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乳酸棉混纺纱混纺比对成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混纺比对聚乳酸棉混纺纱成纱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聚乳酸纤维含量分别为20%、35%、50%、65%、80%的聚乳酸/棉混纺纱的条干CV值、强伸性能、毛羽值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并采用Borda数法对混纺纱的成纱性能优劣进行判断。试验结果表明,混纺纱的条干CV值、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羽值均与混纺比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聚乳酸/棉混纺比为50/50时,其成纱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3.
Modal棉混纺纱性能与混纺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分析了Modal棉混纺纱的条干CV、毛羽及拉伸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29.15 tex还是14.5 tex混纺纱,其条干CV、毛羽指数和拉伸性能,随着混纺比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并不是随着Modal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一直改善或恶化,而是随着Modal含量的减少先得到改善,而后又在某处恶化,再改善再恶化的规律变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开这一混纺比.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混纺比对木棉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混纺比木棉棉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条干CV、毛羽等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木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毛羽、条干CV等性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当木棉纤维含量低于30%时,混纺纱的断裂强力下降幅度小;当木棉纤维含量超过50%后,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下降明显。认为:木棉纤维可与棉纤维进行混纺,但混纺比不宜大于30%,否则对纱线性能及织造工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混纺比对棉海藻纤维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混纺比对棉海藻纤维混纺纱性能的影响.设计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棉海藻纤维混纺纱,对混纺纱强伸性能、毛羽指数、条干CV等指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藻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而毛羽指数、条干CV、棉结、粗节和细节均显著增加.认为:当棉海藻纤维混纺比为70∶30时,其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混纺比例竹浆棉混纺纱的强伸性能.通过测试纯竹浆纱与竹浆/棉70/30、竹浆/棉55/45、竹浆/棉30/70混纺纱以及纯棉纱的断裂强度、断裂功和断裂伸长率,分析了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对混纺纱强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竹浆棉混纺纱的混纺比为70:30时,混纺纱的断裂强度、断裂功和断裂伸长率出现一个极低值,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避免选用该混纺比.  相似文献   

7.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条干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纱线条干和毛羽的影响规律,测试分析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和毛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为30/70时,混纺纱的条干明显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选用这一临界混纺比;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在55/45~70/30之间时对纱线条干较有利;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例为55/45时,混纺纱的毛羽指数较低;综合考虑,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在混纺比为55/45时成纱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8.
不同混纺比的甲壳素/棉混纺纱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甲壳素纤维在保健方面的优越性能,将其与天然棉纤维进行混纺,纺制出5种不同比例的纱线,分别是纯棉、1∶9、2∶8、3∶7、4∶6甲/棉混纺纱。通过织物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得到最佳混纺比,使棉纤维在发挥自身优良性能的同时,额外获得抗菌方面的保健功效。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甲壳素含量的增加,对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和条干不匀有显著影响,而对纱线毛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李锡亮  杨文卿  郭利 《印染》2006,32(12):18-20
介绍了Modal/棉混纺织物的退浆、练漂工艺。退浆采用高温酶L-40,用量2g/L,温度85℃,时间6h;煮练NaOH用量30g/L,氧溧H2O2用量2.5~3g/L。通过对染料进行筛选,采用汽巴公司的HW型双活性基染料染色,优化轧染工艺,得色均匀,无双色现象,摩擦牢度、水洗牢度均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混纺比对中空咖啡碳/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文章设计中空咖啡碳/棉纤维20/80、40/60、60/40、80/20四种混纺比,采用环锭纺与赛络纺制样八组纱线,测试并分析纱线的表面形态、实际捻度、条干均匀度、毛羽指数、拉伸性能、吸湿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中空咖啡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Modal纤维系高强力和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具有丝鸣感,手感柔软,顺滑,染后色泽艳丽,其吸水性较高,回潮率可达12%~13%,而纯棉回潮率为8%,缩水率与棉相近,为此,我公司结合巾被产品的特性,研究开发了Modal/棉混纺巾被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进一步开阔了市场,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品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聚乳酸纤维与棉混纺纱,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的影响,将聚乳酸和棉纤维以不同混纺比混纺成纱,并对其成纱分别进行了拉伸性能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聚乳酸纤维含量为50%左右时,成纱断裂强力最低,当聚乳酸纤维为50%~65%时,聚乳酸纤维对成纱断裂强力的影响滞后于其对成纱伸长率的影响.纺纱生产时聚乳酸纤维含量应避免50%~65%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在ZA205i-190喷气织机上织造新型竹纤维、Modal和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工艺、设备及操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纤维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可与棉、毛等天然纤维混纺。本文通过对不同混纺比例的聚乳酸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拉伸性能及弹性回复率的测试,得出混纺比对该混纺纱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Modal与棉混纺纱织物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Modal是由奥地利Lenzing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再生纤维素纤维.Modal纤维不但具有天然纤维的吸湿性,而且具有合成纤维的强伸性,纤维的生产过程也符合环保要求,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它一面世,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所受到的污染日益增多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刻,传统意义上的实用性、美观性、耐久性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安全性、卫生性、舒适性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生态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更是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我公司为拓宽市场,先后在1515-190型织机、ZA203-190型织机、GA731-380型织机上开发了Modal与精梳棉混纺纱织物.此类产品经加工整理后,产品风格独特,迎合了世界消费的新潮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并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验收.  相似文献   

16.
Modal纤维紧密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紧密纺技术在Modal纤维纺纱过程中的应用,通过优化试验确定纺纱过程中梳理、并条、粗纱、细纱及络筒的工艺参数。在对成纱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紧密纺中最优的集聚张力和负压值,并确定出钢领、钢丝圈及网格圈。通过与紧密纺和普通纺成纱质量进行对比发现,采用紧密纺技术生产的纱线质量较好,毛羽少,条干不匀率仅为10.75%,且断裂强度达到20.73 cN/tex,此外纱线的断头率、纱疵率均降低,生产效率相对提高,体现出紧密纺纱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探讨Modal/细特涤纶纤维混纺成纱的可纺性,设计纺制14.8tex针织纱的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探究Modal/细特涤纶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度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Modal混纺纱的生产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Sunburner纤维/Modal纤维混纺纱为例,对纤维的混合方法、混纺比精度和成纱质量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生产实践证明,对特殊混14.8 tex纺纱的质量控制,其关键工艺在前期预处理和开清、梳理工序,为此,必须做到:混合方法科学化,过程控制精细化.  相似文献   

19.
玉米纤维与Modal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分析了玉米纤维和Modal纤维的性能特征,介绍了玉米纤维和Modal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配置。两种纤维的性能差异不大,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棉包混和的方式,根据两种纤维的特性合理确定工艺参数,可保证其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20.
1 使用原料情况 纤维细度是设计毛纱截面纤维根数、决定产品手感和毛纱条干均匀度最重要的品质参数,而细度CV值对毛纱线强度和仲长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