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情况,掌握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为相关部门监督抽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采集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222份,按照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第二法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依照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222份市售熟肉制品中,127份检出亚硝酸盐、检出率57.2%,平均含量7.8 mg/kg,14份样品超标、超标率6.3%。腌腊肉亚硝酸盐检出率100%,牛肉、猪肉中亚硝酸盐检出率均超50%,专营店售卖的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高。结论 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仍存在超标使用和滥用亚硝酸盐的状况,但总体情况是可控、安全的,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亚硝酸盐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市售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深入调查肉制品食用添加剂,特别是市售肉制品添加亚硝酸盐的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检测了济宁市肉制品市场熟肉制品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共检测各类熟肉制品596份,超标208份,超标率为34.8 9%。结论亚硝酸盐在熟肉制品中的添加量不当,过多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熟肉制品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应加强对熟肉制品的市场监督。  相似文献   

3.
了解甘肃省市售浆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 对GB 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做了改进,省略了沉淀蛋白质的步骤;并按照改进的方法测定了采集于2013年4月至8月的62份浆水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 62份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2 mg/kg,平均亚硝酸盐含量为0.64 mg/kg;含菜浆水亚硝酸盐含量高于不含菜浆水。结论 依据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蔬菜及其制品、腌渍发酵蔬菜中亚硝酸盐最大量为20 mg/kg,62份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油条、油饼中铝含量,了解滥用添加剂情况。方法采用国家推荐的检验方法,对2012—2013年濮阳市油条、油饼总铝残留量进行检测,并用SPSS 13.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以国家标准GB 2760—2011判定是否超标。结果两年共检测130份,铝检测值范围0.5~1 196.2 mg/kg,均值164.27 mg/kg,铝超标50份,超标率达38.5%;油条检测75份,铝均值237.5 mg/kg,超标39份,超标率为52.0%;油饼检测55份,铝均值64.4 mg/kg,超标11份,超标率20.0%;农贸市场和街头摊点油炸制品铝含量明显高于餐饮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油炸制品中铝残留量超标严重,特别是油条;应加强集贸市场和街头摊点食品管理。  相似文献   

5.
了解内蒙古地区食品中铅、镉、汞(总)的污染水平,为建立内蒙古地区食品重金属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食品中重金属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结合内蒙古地区地产食品种类及分布特点,采集内蒙古地区中部、东部及西部5个地区的食品样本,按照GB 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及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测定》方法对样品中铅、镉、汞(总)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7类食品1654份样品。其中,监测铅含量的有效样品1610份,总体检出率33.40%,总体超标率1.62%,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蔬菜、蛋与蛋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以及食用菌,超标率分别为5.16%、2.21%、2.20%和2.01%;监测镉的有效样品1607份,总体检出率48.60%,总体超标率1.74%。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蔬菜及蛋和蛋制品,超标率分别为10.20%、5.41%和4.97%;监测汞(总)含量的有效样品1531份,总体检出率37.30%,总体超标率2.08%。超标食品主要为食用菌、乳及乳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超标率分别为20.13%、7.02%和1.20%。结论 内蒙古地区生产的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蔬菜、蛋及蛋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乳及乳制品中存在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对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方法入户调查1 466名居民的肉类食物消费状况,并结合363份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的方法获得人群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每日暴露量,并与亚硝酸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甘肃省居民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暴露风险。结果甘肃省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检出率为85.40%(310/363),超标率为3.31%(12/363),平均含量为7.76 mg/kg。甘肃省居民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每日平均暴露量为0.002 3 mg/kg BW,高端消费人群暴露量(P97.5)为0.008 3 mg/kg BW,为每日允许摄入量的11.86%。结论甘肃省居民通过熟肉制品摄入的亚硝酸盐所致的健康风险较低,但仍需对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规范使用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7.
检测分析本地区面食(馒头、包子、花卷)、油条、煎饺、淀粉制品(凉皮、粉皮、粉丝)共110份食品中铝污染状况,了解明矾的使用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按GB/T 5009.182—2003《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进行铝含量检测,按GB/T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评价,铝含量>100 mg/kg判为超标。因粉丝粉条无铝限量标准,不做超标判定。结果 发酵面食超标率25.7%,油条超标率为53.7%,凉皮超标率为100%。煎饺、粉皮未发现超标。发酵面食中铝污染情况有所改善,油条中铝超标情况近几年有所改善。凉皮超标情况严重。结论 发酵面食(馒头、包子、花卷)、油条、淀粉制品(凉皮、粉丝)中存在铝污染现象,易引起健康损害,应引起食品安全部门重视。粉丝中铝的形态检测与评价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8.
了解延吉市2005~2007年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方法:食品卫生检验方法GB/T5009.33-2003盐酸萘乙二胺法.结果:连续3年检测熟肉制品共计206份,亚硝酸盐残留量合格率为79.61%.结论:熟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的含量仍然过高,尤其肉灌肠类熟肉制品明显高于其它类,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油条食品铝安全,在2015年1~5月期间对吉林市油条摊点及餐厅油条采用多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41份。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9.182—2003《食品中铝的检测》中的方法测定油条中铝含量,依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规定评价铝的含量。结果 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34%~4.20%。41份油条样品来源于街边摊点26份,餐饮店15份;其中有10份样品铝含量超标,8份来源于摊点,2份来源于餐饮店;街边油条摊点油条的铝超标率为30.77%,餐饮店油条铝超标率为13.33%,油条样品铝总超标率为24.39%;41份油条样品中铝含量最大值为250.53 mg/kg。结论 吉林市油条中铝含量存在超标现象,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保健食品中重金属、微生物及农药污染情况。方法样品为2008—2013年由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送检和监督部门抽检的产品共1 962份,采用GB/T 5009、GB 5009、GB/T 4789、GB 4789规定的方法,对2008—2013年河南省保健食品中的重金属、微生物、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6年间铅、砷、汞总超标率分别为6.67%(120/1 800)、6.12%(110/1 798)和1.32%(13/988),铅、砷年度超标率呈下降趋势,汞年度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超标率分别为5.25%、3.55%和0.32%,其年度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大肠菌群年度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砷、汞、大肠菌群及霉菌超标主要集中于植物及动物类保健食品;铅、砷、汞、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霉菌超标率均以丸剂最高;植物类、动物类及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铅含量均值分别为0.71、0.74和0.31 mg/kg,砷含量均值分别为0.41、0.39和0.12 mg/kg,汞含量均值分别为0.07、0.04和0.03 mg/kg。致病菌未检出。检测377份样品的六六六、滴滴涕,均未超标。结论重金属污染较重,但超标率趋于下降,微生物存在不同程度污染但有所好转,植物类、动物类及丸剂保健食品风险较大;六六六、滴滴涕污染较低。  相似文献   

11.
楚雄州部分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楚雄州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为辖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原则从楚雄州6个县(市)的餐饮环节及农贸市场采集4类56件肉制品,按照GB/T 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对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进行检测及评价。结果 56件肉制品中检出亚硝酸盐残留肉制品30件,检出率53.6%,亚硝酸盐残留超标肉制品8件,超标率14.3%。4类肉制品中亚硝酸盐超标率分别为熟制猪肉33.3%,火腿肠25.0%,熟制鸡肉7.7%,腌腊肉无超标。结论楚雄州部分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存在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加强重点食品的风险监测与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9年河南省抽检肉制品中亚硝酸盐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方法 在全省随机抽取肉制品共529批次, 按照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中第二法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检测, 参照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判定评价。结果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检出率较高, 为67%。但检出值多低于10 mg/kg, 远低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最大允许使用量。 结论 目前, 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被普遍使用, 在本次抽检中发现肉中亚硝酸盐虽然检出率较高, 但都在合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及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云南省部分地区采集熟肉制品共115件,按照国标法对熟肉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云南省此六地州的熟肉制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最严重(19/115,16.5%),沙门氏菌(1/115,0.8%),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分析得出多重耐药率为21.1%。所有菌株对达托霉素敏感,对其余的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以耐青霉素(100%)和红霉素(68.4%)为主,沙门氏菌SM-054对6种抗生素耐药,耐药情况较严重。结论根据熟肉样品来源的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夏季的农贸市场和饭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加强管理抗生素的使用,确保熟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作为消费量占肉类产量60%左右的熟肉制品和肉肠类制品[1]其食用是否安全更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针对兰州市2001~2005年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合格率较低[2],2008年其检出率高居不下的状况,文章主要讨论了兰州市售熟肉制品的安全现状及可能出现肉制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肉制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检测技术要求,2006-2009年在江苏省的13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3865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和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3865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90株,总检出率为12.68%。生肉、生奶、水产品、速冻米面、熟肉制品、蛋糕以及蔬菜沙拉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7.93%(242/814)、18.87%(10/53)、17.49%(89/509)、16.18%(56/346)、9.24%(56/606)、4.79%(7/146)和0.98%(5/509);2006-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6.92%、14.05%、15.32%、7.06%;13个监测点中,泰州、南京、扬州、徐州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结论生肉、生奶和水产品是江苏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生食水产品和蛋糕,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15年某省内生产销售的熟肉制品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对熟肉制品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定性分析, 从而确定熟肉制品的风险因素, 利用多维灰色聚类法对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定量评估, 探讨影响熟肉制品有害因素的主次关系。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抽检中不合格样品大多属于低风险类, 可以得出熟肉制品的食品安全状况属于安全可控状态。结论 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等级, 为食品安全控制做出前瞻性、有效性的技术支撑, 对今后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河南省肉及肉制品中铜为例,演示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评价河南省居民肉及肉制品饮食中铜摄入情况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4—2015年在河南省16个省辖市随机采集肉及肉制品309份,按照食品中铜测定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结合河南省2010—2012年开展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肉及肉制品的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确定性评估)方法,借鉴文献发表的肉及肉制品对膳食中铜的贡献率,计算河南省不同年龄组人群全膳食中铜摄入水平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肉及肉制品中铜的平均含量为0.556 mg/100 g,中位数为0.060 mg/100 g,不同肉及肉制品中铜平均含量最高为内脏(1.561 mg/100 g),铜平均含量最低的为猪肉(0.068 mg/100 g)。河南省居民每天通过进食肉及肉制品的铜平均摄入量为0.046 mg/d,高端(P95)摄入量为0.144 mg/d。利用文献报道的肉及肉制品贡献率外推全膳食中铜摄入量后发现,河南省居民全膳食中铜的平均和P95摄入量分别为0.638和1.977 mg/d。个体评估结果显示,全人群铜摄入量处于推荐摄入量(RNI)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之间的个体比例为21.12%(801/3 792),处于EAR和RNI之间的个体比例为8.10%(307/3 792),而低于平均需要量(EAR)、大于UL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9.75%(2 645/3 792)和1.03%(39/3 792)。结论河南省全人群膳食中铜摄入量缺乏的风险较高,铜过量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通过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通告,分析河南省2019年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 下载汇总2019年河南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不合格项目分布情况。结果 2019年1~12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累计发布57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通告,共计44448批次样品,合格样品43010批次,整体合格率为96.76%。结论2019年河南省整体食品安全状况良好,但仍存在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质量指标不达标、微生物污染等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应联合各相关方,共治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