,推测因食用VP污染的生牡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高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牡蛎中的VP密度最高,达到2.28lgg-1;未采取缓解措施时春、夏、秋、冬四季因生食牡蛎引起的VP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76×10-5g-1、2.30×10-3g-1、2.08×10-4g-1、2.53×10-7g-1;采用温和的热处理、冷冻处理和快速冷藏等3种缓解措施,其中温和的热处理效果最好,可以使危险性最高的夏季感染率降低4个数量级,其余两种措施效果相似,约下降2~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基于内参的副溶血性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快速检测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方法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序列,筛选特异性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并在体系中加入内参(IAC),通过标记不同荧光基团的Taq Man探针来监测IAC,进而实时监控整个PCR反应。按照5~50 cfu/25 g的细菌量人工污染样品,以评价所建立反应的体系。结果以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以10倍梯度稀释的菌液经水煮法提取的DNA为模板,最低检测限为4×102cfu/ml;以含有gyr B的质粒为模板,最低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0 copies/μl;建立gyr B和gyr B-IAC标准曲线,Ct值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人工污染初始菌量为7 cfu/25 g时,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增菌6 h即可检出。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gyr B-IAC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既能有效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又能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有效防止"假阴性"的发生,结果可靠,有利于实现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广州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人群致病风险.方法 对2006—2018年广州市售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产品中的VP进行定量检测,利用广州市食物消费量调查、文献综述等方法,应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软件(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及周边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江苏及周边地区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经API生化鉴定的6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dh、trh)测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tdh阳性率79.4%(50/63),trh阳性率1.6%(1/63);病人株血清型以O3∶K6为主(26/57),食品株以O1∶KUT为主(4/6);PFGE分型显示A-E群间相似度大于60%。结论江苏及周边地区中不同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具有相同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特异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荧光PCR方法。方法 用7株已知其致病基因的VP标准菌株和检出菌分别对6种VP致病基因荧光PCR检测文献方法和本文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比较,并用6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对新建方法的特异性进行检验。结果 所建方法能够同时检测VP的3种溶血素,其检测结果与菌株的溯源结果及普通PCR结果完全一致,且与常见食源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结论 本文建立的荧光PCR体系能够准确、快速、特异地检测VP的致病基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菌株血清学分型情况以及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药情况,分析海口市市售贝类海产品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特点。方法 2014—2016年,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和《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五类海产品(白贝、排海、毛蚶、蛏子、芒果螺)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相关耐药分析。结果五类海产品样品共157份,其中65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白贝的检出率最高,为63.6%(21/33)。所分离的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主要血清群为O3和O5,完全分型26株,总体分型率为40.0%,其中以O1∶K25为主要血清型。65株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95.4%,62/65),对头孢噻肟的中介率较高(33.8%,22/65),对8种抗生素产生了5种耐药谱。65株分离菌株神奈川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且均未检出与致病性相关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及耐热相关溶血素(TRH)。结论海口市市售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重,应加强养殖区域海水水质的监测力度,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风险分级矩阵方法学应用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居民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健康风险等级.方法 利用贝类海产品消费量以及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等数据,计算危害严重性(5分制)和疾病发生可能性(5分制)参数,导入风险分级模型矩阵,对我国沿海地区不同人群副溶血性弧菌健康风险进行赋值和等级评价.结果 我国沿海地区全人群和贝类...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重要的嗜盐性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在我国沿海地区,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微生物中毒的首要因素。本文分别以副溶血弧菌菌体、核酸、蛋白质和代谢产物为检测对象,介绍了各种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目前副溶血弧菌的热点快速检测技术,对各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A risk assessment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bloody clams (Anadara granosa) consumed in southern Thailand was conducted. 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prevalence and concentration of pathogenic V. parahaemolyticus in bloody clams at harvest and retail stages; and during this process, methods to detect the total and pathogenic V. parahaemolyticus were investigated. Consumption of bloody clams and cooking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using interviews and onsite observation of consumers. A beta-Poisson dose–response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probability of illness applying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he most likely parameter values presented by USFDA. Microbial and behavior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veloping a stochastic model and the simulation gave a mean number of times a person would get ill with V. parahaemolyticus by consuming bloody clams at 5.6 × 10− 4/person/year. Sensitivity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fraction of people who did not boil the clams properly was the primary factor in increasing risk. This study serves as an example of how a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with limited data coll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eads to valuable local insight.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孤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 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 ~23 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 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