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云南省不同抗疟措施在控制疟疾发病率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流行季节预防服药与1986-1995年疟疾发病率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现症病人治疗,再次为杀虫剂喷洒受益人数,休止期有疟史者治疗,休止期全民治疗,以及杀早剂浸帐腔益人数,提示在云南控制发病率应重点抓好健康人群保护、现症病人治疗和杀虫剂滞留喷洒。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和平疟防基地疟疾防治对策和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适合海南省山区疟疾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方法:1991年开始在疟疾发病高、地形复杂的琼中县和平镇设立防治基地,根据疟疾防治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执行疟疾防治常规性措施的同时,针对性地采取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改造环境等在内的综合性措施。结果: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60.76‰下降至2000年的2.17‰,恶性疟构成比从1991年40.69%降至2000年14.29%。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密度随经济开发种植面积扩大而下降。结论:综合性措施控制山区疟疾流行效果显著,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环境改造是山区疟疾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疟疾发病率与防治措施相关性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云南省1980—1989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勐腊县勐伴镇上回落、下回落、盘山、象朵牙4个村寨发生的疟疾流行情况。方法对4个村居民的疟史、蚊帐覆盖及蚊媒进行调查,对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结果4个村近2年的疟史率平均为62.76%,4个村平均蚊帐覆盖率为42.86%。现场血检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者318人,阳性130人,血检阳性率为41.40%,其中恶性疟102人,恶性疟比例达78.46%,共有30例查见配子体,配子体携带率为23.08%。4村总发病率为20.12%,瑶族村发病率较高。传疟媒介调查,微小按蚊占55.76%。结论4村发生了以恶性疟为主的点状暴发流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发生原因是当地防疫网络不完善,传疟媒介大量存在及村民疟防知识匮乏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浦东地区29个乡(镇)1978-1996年间发病的971名疟疾患者情况分析,发现浦东地区1978年-1985年间疟疾发病率与外来流动人员发病数均无统计学意义,而1986年-1996年间疟疾发病率与来自高疟区的外来流动人员发病数有关。提示我们峄于外来流动人员,特别是来自高疟区人员的疟疾检疫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广西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疟区之一,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均有流行。通过30年来不同阶段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特别自1981年以来,在健全基层三级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为主,重点村屯、病灶点居民血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的“查源拔灶”措施,效果更为显著。全区发病率从1954年的297.6/1000降至1988年的0.75/1000,年带虫发病率为0.60/1000;恶性疟趋于消灭,残存病例对氯喹敏感性降低;三日疟偶见输血感染。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历史上不断出现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4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全省1964年最后查见1例三日疟,1984年起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1986~1989年已连续4年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疟疾流行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海南疟疾流行的社会经济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状况,其次为农村医疗保健设施、人的行为和文化素质。因此,建议建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保健网,把疟疾防治工作纳入农村初级医疗保健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咯萘啶与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配伍,多年来在海南和云南的抗药性地区治疗恶性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种配伍不宜用于抗药性恶性疟地区的防治。因为:(1)未能明显地延缓恶性疟原虫对该种伍用产生抗药性,纵向监测于用药8年后,出现RⅢ病列,药后24h的减虫率明显下降(P<0.05);(2)恶性疟治疗后28d,60%左右的病例仍携带配子体,经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血餐后,在诞腺中可查见子孢子,表明此种配伍治疗后,会引起恶性疟的传播与扩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53—1990年赣榆县疟疾疫情资料,用半对数坐标作出流行曲线图.图示有三个明显的谷点和峰点.峰与峰周期间隔平均为10±0.5年,谷与谷周期间隔平均为10年左右.用经济水平法处理,谷与峰周期的升速分别为530.98%、178.67%和36.92%,峰与谷周期的降速分别为-36.87%、-65.84%、-71.27%.结果提示,在疟疾流行高峰年份,需经6年左右的积极防治,才能控制疫情,而在疫情较低年份,若放松防治措施,只需4年左右,疟疾疫情将会出现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用 4.5倍ED_(50) 剂量的三吡萘啶游离碱喂饲小鼠,给药后 20 d再用伯氏疟原虫 ANKA 株原虫1×10~7个攻击,小鼠全部获得保护。三吡萘啶磷酸盐对鼠疟的滞效作用虽较其游离碱及哌喹磷酸盐稍好,但进行猴疟实验喂药时易引起恒河猴呕吐,难于准确计算给药量。三吡萘啶羟萘酸盐对鼠疟的滞效抗疟作用则不如其磷酸盐,也不如其游离碱。三吡萘啶游离碱总剂量为200 mg/kg,对食蟹猴疟原虫B株确有 20 d的滞效抗疟作用,但总剂量降至 100 mg/kg 时,其滞效作用即明显下降。总之,三吡萘啶游离碱对猴疟的长效抗疟作用似较哌喹稍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广西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 ,控制疟疾流行和消灭恶性疟。 方法 以自然村庄划分疟区 ,分类防治 ;攻击期 ,采取以上年疟史率高低分类防治的“三根治、一预防和两喷洒”的综合性措施 ;灭疟后期 ,则采取以血检发热病人为主的“查源拔灶”措施 ,年血检率 10 %以上。 结果 全区疟疾发病率从 2 96.7 降至 0 .0 7 ,1997~ 2 0 0 1年 ,发热病人和疫点居民血检 62 410 11人 ,只查出间日疟 485例 ,没有发现恶性疟。 结论 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行之有效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和消灭恶性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对四川省19个县1998年各项血防措施每一工作单位成本的调查核算结果。8项血防措施每一工作单位成本为0.08~20.88元。还对成本调查核算方法及结果的使用作了说明和讨论。认为血防成本调查核算是血防工作效率评价和进行血防资源筹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职业供血人群疟疾发病与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查明供血者疟疾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A血型供血者预防性根治后疟疾发病,对有病例的血站分布和“血浆单采术”的实施等情况的调查,以及供血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结果综合分析阐明:98%以上的供血者疟疾发生在同时采血浆和白细胞的血站,由于血站共用分离白细胞的分浆针造成了间日疟的传播。供血者疟疾的发生随供浆次数的增加和血清IgG含量的下降而增多,供浆后症状的出现随分浆量的增加而提前。在严禁共用分浆针分离白细胞之后,即未见供血者疟疾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人体蠕形螨感染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蠕形螨感染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及痤疮、酒渣鼻等面部疾患的关系。 方法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和挤粘结合法对 2 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检查 ,同时对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及面部疾患等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总感染率为 49.3 % ,男性 (5 1.3 % )略高于女性 (4 7.0 % ) ;毛囊蠕形螨面部感染率高于皮脂蠕形螨 ;洗刷用品个人专用可降低蠕形螨感染率 ;油性皮肤或混合性皮肤学生蠕形螨感染率及患酒渣鼻、痤疮等面部疾患的概率均较高。 结论 蠕形螨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密切相关 ;蠕形螨感染是痤疮、酒渣鼻等疾患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64年西藏首次报道我国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例,同年本省勐海县白文翰从2例患者活检中检出旋毛虫幼虫包囊而证实,由于本省多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有喜吃生肉的陋习,致使本病流行严重程度居全国之首。现已查出12种动物为旋毛虫的自然宿主。采用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Dot-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循环抗原。开展了猪肉内旋毛虫的加热及冷冻无害化处理等研究,现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间日疟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ram-Charlier级数数学模型、Marquard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常德市近年间日疟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分布进行分析,结合气象因素和流行表现,推断本地存在长潜伏期间日疟,它与短潜伏期病例分别形成春末和夏秋两个季节高峰。模型参数对实际分布的拟合优度甚高(P=0.9967),通过回验显示模型具有返回实践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