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酒东拗陷南缘山前冲断带是酒泉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金佛寺逆掩推覆带是目前在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上发现的一个大型逆掩推覆带。本文利用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电法、地面地质露头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进行了该区构造建模,明确了该推覆带具有三层冲断结构的构造样式。与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相比,逆掩推覆带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而且在逆冲推覆下盘,发育金佛寺掩伏构造。此构造具有面积大、幅度高、断层发育的特点,有可能成为该区下一步应重点评价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东部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发育上覆高速花岗岩推覆体和推覆体前缘下伏新近系高速层,并有速度倒置的特征,导致下盘原地系统(由新生界和下白垩统组成)掩伏构造的形态在时间域与深度域出现较大差异。本文利用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北部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分析了三维区速度变化规律和金佛寺逆冲推覆带北缘下伏新近系高速层空间分布;针对金佛寺逆冲推覆带结构和速度特征,将三维区速度变化趋势向南延拓,应用分区分块层位控制法建立了金佛寺逆冲推覆带速度场;通过层位控制法建立平均速度场,用变速成图法及构造模型层速度充填法开展了金佛寺掩伏构造形态研究,进而提出了该区下步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4.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了建议。酒西地区在勘探推覆构造带前级地带的同时,还需向推覆构造的内部和下部发展,在青西凹陷寻找构造裂缝复杂油气藏,在寻找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的同时,还要考虑石炭-二叠系生油的可能性;在酒东地区的生油凹陷内应注意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勘探;充分利用遥感、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地质-地震模型,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和地震模拟正演技术对上述模型进行独立模拟,通过不断的修改,获得合理的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5.
高陡逆掩推覆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邓志文 《石油物探》2002,41(2):127-131
复杂高陡逆掩构造地区地表及地下构造均复杂,若采用同一种观测系统施工,难以适应构造多变的情况,甚至不能获得目的层的反射资料。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表层结构,应进行分段观测系统设计。对激发效果差的山地地段,则采用将炮点和检波点向相反方向移动、将山体区的炮点移动至平坦地段,保持地震反射资料CMP位置不变的观测方式。本方法在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地区应用,明显地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和生产效率,采集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用于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6.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自南向北可划分出3排构造,分别为西南部的西昆仑逆冲推覆体、东北部的乌泊尔弧形逆冲推覆断裂以及夹于它们之间的乌泊尔盆地。对野外露头与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表明,乌泊尔逆冲推覆断裂沿古近系底部的膏泥岩层滑移,并向上逆冲推覆至地表,近地表处的强反射不整合波组对应的地层为下更新统下部;乌泊尔逆冲推覆构造始于晚上新世,且一直持续活动至今。乌泊尔逆冲推覆断裂呈东、西两端抬升、中部下凹的鞍状形态。断裂东段为侧断坡,构造具走滑特征;西段呈强显露型逆冲至地表。  相似文献   

7.
逆掩推覆体防斜打快钻具组合探索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掩推覆体地层具有斜、硬、跳、磨、变等特点,常规的钟摆降斜钻具既不能使用大钻压加快钻井速度,又不能有效地控制井斜,在坚硬的地层中只能轻压吊打,严重制约了钻井速度,增加了钻探成本。为加快窿9井在逆掩推覆体地层中的钻进速度、控制井斜,探索性地应用了多稳定器稳斜钻具和MWD +导向钻具、偏轴钻具和悬浮钻井,结果表明,3种钻具组合都能够达到解放钻压,提高机械钻速的目的,但控制井斜的效果不太理想。分析了井斜控制不理想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通过钻定向井来解决逆掩推覆体地层钻井速度慢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不同 ,因此断层组合模式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逆掩断层主要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气高峰期的匹配关系 ,决定了该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为库车末期—西域期。构造挤压而形成的储层异常高压与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一致 ,以及成藏期后穿盐断裂的垂向封闭 ,使得该地区许多圈闭中的天然气与异常高压共存并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9.
逆掩推覆构造的地震波照明与观测系统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地表条件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广泛分布。在这些地区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应该基于CRP点而不是CMP点。为此,对基于CRP点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根据波动方程地震波照明结果,利用照明统计、双程波照明或单程波照明方法,确定针对某勘探目的层的地面最优炮点分布范围;利用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模拟,分析特定目的层各CRP点的覆盖次数以及照射能量的分布情况;综合地下各目的层不同炮检距地震道对各CRP点的覆盖次数和能量贡献分布曲线,确定这些目的层的最优检波器排列方式和排列长度。以玉门油田JX01逆掩推覆构造模型为例,对面向目标的地震波照明和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勘探目标更好地进行成像。  相似文献   

10.
王旭日  梁传坤 《勘探家》1997,2(3):50-52
本文给出了山地推覆体构造带地震勘探的一个史例,主要讨论:弯线采集技术的应用;数据处理中二维滤波、静校正和分析的效果;基于地震的重力、是法、地震联合反演。并以实便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层位控制法,对区内窟窿山、金海子两块三维探区进行了精细速度建场及成图,对地震速度在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速度纵向上成层性较明显,在表层-浅层段及中-深层段存在速度倒转现象;推覆体速度在横向上呈清晰的块状特征,平面速度变化总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变化梯度北小南大;速度等值线大体呈北西向分布;两个三维探区均存在速度异常区。深浅层岩性、厚度以及压实程度的差异,是造成速度异常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酒泉盆地窟窿山地区撕裂断层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窟窿山逆掩推覆带位于酒泉盆地祁连山北缘西部,中生代为断陷盆地,新生代为前陆盆地,已在窟窿山构造发现青西裂缝性油藏。为了搞清油气富集特征,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对本区逆掩推覆带内的撕裂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剖析了窟窿山地区油气分布的独特特征,指出北东向撕裂断层控制着开启性裂缝带的分布,是油田的高产区块。  相似文献   

13.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不同构造带及凹陷区油气分布及其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断裂、不整合、生储盖组合及埋深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不整合和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生储盖组合制约油气分布的层位;埋深决定油气相态;断裂还导致大多数圈闭的形成并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它们决定了柴北缘西部油气分布具有平面上南北成带、西油东气,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滑脱断层下盘和深层断裂上盘的断展背斜圈闭中的特点,并控制了不同地区和构造单元油气藏类型,形成多种各具特征的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K1g)为深层裂缝-孔隙型砾岩储集层,油藏埋深4200~4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8%,基质渗透率小于1×10-3μm2.由于砾岩储集层内高角度裂缝发育,改善了它的渗流性能。针对这类低孔、低渗透储集层,通过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及测试等技术,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结果,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库车前陆逆冲带生长地层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库车前陆逆冲带广泛发育生长地层、生长三角。从地面露头和地震剖面中识别出的典型生长地层和生长三角,利用其可确定构造开始运动时间,从而分析构造的演化历史、构造与油气排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克拉苏构造带是一有利含油气区带。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商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缘前陆盆地北部边界——南祁连断褶山系的强化、定型时期,奠定了山前前陆盆地发育的基本格局:燕山旋回及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对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最为强烈,并使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内迁移,且在这一带有构造圈闭雏型形成;喜马拉雅旋回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对柴北缘前陆滑脱拆商带影响最强,并使上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进一步向盆内推移,且在这一带形成有关的构造圈闭;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是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柴北缘地区各断褶构造带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东段的乌夏断裂带是西北缘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形态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在垂向上,以侏罗系底界为界,将断裂划分为深层断裂体系和浅层断裂体系,由于深、浅层断裂体系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差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有明显的不同。从断裂的活动期与油气的运聚期配置关系来看,三叠纪至侏罗纪的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相匹配,对油气的运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断裂与不整合构成“之”字型运移网络,使油气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从深层向浅层呈台阶式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是柴达木盆地一个一级构造单元,至今共发现了6个油气田,分别是冷湖三号油田、冷湖四号油田、冷湖五号油田、鱼卡油田、南八仙油气田和马海气田。根据它们的特征可以划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2大类,其中背斜油气藏又可分为同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囊和同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2个亚类。它们的形成受烃源岩展布、烃源岩的生油生气性、断层活动和圈闭发育的有效性等向个因素的控制。建议今后的勘探活动对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以南和以北地区应有所侧重,南侧以找气为主,北侧以找油为主,并把重点放在寻找形成时间早、同基底活动有关的圈闭构造上。  相似文献   

19.
安第斯山前典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安第斯造山带东侧与圭亚那地盾之间形成了一系列沉积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分为古生代克拉通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新生代弧后前陆等3 个阶段。白垩系海相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发育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3 大套以砂岩为主的储集层,白垩系裂谷期形成的暗色泥岩和古近系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纵向上构成了被动陆缘和前陆层序两套储盖组合。山前带构造圈闭发育,油气藏规模大,主要为正常油;斜坡带发育构造、地层等多种圈闭,油藏规模较小,主要为重质油。主造山期形成的构造最有利于捕获油气;优质储集层和断裂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输导网络;构造破坏和水洗作用使斜坡带多为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