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450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经整理后统一辨证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结果:单证频率前3位依次为:血瘀证(70.89%)、阴虚证(64.89%)、气虚证(57.33%);以复合证型为主(89.11%),其中以虚实夹杂为主(89.78%),阴阳两虚血瘀最多见(23.44%);本虚角度上来讲,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大于10年组中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最多(34.16%);不同病程组痰瘀互结证出现率较高(17.77%-28.00%),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周围神经症状、针刺痛觉、糖尿病病程、舒张压水平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瘀是DPN的关键病机;DPN后期出现阴阳两虚为本的病机演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问卷,对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条目中,本虚证表现以气虚和阴虚证为主,标实证表现以内热和痰湿为主;进一步对症状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型糖尿病的7个证候类型。结论:2型糖尿病本虚证中,气虚证和阴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并见,也有单纯气虚证或单纯阴虚证。标实证中,热证普遍存在,也兼有血瘀证。从症状出发,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7.
宋文茜  郦永平 《江苏中医药》2016,48(11):29-31,34
目的: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40例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结果: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结论: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可单一或复杂性兼夹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制定临床调查表,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得脑动脉硬化症四诊资料,按照预先设定临床证候诊断标准,对433例临床脑动脉硬化症进行辨证,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433例患者证候数为55个,单个证候5个;2个单证的复合证候13个;3个单证组合的复证19个;4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11个;5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6个。涵盖85%总病例数的证候分型包括如下22种:气滞气虚阴虚、气虚、气虚阴虚、气滞气虚阴虚热火、气滞气虚、气虚痰湿、气虚阳虚、气滞、气滞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气滞气虚阳虚、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阴虚、气滞阴虚热火、气虚痰湿阳虚、气虚痰湿阴虚、痰湿、气滞气虚血瘀阴虚、气虚血瘀阴虚、气滞痰湿、气滞气虚热火、气滞气虚痰湿阳虚等证型。具有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的证候组合规律。提示:脑动脉硬化症证候分布复杂,单证少,复证多,含两个以上证候的复证多见,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780例大肠癌患者,设计临床病例观察表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门诊和电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0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证、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痰湿证、热毒证、气滞证、阳虚证、血瘀证.对48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阴虚证患者生存期短于非阴虚证患者(P<0.05);单纯气虚证患者生存期长于非单纯气虚证患者(P<0.05);单纯脾虚证患者生存期与非单纯脾虚病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阴虚证的患者预后差,单纯气虚证的病例预后相对较好,阴虚证、单纯气虚证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9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证素判断与中医体质判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阳虚(28.4%)、内火(20.8%)、阴虚(17.9%)、阳亢(8.3%)、气虚(7.8%)、痰浊(6.4%)、血虚(4.4%)、血瘀(3.6%)、肝风(1.5%)、气滞(1.0%),虚性证素以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浊、血瘀为主;偏颇体质由高至低顺序为:痰湿质(30.6%)阴虚质(28.0%)阳虚质(18.8%)湿热质(12.3%)气虚质(4.7%)瘀血质(3.9%)气郁质(1.2%);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差异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8,P0.01)。回归分析提示阴虚质与阳亢、阳虚质与阳虚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阴虚质患者对阳亢证素呈正相关,阳虚质患者对阳虚证素呈正相关;气虚质与内火、血瘀、阴虚、阳虚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气虚质对这些证素负相关。结论: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患者主要证素;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证素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DN)早期患者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收集早期DN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予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予厄贝沙坦片150mg口服,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4周、8周、12周共4个时点收集患者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及证素的提炼,对两组患者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变化趋势进行二次曲线拟合,绘制各证素演变趋势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都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两组间气虚证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5);阴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湿、湿浊证素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虚证素积分曲线下降斜率大,对照组曲线斜率小,说明治疗组的气虚证素改善速度大于对照组. 结论 中药组方和厄贝沙坦对DN证素都有改善作用,中药组方对早期DN气虚证素的疗效好于厄贝沙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NⅢ、Ⅳ期患者共172例,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对7个中医证型与18个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121例DNⅢ期患者中阴虚证99例(81.8%)、气虚证78例(64.5%),51例DNⅣ期患者中阴虚证33例(64.7%)、阳虚证23例(45.1%)、血瘀证36例(70.6%),两期患者中医证型比较,除痰湿证外,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和湿浊证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瘀证、体质指数与痰湿证、餐后2h血糖与阴虚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DNⅢ期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Ⅳ期以阴虚证、阳虚证和血瘀证为主,且部分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庞庆荣  陈守强 《光明中医》2014,(10):2075-2077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查找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提取出ACS的证候要素,并制定其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方法检索1998~2013年关于中医治疗ACS的文献,构建数据库,找出ACS的常见证型,提取出证候要素并制定其诊断标准,再运用直接法或合并法,制定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果 ACS常见证型有16个:痰浊内阻、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热毒痹阻、心气虚弱、心阴亏虚、阳气虚衰、阳气欲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痰瘀互阻、气虚痰瘀、热毒痰瘀,证候要素有9个: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热毒、气虚、阴虚、阳虚、阳脱,制定了每个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论较传统对ACS的认识新增了热毒1个证候要素,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热毒痰瘀3个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19.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