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四海理论与针刺治疗中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丽红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07,28(10):1361-1363,1398
目的:探讨四海理论与针刺治疗中风。方法:通过剖析髓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与中风的关系,明确四海与中风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出四海理论在针刺治疗中风中的指导意义。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应该突破"六经病位论",从脏腑经络系统全面审视,注重脏腑经络整体辨证,临床取穴考虑四海的上下重要输穴,循经取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与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改善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其中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普通针刺:局部取穴(颈项针、舌咽针)、远端取穴(腹针、头针、耳针、眼针、补肾针刺)、辨证取穴;特殊针刺:互动式、醒脑开窍(合谷刺、傍刺)等方面,介绍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指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并发吞咽困难有关文献阅读和研究发现无论是纳入,排除,疗效判定标准都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量化标准,穴位选择以颈项、舌咽局部为主。提示外部康复手段介入有利于提高疗效,同时更应本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综合康复治疗,重视病后护理。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尿失禁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针灸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取穴治疗该病疗效好、副作用小、经济负担少、易被患者接受。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了近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相关临床报道,从针刺治疗、灸法治疗、针灸结合治疗方面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作一浅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洁 《山西中医》2013,29(1):60-61
针灸治疗中风疗效确切,以目前针灸病谱研究结果看,在神经系统针灸病谱中占第1位[1]。有研究显示,针刺时机越早,临床疗效越好[2]。针刺治疗中风方法丰富多样,现综述如下。1辨证针刺手法在中风的治疗中,采取传统针刺法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临床上采取传统针刺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传统针刺主要是指根据不同的证型选取不同的穴位组合进行针刺。杨继[3]采取普通针刺治疗中风88例,气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人类危害非常大的疾病。中风后肢体痉挛是妨碍功能恢复的最大障碍,故对痉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康复的重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且疗效确切,相关临床研究层出不穷,综观近年来研究报道,针刺疗法中涉及取穴机理、针刺方法、手法及针刺结合其他现代疗法等综合疗法等,均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许多报道中所采用的针刺方法、病例选择、处理、结论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故有必要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研究的方法、取穴、针刺手法机理、数据统计进行严格把关及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更优化的治疗手段来治疗痉挛状态,以更客观的指标来分析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淑红 《新中医》2012,(2):87-88
目的:观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用颈穴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喉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喉喑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O%,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喉喑疗效较好。络病理论指导针刺治疗慢喉喑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探讨目前抑郁症针刺治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治疗抑郁症辨病选穴的构想,即“以辨病取穴为主,辅以辨证取穴和对症取穴 ”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玉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04-105
目的:综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on,PSD)的研究近况,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方法:共综合了28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先分析中风后抑郁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又探究了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再对各种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众医家多采用辨证取穴、特定针刺法、特殊取穴法、电针治疗和综合疗法等,多选取头部的百会、神庭、头维、本神、风池,配合内关、太冲、神门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无副作用等优点。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完善。强调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性、优越性,对优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针灸疗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仅为73.33%,两组比较,P<0.05。结论:灵龟八法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睡眠障碍的针刺治疗方法,包括辨证取穴、特种针法、针刺结合其它疗法等,并对机理研究作了必要分析,对针刺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取穴与针刺手法两个角度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综述.针刺取穴方法主要涉及经脉取穴、经筋取穴、现代康复理论取穴及部位取穴.针刺手法主要分为浅刺法和透刺法两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探讨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操作不规范、未进行随访等问题.在...  相似文献   

14.
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理机制也不尽相同,所以,康复全过程不适宜单一针刺取穴方法。在不同时期取穴亦应有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欧阳群教授,曾从师著名针灸专家贺惠吾老先生专攻针灸,在针灸临床和针刺手法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从医40年来,在运用针灸治疗中风、发热、汗证及多种内科疑难杂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欧阳教授认为,汗证多由人体阴阳不调所致,但是治疗需辨证施治方有好的效果,针刺治疗辨证取穴,在治疗汗证方面有较好的疗法。文章现遴选欧阳群教授临床治疗汗证验案3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从足阳明经筋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采用循经辨证取穴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发现足阳明经筋与周围性面瘫关系密切,从足阳明经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论治周围性面瘫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是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有关。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应用广泛,针刺手段多样,方法灵活,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文献报道发现如下特点:不同针刺部位的结合;不同针刺方法的应用;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多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学“上胞下垂病”,辨证为瘀阻脉络证,治宜疏经活路、散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治之。同时配合眼部及远端辨证取穴针刺,疗效显著。该报道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提供了新的方法,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辨证思想、临床取穴及针刺手法上介绍武连仲教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远端运动障碍的经验。武教授运用独创的中风病"十辨法",强调辨神施治与辨证施治,辨证注重三阳经及肾经,选取手臂五针、四渎、胫前三针、足背三针、足内翻三针、照海、复溜及太溪穴;针刺治疗时有明确的手法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