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微机的核设施环境评价软件包(NGLAR)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和特点。该软件包包括:核设施气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NGAS和NACC)、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NLIQ)以及核设施环境数据库(NRED)。核设施气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用于大气弥散计算和公众剂量估算,给出核设施周围放射性核素的空气浓度、地面沉积浓度和动植物产品中的浓度,并进而估算核  相似文献   

2.
基于微机的核设施环境评价软件包—NGAS,NLIQ,NACC,NRE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基于微机的核设施环境评价软件包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和特点。该软件包包括:核设施气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以及核设施环境数据库。核设施气态流出物常规和事故释放环境评价程序,用于大气弥散计算和公众剂量算,给出了核设施周围放射性核的空气浓度、地面沉积浓度和动物物产品中的浓度,并进而估算核设施周围的集体剂量和最大个人剂量。  相似文献   

3.
某核设施低放废水按活度水平分别排至蒸发池和戈壁滩。1976~1978年和1988~1990年调查研究了蒸发池周围和极低放废水流经地区的一般生态环境和主要放射性核素的食物链转移。结果表明:(1)在低放废水排放影响下,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定生态系统已经生成;(2)蒸发池和极低放废水流经地区的沉积物、土壤、动植物组织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对照区比较有明显升高,可检出核素主要有~(60)Co,~(90)Sr,~(137)Cs,其次为~(65)Zn,~(134)Cs,~(144)Ce,~(155)Eu和~(239)Pu,蒸发池水生物核素含量较极低放废水流经区约高3个量级;(3)低放废水排放导致居民照射的关键核素为~(137)Cs,关键途径是猎食蒸发池水鸟。按极端保守假设估计,居民个人摄入~(137)Cs的最大量占居民摄入年限值的50%。正常饮食习惯下,低放废水排放所致居民照射剂量的贡献可以忽略。极端情况下,候鸟迁徙造成放射性物质远距离扩散的最大量估计为10~7Bq·a~(-1)。  相似文献   

4.
评述了我国30年来在核设施和环境氚监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巨大进展,包括现场保健物理监测方面的重要探测器与仪器设备的研制,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一些取样与测量方法。给出了70~80年代全国性的几次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的资料以及有关环境氚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用高气压电离室环境连续监测仪连续测量核设施气态流出物γ辐射剂量率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一台连续监测仪在两座实验性核反应堆(15兆瓦重水堆和3.5兆瓦轻水游泳池式反应堆)附近环境中,连续测量三年(1990~1992)所获得的33450个数据资料。给出由于反应堆排放的惰性气体烟羽产生的外照射剂量。最高年份(1992年)值为53.8μSv,仅为天然本底值的9%。监测结果与用有限烟羽大气扩散模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62%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用高气压电离室环境连续监测仪连续测量核设施气态流出物γ辐射剂量率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一台连续监测仪在两座实验性核反应堆(15兆瓦重水堆和3.5兆瓦轻水游泳池式反应堆)附近环境中,连续测量三年(1990~1992)所获得的33450个数据资料。给出由于反应堆排放的惰性气体烟羽产生的外照射剂量。最高年份(1992年)值为53.8  相似文献   

7.
核设施环境连续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高气压电离室环境连续监测仪连续测量核设施气态流出物γ吸收剂量率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1台连续监测仪在2座实验性核反应堆附近环境中,连续测量3年所获得的33450个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8.
核设施退役的环境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设施退役的环境安全是退役的最终目标,是制约整个退役活动的关键,已成为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问题。我国在核设施退役活动中,在方案设计中采取了有效的安全措施,且退役活动严格遵照预定的安全措施实施,因而退役活动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完全控制在预定值以下,对公众及其后代是安全的。也提到了可能对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的核设施退役活动。本文对我国已实施的几项核设施退役活动对环境安全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为了引起有关人士的共鸣,达到深入讨论,逐步统一认识,推进我国核设施退役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沿革、管理对象、技术基础、区域覆盖和监管手段等5个方面比较了核设施安全监管和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的区别,分析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一致性、顶层管理统一性和职能分工互补性上的联系,阐释两种监管共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某核设施低放废水按活度水平分别排至蒸发池和戈壁滩。1976~1978年和1988~1990年调查研究了蒸发池周围和极低放废水流经地区的一般生态环境和主要放射性核素的食物链转移。结果表明:(1)在低放废水排放影响下,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定生态系统已经生成;(2)蒸发池和极低放废水流经地区的沉积物、土壤、动植物组织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对照  相似文献   

11.
核设施环境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的用于核设施周围环境γ辐射和事故应急连续监测系统由高气压电离室、集成化弱电流放大器、V-F变换器和智能化数据记录仪组成。通过标准RS-232-C接口转储到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该系统具有超阈报警,采集记录探测器输出信号和温度等功能。采用了高绝缘自动量程转换开关,测量范围为10nGy·h-1-20mGy·h-1。监测系统经长时间现场考验,工作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核设施与环境氚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氚是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核素之一。我国在60年代初即开始了空气中氚监测设备的研制,在空气氚、水中氚、烟囱排出流氚监测等方面分别研制了一系列的监测仪器,以实现核设施场所的氚的监测要求。环境氚的监测工作特别在70年代后期以来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研制和改进了一系列满足不同要求的监测仪器,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环境氚水平监测工作,这些数据成为我国核电建设前的环境本底数据。本文综述了以上有关内容,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评述了我国30年来在核设施和环境氚监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巨大进展,包括现场保健物理监测方面的重要探测器与仪器设备的研制,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一些取样与测量方法。给出了70~80年代全国性的几次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的资料以及有关环境氚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核设施液态流出物中^129I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先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浓集水样中的碘,经NaClO溶液解吸,CCl4萃取,NaHSO3溶液反萃分离后制成AgI沉淀源,再用HPGeγ谱仪进行γ谱测量,也可对反萃液直接进行液闪测量。结果表明:HPGeγ谱仪对^129I的39.6keVγ射线全能峰的探测随质量厚度呈指数下降;碘载体含量对液闪测量的探测效率影响不大,在本实验条件下,探测效率为85%;γ谱测量时间为1000min,方法的探测限为0.016Bq/L;液闪测量时间为100min,方法的探测限为0.037Bq/L。该方法的全程回收率为60%-85%。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后,为及时评价地震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所属核设施造成的影响,采用检查(射线探伤、超声探伤、渗透探伤及水下视频检查等)、试验(功能、性能试验)、分析(抗震分析、断裂分析)以及审查确认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所属核设施进行了综合检查与评价,这是国内首次对民用核设施进行地震后的综合评价.主要的检查、评价结果及结论为:在检查范围内未发现汶川大地震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所属研究堆和临界装置造成损害,各研究堆和临界装置的安全停堆、冷却及限制放射性释放的三大基本安全功能仍得到保证.同时,建议继续开展厂址地震动研究工作,确定厂址地震设计基准;对应急计划进行修订,增加专项地震应急预案等.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民用核设施的环境、辐射防护和三废数据管理软件。详细讲述了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利用VisualFoxPro为开发工具,运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拖放、动画、OLE等WINDOWS高级功能,解决了在数据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阐述了整个工作中技术上的创新和该管理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用于核设施周围环境γ辐射常规和事故应急连续监测系统。该系统由高气压电离室,集成化弱电流放大器,V/F变换器和智能化数据记录仪组成。通过标准RS-232-C接口转储到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该系统具有超阈报警,采集记录探测器输出信号和温度等功能。由于采用高绝缘自动量程转换开关,测量范围为  相似文献   

19.
在初步学习ICRP第82号出版物的基础上,讨论了长寿命放射性残存物所致可控持续照射的防护原则及其在核设施退役中的应用。涉及不同来源残存物的清除或补救,如何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实践或干预的原则,以及退役终态目标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邱永梅  但贵萍  文炜  王萍 《同位素》2012,25(2):86-89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退役核设施环境植物样品中氚快速分析的方法,在建立快速制样装置的基础上,对场所退役源项调查过程中的含氚植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制样装置在实际样品处理中,分析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2~3 h,回收率>75%。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适合退役过程中大量植物样品中氚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