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痰瘀的角度阐述糖尿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认为宿痰为消渴发病之病因,瘀血是消渴迁延不愈的病根,痰瘀互结导致消渴反复发作;消渴应从痰瘀论治,以中药化痰活血为治法。  相似文献   

2.
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浅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型糖尿病是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见于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冠心病四大易患因素之一。本病虽属中医“消渴”范畴,但“三多一少”症不典型。且以肥胖者、血脂高者居多,并发症亦多见,以活血化瘀化痰降浊法立法疗效满意。笔者就从痰瘀论治本病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治疗(NIDDM)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历代医家据其症状进行三消辨证。笔者在前人辨证的基础上 ,遵循中医理论 ,结合现代医学 ,对之进行系统的宏观辨证和微观检测 ,研究了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方药。认为应该重视从痰瘀论治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糖尿病的病因多由长期嗜食膏粱厚味 ,醇酒炙 ,损伤脾胃 ,以致脾失健运而湿浊中阻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化火。消渴本为阴虚之证 ,阴虚阳亢 ,肝火挟痰横窜经络。痰浊滞络 ,气机不畅 ,使血脉瘀滞。津血同源 ,血瘀之后 ,津液运行不畅而生痰 ,痰病系血 ,血病系痰 ,痰瘀互结 ,络脉不畅 ,伤气耗阴 ,气阴…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医家们皆从肺胃燥热 ,肝肾阴虚等主面探索治疗。但很少从“痰瘀”论治。笔者就糖尿病发病阶段临床表现不同 ,运用“痰瘀”论治方法结合临床实践以病案实例略谈自己心得。1 痰瘀内阻型曾某 ,女 ,52岁 ,工人 ,1 996年 5月 1 2日来我处就诊。患者自述患糖尿病 1年有余 ,近期头晕、恶心、胸脘痞硬、偶吐粘痰、肢端发麻如虫行、视物昏花、不欲饮食、小便频数、大便干结 ,诊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而无力 ,来诊前 4天去医院又做检查 ,空腹血糖为 1 0 .3mmol/L,尿糖 ,血压正常 ,确诊糖尿病 ,证属痰瘀互结内阻脉络…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糖尿病肾病指合并。肾小球、肾小管、血管及。肾间质的病变.最特异性病变为。肾小球硬化症。多见于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者。属祖国医学“消渴、水肿”范畴。病机属多虚、多瘀。临床早期表现为间歇性,以后持续性出现蛋白尿,晚期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终至。肾功能衰竭。笔者从瘀论治,以活血化瘀行水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收到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痰湿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糖尿病多为Ⅱ型,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来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治,但笔者临证从痰湿论治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报道日趋增多,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贺氏[1]对50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二型论治:血脉瘀阻型,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药用当归15g,水蛭、川穹、酉洋参、麦冬、石斛、玉付各10g,三七参(冲服)3g,丹参、山药各30g。偏阴虚者加仙灵脾15g,菟丝子20g。痰热瘀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药用当归、黄连、茯苓各159,川穹、水蛭、半夏、陈皮、竹茹各10g…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在血瘀论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于痰瘀论治尚不多见。笔者根据“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和“胸痹之因,痰凝血滞”的观点,在临床中对45例冠心病病例,应用调畅五脏气机,祛痰化瘀,痰瘀同治的法则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痰论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卞镝  李敬林  董天宝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4-1405
中医历来重视糖尿病肾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人认为该病是以脏腑虚损为本,无形之痰为标。而痰病系血,血病系痰,“痰瘀并存,痰瘀同治”,“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简析了痰的成因、痰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痰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从痰论治DN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脾肾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肾论治老年糖尿病张丽慧(石家庄铁路中心医院050011)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特别是中老年发病率日趋增高。笔者近年来以牌肾为主辨证治疗糖尿病4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明确老年人消渴的病因病机消渴的...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危害,中国古代对消渴病有丰富的文献记载。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因素对疾病谱有较大影响,糖尿病与消渴病在内容上有相似部分,然而两者概念不能完全等同。消渴症状不一定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许多其他疾病如尿崩症出现多饮、多尿,也属于“消渴病”。糖尿病未必出现消渴症状,若无消渴症状,亦不能称之为消渴病。从典型临床表现及病机,推测古代消渴阴虚燥热证可能与现代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早期以实证为主,特别是肥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以“热、痰、瘀”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发展由实转虚,最后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临床上,消渴病不应受制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的局限,治疗过程中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浅谈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痰瘀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而使糖尿病病情趋于复杂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痰瘀因素不容忽视。本文浅谈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痰瘀因素,目的是明确痰与瘀血在病变进程中的作用,对指导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消渴与胸痹病因病机的讨论,并联系痰瘀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出结论:作为糖尿病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病理产物,痰和瘀血同时也是引发心血管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历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从而也形成了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及流派 ,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等 ,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从痰瘀诊治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业松 《光明中医》2009,24(6):1141-114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古代又称为“消渴”、“消瘅”等。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显著升高,以及对强化血糖控制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达成共识,也大大激发了寻找2型糖尿病药物的热情。历代医学根据消渴病的症状进行三消辨证。目前糖尿病的“三型辨证”是中医界同行们达成共识的辨证分型,其分别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笔者于2001年7月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发表为《糖尿病从痰瘀论治》一文,通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在前人辨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浅述糖尿病从湿痰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津液亏耗,治宜滋阴润燥。然而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糖尿病大多与湿痰瘀有关,从湿痰瘀论治常收效良好,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痰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痰饮与糖尿病、瘀血与糖尿病、痰瘀互结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糖尿病并发症从痰瘀论治(祛痰活血、益气养阴同治为法,勿忘病位、论治面面俱到)。指出:痰瘀贯穿于糖尿病病程始末,与糖尿病并发症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论治慢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日久易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笔者治疗多例慢性胃炎病人,发现慢性胃炎多具有“痰瘀”的病因和症状,尊“百病皆由痰作祟”和“久病多瘀”等古训,从“痰瘀”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病机历代遵从阴虚燥热之说,及至近代,虽有气虚、血瘀之说,但未破阴虚为病之藩篱,因而辨证避“痰湿”,论治恶“清化”。笔者认为痰湿挟瘀为糖尿病之重要病机。同时,现代科学已证明,胃肠系统内分泌与胰脏内分泌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存在着相互的反馈影响。因此,在辨治上重视脾胃,提出“从脾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