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铁棍山药内生菌的分离及对白菜软腐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涂布平板法从铁棍山药(Dioscoreaopposita Thunb. CV. Tiegun)中分离得到32株内生菌菌株。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白菜软腐菌(Erwinia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的拮抗作用,共得到11株对该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34.4%。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的菌株有4株,分别是B-2、B-5、B-6和F-8,占菌株总数的12.5%,抑菌圈直径最大的可达15mm。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表明:这11株菌株全为细菌,均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G+)的有4株,革兰氏染色阴性(G-)的有7株;有3株菌株为球菌,其余为杆菌。  相似文献   

2.
通过从PDA平板对峙培养试验设施黄瓜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对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sp.cucumberium Owen.)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作为将来进行黄瓜病害生物防治的资源菌株。结果表明,52株内生细菌中有14个菌株对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占菌株总数的26.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6mm。  相似文献   

3.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葫芦科作物及空心菜的叶片、茎及花上共分离到95个菌株,采用抑菌圈法共筛选到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46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8.4%;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5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8.75%-93.24%.内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均能在西瓜体内定殖,5株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一些生理生化测定,初步被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相似文献   

4.
荸荠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种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的167个菌株及收集的4个细菌菌株中,获得对荸荠枯萎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53株,其中拮抗细菌48株,占90.6%,拮抗真菌5株,占9.4%。选出抑菌圈直径大于30mm的37号、50号、52号3个细菌菌株进一步进行盆栽防病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44.8%、35.5%、34.6%。  相似文献   

5.
4种茄科作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番茄、茄子、烟草和辣椒健康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植物的不同种、品种及植物的不同部位,内生细菌数量有所不同.不同作物每克鲜重平均内生细菌数量为1180-11160 cfu;各作物植株不同部位均以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少,根和茎中的内生菌数量较多.拮抗测定表明,各植物体内均存在对番茄青枯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占总数的16.21%,而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占总数的28.53%.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3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对黄瓜枯萎病有20.83%-79.17%的防病效果,此3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也有一定拮抗作用,内生性测定表明,3菌株均能进入宿主植物番茄和茄子体内,经初步鉴定3菌株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  相似文献   

6.
从罹病及健康的茄子植株中分离到409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初筛,共得到55株对茄子黄菱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占菌株总数的13.45%。拈抗活性测定表明,多数拮抗细菌与病原真菌之间可以产生清晰的抑菌圈,抑菌圈直径最大的可达13.9栅,少数细菌在PDA平板上呈蔓延生长,细菌菌落“吞噬”了真菌菌落。培养液的拮抗活性测定表明,有10株细菌的培养液经过滤除菌或高温高压处理仍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过滤除菌的细菌培养液经生长速率测定,浓度为20%时,有6株内生细菌对茄子黄萎病菌抑制率≥50%,最高的达61.21%。  相似文献   

7.
梨采后病害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梨采后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lum poae)、毛霉菌(Mucoraceae racemosus)为靶标菌,从各种水果和叶片表面分离到89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梨链格孢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10株,占菌株总数的11.2%;对梨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细菌15株,占菌株总数的16.9%;对梨毛霉菌有抑制作用的细菌11株,占菌株总数的12.4%。按抑菌率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3类;对3种病原菌均有很好抑制作用的是HM3和XY1。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离筛选出土壤中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以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为诱导菌株,采用土壤颗粒撒布法,从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55株拮抗细菌菌株。测定了部分拮抗菌株及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对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菜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抑制率达60%以上的拮抗菌株,分别有1、12和8株。9株拮抗菌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效果,其中YS7菌株发酵产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了56.2mm。从抗菌谱上看,27株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对4种以上的拮抗对象表现有抑菌活性,表明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土壤生防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抑菌圈法从土壤中筛选出21株对油菜菌核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其中拮抗活性较强的有4株。拮抗放线菌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最高抑制率达85.7%;能抑制病菌菌核的形成,处理后11d,对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97.3%;对菌核萌发的抑制能力稍弱,在菌核萌发初期,部分放线菌菌株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稀释分离法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336株。以番茄灰霉病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L6,O5,S2,T7,A10 5个菌株,其抑菌带宽度在10.3~13.3 mm,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1.49%。进一步测定5个菌株发酵产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S2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3.9 mm。S2菌株对水稻恶苗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烟草赤星病菌、黄瓜黑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55.7%~87.7%。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2个种植区的8个品种健康芝麻苗作为样品,利用涂布平板法从芝麻样品根部共分离到421株内生细菌;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拮抗性,结果显示:拮抗性菌株共180株;不同品种芝麻样品拮抗性菌株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菌株拮抗比例最高和最低分别为68%和16%;通过对内生细菌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实验表明:不同品种芝麻样品根部拮抗性菌株类型呈多样性,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土壤杆菌的比例较高;拮抗性菌株中具有蛋白酶活性的菌株比例为68%。  相似文献   

12.
采集中国东海舟山海域海底不同层次9个海泥样品,通过稀释培养分离纯化得到海洋细菌78株。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分离所得海洋细菌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费氏弧菌等5种水产病害常见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获得具有抑弧菌作用的海洋细菌17株,占21.8%。其中6株菌株对费氏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7.7%。7株菌株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作用较显著,占9.0%。2株菌株对创伤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2.6%。2株菌株对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占1.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稀释培养法能分离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海洋细菌;来自海底泥的海洋细菌中存在较多的具有水产病原弧菌拮抗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区蔬菜枯萎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集南京市郊常见蔬菜的根、根际和土壤样本97份,分离纯化后得到600个分离物,对其进行蔬菜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试验,获得拮抗作用明显的菌株237个,所占比例为39 50%。复筛后获得1 2 10、8 8、8 11等12个拮抗能力强且性能稳定的菌株,对枯萎病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2~20mm。其中菌株8 8和菌株8 11能利用几丁质作为碳源。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2个菌株中有4个对番茄枯萎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防效为53 85%~73 08%,其中菌株8 8不仅能有效防治番茄枯萎病,而且对番茄苗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杭州地区各蔬菜种植地大量采集土样,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中分离纯化得到789个细菌分离物。室内平板对峙法获得对黄瓜猝倒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21个,所占比例为2.67%,其抑菌圈直径为3.1 ̄16.4mm。再利用选择性培养基法从中筛选得到9株嗜铁素产生菌。最后对黄瓜猝倒病菌产嗜铁素拮抗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菌株产生嗜铁素的能力不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嗜铁素光吸收特性研究表明,pH直接影响嗜铁素光吸收,过酸过碱的条件光吸收峰偏向短波长,而中性条件下光吸收峰偏向长波长。pH8.3有3个吸收峰,分别在224.0nm,264.0nm和400.0nm附近,并且光吸收峰最大,说明pH8.3较适合试验菌产嗜铁素;嗜铁素产生菌对黄瓜生长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对黄瓜生长有3种作用即:促进、抑制和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自石莼、浒苔的16株附生真菌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石莼Ulva lactuca、孔石莼Ulvap 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的79株细菌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59.5%。不同海藻表面拮抗细菌的分布比例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海藻表面的附生细菌可能帮助宿主阻止真菌等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16.
2株内生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峙培养法检测了2株内生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观察了其发酵液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及病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其发酵液、细菌悬浮液以及高温处理的发酵液在离体黄瓜上对灰霉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菌株能强烈抑制灰霉病菌生长,其发酵液也能明显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且发酵液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在离体黄瓜片上检测菌株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菌株发酵液及其细菌悬浮液均能较好地抑制灰霉病菌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盐碱土壤进行嗜(耐)盐碱菌的筛选。[方法]采用不同Na Cl浓度梯度的Sehgal-Gibbons平板筛选,利用琼脂块法获得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嗜(耐)盐碱菌株,并将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中共分离出48株细菌,其中60.4%的菌株为耐盐菌,其余为中度嗜盐菌。所有菌株的耐碱能力在pH 8.0~11.0,其中64.6%的菌株耐碱能力高达pH 11.0,除2株为嗜碱菌,其余均为耐碱菌。人参锈腐病毁灭柱孢菌R2拮抗性筛选获得3株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3株菌分别为Halomonas elongata、Halomonas xianhensis和Oceanobacillus iheyensis。[结论]从盐碱土中获得3株对人参锈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嗜(耐)盐碱菌,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8.
烟草青枯病生防真菌的分离鉴定与拮抗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获得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cearum)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对其拮抗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活性筛选.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从黔江烟区土壤中分离到真菌116株.经滤纸片法测定,筛选出6株(约5.2%)对烟草青枯病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菌株,并用最小抑制浓度(MIC)法测定了其中2株活性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番茄灰霉病的拮抗菌,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方法]以番茄灰霉病病原菌为供试菌,从耕作土壤中筛选拮抗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拮抗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番茄灰霉病发病植株根系土壤中筛选出13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3个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强,抑制率达60.00%以上。结合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分别鉴定为固氮类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结论]该研究为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