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耀存  卢新平 《气象科学》1998,18(2):150-155
本文利用9层菱形截断15波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L9R15)研究了前期冬季和春季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及春季印度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增多,同时500hPa副热带高压和100hPa南亚高压增强,但从范围和强度上来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时我国西南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的夏季降水异常比春季印度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时更明显,由此证实了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 分解、奇异值分解 (SVD) 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涝、旱年太平洋海温差值场从前一年秋季至当年夏季一直维持由西北向东南“+ - + -”分布特征, 这种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AP) 密切相关.旱涝年前期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使得低纬度对流活动有明显差异, 而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又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 从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不仅与热带, 同时也与中高纬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春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超  张庆云 《气象学报》2013,71(3):452-461
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有显着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春季降水偏少现象频繁发生.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重点探讨春季(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可能成因、机理以及对外强迫的响应.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多(少)的环流主要特征是:高层200hPa风场上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南);中层500hPa亚洲地区的阻塞高压主要发生在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低层850hPa风场的东亚沿海地区为偏南(北)风距平,有利于(不利于)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的分析指出:东亚地区上空Eliassen-Palm(EP)通量散度在40°N为正(负)异常、30°N为负(正)异常,有利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南),从而导致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偏少).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多(少)年最显着的前期外强迫信号表现为赤道太平洋海温呈现厄尔尼诺(拉尼娜)型.  相似文献   

4.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16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进行合成分析和SVD分析。结果表明,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3~5月)海温为一致正(负)异常时,夏季(6~8月)副高偏南(北)偏西(东)偏强(弱),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  康建鹏  吴芃 《气象科学》2004,24(4):448-454
本文利用1979~2001年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OLR资料、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及850hPa风场,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弱),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多),易出现干旱(洪涝)。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向中、高纬度传播,引起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构成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江中下游24个代表站点的月降水量、NCEP/NCAR全球海温和向外长波辐射(OLR)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江中下游1月和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了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演变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1月和夏季降水有很好的关系,且冬春季海温、大气环流和热带副热带对流活动异常的差异及其演变的不同,对夏季降水有不同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副高持续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素琴  林学椿 《气象》2000,26(5):27-31
分析了从上一年夏季以来 5 0 0 h Pa高度距平场的持续变化对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前期副热带地区高度距平累积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与全国降水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753站降水观测资料、ECMWF逐月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感热偏强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感热偏弱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感热异常偏强时,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体位置偏东、强度偏强、范围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受辐合上升气流控制,水汽输送条件好,降水异常偏多。而春季感热偏弱时,情况大致相反,则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研究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靳莉君  赵平 《气象学报》2012,70(4):670-680
利用ERA-40、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CMAP降水资料以及MM5v3中尺度模式,通过定义一个东亚热带季风强度指数,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角度研究夏季(6-7月)南海季风异常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从资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年际尺度变率上,6-7月南海热带季风和降水与长江中下游的西南风和降水存在着反位相变化关系,当热带季风和降水偏强(弱)时,长江中下游西南季风偏弱(强)、降水偏少(多);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当改变南海季风强度时,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变化,其异常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这证明了热带季风对长江中下游季风降水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得到物理过程的支持;此外,在年际变率上,当夏季热带季风偏强时,热带异常西风和降水正异常主要维持在热带地区,未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未加强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亦未引起中国南方西南气流和降水加强;相反,偏强的热带季风通过调整大气内部过程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且位置偏南,使长江中下游的西南季风和降水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春季季风活动的特点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根梅  吴钟浚 《气象》1990,16(11):11-16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及春季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及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长江下游夏季降水、东亚夏季风(区分南海热带夏季风和副热带夏季风)及春季太平洋海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与长江下游夏季降水量呈反相关,而副热带夏季风强度与长江下游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当年长江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正相关,是夏季长江下游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的较好前期预测信号;南海夏季风和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对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in the tropical ocean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have been studied.The anomaly of SST i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exerts persistence impact for one to three months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If the warm pool becomes anomalously warmer during an earlier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April,the SCSSM breaks out earlier,and vice versa.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and composite analysis have shown that,in La Ni a pattern,the convection over Western Pacific will occur earlier and be stronger than normal,which favors the convergence at a lower layer over Western Pacific,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upwelling branch of Walker circulation,leading to an earlier burst of westerly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Moreover,the convection in Sumatra appears earlier than normal and favors the westerly evolution in eastern Indian Ocean,resulting in the splitting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belt and an early onset of SCSSM.However,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is reversed in El Nio pattern.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夏季风气候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1 958— 1 997年 3— 1 1月 NCEP/NCAR850和 2 0 0 h Pa再分析风场资料 ,研究了南亚夏季风活动的气候特征。发现南亚不同区域的经、纬向风季节变化及纬向风的峰型结构差异明显。夏季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分别有两个最明显西南风速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西南风活动明显不同 ,孟加拉湾西南风出现及向北推进到2 0°N时间比阿拉伯海明显偏早 ,结束时间偏晚 ,是南亚季风区西南夏季风维持时间最长的地区。对比分析强、弱夏季风年 6— 8月高、低层经、纬向风距平垂直切变矢量风场发现 ,热带低纬度越赤道气流及南亚季风区的流场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利用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从冬至夏的演变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机制。观测资料研究表明:对于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以西洋面(东极子)均为水汽的异常源区,向马达加斯加以东南洋面(西极子)及印度洋邻近大陆提供水汽。夏季,印度洋地区南极涛动、马斯克林高压加强;而印度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均减弱,对应于印度夏季风减弱。夏季印度洋地区正压性的纬向风异常经向遥相关使热带印度洋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导致海洋性大陆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而菲律宾海地区对流活动加强,进而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北。对于负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则反之。模式结果基本支持了已有的观测资料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异常降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主要研究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以及异常大降水产生的下垫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黑潮区海温与同期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明显正相关,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靠近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存在明显负相关.(2)夏季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降水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SVDI)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海温由La Nina多发期向El Nino多发期转变后,长江流域向异常多雨转变,而其北方和南方地区则向异常少雨方向发展.(3)中国东部区域降水与陆面温度的明显相关区有:(a)春,夏季热带非洲和夏季亚洲大陆部分地区地表温度与当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b)春季4、5月份部分亚洲大陆地表温度与当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明显负相关.(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江(1954,1998和1999年)或江淮(1991年)流域几次特大异常降水的下垫面条件是黑潮区为海温正距平,同期欧亚大陆主要为正地表温度距平场.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夏季我国降水异常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艳姣  周兵  司东  孙丞虎  王启祎 《气象》2013,39(1):118-122
2012年夏季我国降水呈现雨带位置偏北,雨量偏多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201 2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显著偏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将大量的暖湿水汽持续向我国北方地区输送,而欧亚中高纬大气多短波槽活动,短波槽带来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频繁在我国北方地区汇合,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此外,前期拉尼娜事件和太平洋PDO冷位相是造成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外强迫条件.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NCEP的1958--2006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160站1958—2006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简称南海地区,0°-20°N、100°-125°E)夏季潜热输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地区夏季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显著相关的区域分别是南海中部和长江以北的川北、陕南地区以及以南的东部地区,潜热输送和降水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典型旱、涝年潜热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海中部潜热输送与降水也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5~1997年东北地区23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1950~1996年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1980~1994年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海温异常与低温冷害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4.28%)基本表示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场,存在着3~4年、6~8年和准16年的主周期,其中6~8年的主分量信号最强。在年代际尺度上,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由气温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热带西太平洋暖池(140°E~180°,10°S~10°N)是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那里前期冬季海表温度变化是预测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强信号。另一个关键海域是中纬西太平洋(130°E~180°,10~30°N),前期春季的海温变化也与东北夏季低温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夏季长江和黄河流域降水异常成因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1994,18(6):701-709
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全年为负距平,冷水范围宽广;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为海温正距平区,距平值在0.5℃左右。该年盛夏我国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相继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江淮地区6月份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分别以观测得到的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场为外强迫源进行了两个区域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造成1985年夏季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干旱,而华北多雨的原因。另外,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还以气侯平均的海  相似文献   

20.
The persistence barrier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 in the North Pacific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NSO spring persistence barrier.The results show that SSTAs in the central western North Pacific(CWNP) have a persistence barrier in summer:the persistence of SSTAs in the CWNP show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summer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month.Mechanisms of the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 in the CWNP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pring persistence barrier of SSTA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The phase locking of SSTAs to the annual cycle does not explain the CWNP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Remote ENSO forcing has little linear influence on the CWNP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compared with local upper-ocean process and atmospheric forcing in the North Pacific.Starting in wintertime,SSTAs extend down to the deep winter mixed layer then become sequestered beneath the shallow summer mixed layer,which is decoupled from the surface layer.Thus,wintertime SSTAs do not persist through the following summer.Starting in summertime,persistence of summer SSTAs until autum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through a positive SSTAs-cloud/radi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because the shallow summertime mixed layer is decoupled from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t depth,then the following autumn-winter-spring,SSTAs persist.Thus,summer SSTAs in the CWNP have a long persistence,showing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following summer.In this way,SSTAs in the CWNP show a persistence barrier in summer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mon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