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继强 《肝脏》1999,4(4):231-232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肝细胞的强有力的增殖因子,1989年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克隆出了HGFcDNA。以后发现HGF的作用并不限于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以抑制肝细胞的损害,改善脂肪肝,甚至还有阻止肝纤维化的作用。因此,HGF有望作为难治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药物。本文介绍近年来迅速开展的有关HGF抑制肝纤维化的分子细胞学方面的研究,并以此推测HGF的作用机制。一、ECM与星状细胞1960年在研究肝纤维化的病理组织学时,发现胶原是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主要沉积于肝细胞与肝窦的间隙即…  相似文献   

2.
刘平 《肝脏》1999,4(4):225-226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为活性最强的肝细胞增殖因子,本文就已知的生理作用与其结构(限于人HGF)的关系作一介绍。一、HGF的纯化与分子克隆Gohda等于1986年自重症肝炎病人血浆中纯化出HGF,是由分子量60000的重链与30000的轻链经S-S结合的肽链结构。1989年,以精制的HGF肽段部分氨基酸序列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得到编码HGF的cDNA;与已知的蛋白相比,有40%的氨基酸序列与纤维蛋白溶酶原相同。二、HGF的一级结构HGF在细胞内合成由7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信号肽(31个氨…  相似文献   

3.
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对肝星状细胞株IG12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对肝星状细胞株IG12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大鼠ALR原核表达质粒PGEX2T-alr,转导XL-1经IPTG诱导ALR表达,用SDS/PAGE纯化获得重组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利用胶原酶灌注梯密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建立大鼠肝星状细胞株IG12。于体外观察rALR及IG12及大鼠成纤维细胞株WFB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结果 rALR可显著抑制IG12的增殖及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但对大鼠成纤维细胞株WFB的增殖无显著抑制作用,能抑制WFB产生细胞外基质。结论 原核细胞产生的rALR具有生物学活性,它能抑制大鼠肌纤维样细胞IG12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对鼠成纤维细胞株WFB的增殖无显著抑制作用,能抑制WFB产生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4.
王灵台  蒋健 《肝脏》1999,4(4):226-227
肝细胞生长因子(HG)具有刺激肝细胞DNA台成,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近年对此研究又有新的进展。一、HGF的活性(一)HGF活性种类1.促进细胞增殖:对多种脏器的多种类型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对肝脏而言,能促进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及贮脂细胞的增殖。2.促进细胞游走和分散:推测这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及非肿瘤细胞的器官形成有关。3.器官形成:这种作用是通过F肌动蛋白丝、微管而起作用的。4.细胞浸润:在体外能促进肿瘤细胞向胶原凝胶浸润。5.血管新生:能促进小鼠皮下组织和大鼠角膜血管新生。6.促进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紫河车促肝细胞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紫河车提取液对肝细胞(7402细胞)的再生作用。方法采用过滤、酶消化、柱层析,获得一种有效物质(分子量为14kD)。氨基酸组成分析有18种氨基酸。经细胞培养,用MTT(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生物活性。结果发现提取物有显著刺激肝细胞再生作用。结论提取物中有促肝细胞生长物质,为治疗肝坏死寻找出有效物质。  相似文献   

6.
HGF/c-met信号转导对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是人类最常见肿瘤之一 ,世界上每年有 2 6万新发生病例 ,手术是治疗HCC最有效的手段 ,但切除率低于30 %,且根治术后 5年复发率高达 6 0 %左右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与H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基因和细胞因子已成为研究HCC的热点。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growthfactor ,HGF)与其受体c -met蛋白特异性结合后 ,启动一系列跨膜信号通路 ,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1 HGF及其受体c -metHGF又称离散因…  相似文献   

7.
拆方扶正化瘀方对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9,他引:9  
目的 探讨扶正化瘀方防治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药效学配伍意义.方法 将扶正化瘀方分为扶正组、化瘀组、虫草组、丹参组及丹参加虫草组,灌胃给药分离药物血清,温育传一代大鼠肝星状细胞和原代肝细胞. 半定量RTPCR 法检测Ⅰ型胶原m RNA表达,ELISA 法检测Ⅰ型胶原和清蛋白分泌,3 HTdR 和3 H脯氨酸掺入分别观察细胞增殖和活力.结果 各组药物均可抑制星状细胞的增殖,其中化瘀药效果最明显;各组药物均可抑制星状细胞Ⅰ型胶原m RNA 和蛋白的生成,以扶正组效果最佳;全方明显促进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蛋白质生成,而各拆方组均无此作用.结论 扶正与化瘀两法配伍组成扶正化瘀方在防治慢性肝病方面具有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ecorin对肝星状细胞(HSC-T6)和肝细胞(L-02)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经dccorin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Decorin使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降低G2期细胞百分率减少甚至缺失(P<0.05,P<0.01).结论Decorin对肝星状细胞(HSC-T6)和肝细胞(L-02)有细胞周期阻滞作用,通过细胞周期阻抑可以抑制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 h及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及HSCs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s增殖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GF的激活形式(即HGF-α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GF及HGFA浓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q检验. 结果 不同浓度HGF在各时段对HSCs无增殖抑制作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A在各时段对HSCs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在24h HGFA浓度为70 ng/ml时抑制作用为(0.26±0.00),较对照组的(0.13±0.0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实验组HGF-α链相对表达量37.24±1.03低于HGFA干预组的40.44±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HSCs凋亡率在72h为40.77%±1.16%,均较HGFA干预组的33.35%±2.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HGFA干预组中HGF浓度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较HSCs空白对照组低;实验组HGFA的浓度在各时段均较对照组高.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后促进HGFA的分泌,并激活HGF使其发挥促HSCs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发生、侵袭及转移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基质物质的关系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愈加收到重视,肝星状细胞(HSC)作为肝癌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肿瘤"这一发生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介质。介绍了HSC的来源及其活化过程,并进一步阐述HSC自身与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在肝细胞癌增殖、迁移、侵袭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反应发挥的作用。认为HSC不仅是肿瘤生长的"温床",也为肿瘤抵御了免疫系统的追踪和清除。因此在单一抗肿瘤治疗无法取得明显效果时,对于肝癌微环境的多方位治疗成为值得探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肝星状细胞(HSC)在体外培养的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1)将卵圆细胞分别与原代培养的HSC混合共培养(混合共培养组),采用Millicell小室不接触共培养(不接触共培养组),卵圆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共培养后第7、14、21天观测,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核因子4 α(HNF-4 α)、白蛋白和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量;(2)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卵圆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3)过碘酸希夫染色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内糖原颗粒的含量;(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分泌白蛋白的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卵圆细胞第7、14、21天表达HNF-4 α和白蛋白的mRNA的量(相对与共培养之前的表达量的倍数):混合共培养组HNF-4 α分别为(1.9±0.2)倍、(10.7±1.2)倍、(12.0±1.3)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5.7±1.6)倍、(110.7±13.7)倍、(173.6±22.3)倍;不接触共培养组HNF-4 α分别为(1.4±0.1)倍、(3.2±0.6)倍、(8.9±1.4)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2.9±1.4)倍、(22.3±8.5)倍、(96.3±16.3)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2.98,10.08;13.38,7.96; 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AFP、CK-19的表达量:混合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1±0.2)倍、(0.2±0.0)倍、(0.0±0.0)倍;CK-19分别为(0.2±0.1)倍、(0.0±0.0)倍、(0.0±0.0)倍;不接触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0±0.2)倍、(0.2±0.1)倍、(0.1±0.0)倍;CK-19分别为(0.6±0.1)倍、(0.1±0.0)倍,(0.0±0.0)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7.99,34.50;13.59,22.46;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卵圆细胞共培养后白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混合共培养组:14 d为(15.30±0.09)ng/ml、21 d(20.98±0.12)ng/ml,不接触共培养组14 d为(11.41±0.13)ng/ml,21 d为(15.12±0.17)ng/ml,混合共培养组高于不接触共培养组,LSD-t=251.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卵圆细胞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丰富,且细胞间形成毛细胆管结构.(4)过碘酸希夫染色显示共培养后卵圆细胞内出现大量红色糖原颗粒.结论 HSC可以诱导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HSC除了通过细胞因子等可溶性因子途径发挥作用外,与卵圆细胞的直接接触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HSC-T6(肝星状细胞系)与KXRG(1.25mg/ml、2.5mg/ml、5mg/ml)及其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72小时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HSC细胞周期各时相的DNA含量。结果:KXRG及药物血清均能显著抑制HSC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且2.5mg/ml药物和10%药物血清作用最强(P0.01)。结论:KXRG通过抑制HSC的活化,阻滞其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进而抑制HSC增殖,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胆红素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细胞周期影响.[方法]将培养细胞分成正常组和胆红素不同浓度(10 μmol/L、30 umol/L、50 /μmol/L、70 μmol/L、100 μmol/L)干预组,采用MTT法观察胆红素对HSC-T6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①不同浓度胆红素对HSC-T6均有促进增殖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浓度胆红素作用HSC-T6后,G0/G1期减少,S期增加,G2/M期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均P<0.05.[结论]胆红素对HSC-T6均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观察肝细胞四氯化碳过氧化损伤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并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的干预效果,以研究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和丹酚酸A的作用机理。方法 肝细胞分离后分组,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丹酚酸A以及对照药维生素E,同时以四氯化碳熏蒸24h并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ALT、AST活性后,换液培养24h并测定MDA含量,再以此上清液作为“肝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于HSC48h,观察H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细胞周期蛋白D1核酶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表达及激活的影响。方法构建抗细胞周期蛋白D1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入HSC-T6细胞,同时以空白及转染pLXSN作为对照,用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转染核酶832的HSC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分别为对照组的42.22%(P<0.01)和58.29%(P<0.01),同时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下降(P值均<0.01)。结论载体表达的特异性核酶能有效地抑制HSC的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和激活。  相似文献   

17.
18.
大鼠肝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细胞对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表型、胶原表达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为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原位灌流分离大鼠HSC,与大鼠肝细胞系BRL共培养48h。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SC的表型变化,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前胶原的表达,TUNEL方法检测其凋亡。取BRL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培养原代HSC,用MTT法检测其增殖。采用抗体芯片投水碌示BRL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与对照培养基之间细胞凶子的表达差异。结果BRL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明显促进HSC增殖(P〈0.01)。与BRL细胞共培养的原代HSC胞体收缩性增强,Ⅰ型前胶原及α-SMA的表达上调,凋亡增加(P〈0.01)。较对照培养基,BRL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帆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等三种细胞因子显著上调。结论肝细胞可促进原代HSC的增殖与活化,其机制可能与肝细胞分泌VEGF、MCP-1、TIMP-1等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其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79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40例,80条患肢)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39例,78条患肢),治疗6个月后对疗效及其与血清HGF关系进行评估。结果(1)B组治疗后1周肢体疼痛、患肢冷感、皮肤温度、血清HGF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血清HGF存在相关性(P0.05)。(2)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提高疗效,不会导致由于血清HGF长期增高引起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促肝细胞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肝细胞及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肝细胞株及大鼠肝星状细胞株为研究靶细胞,采用MTT法研究pHGF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放免法检测透明质酸(HA),细胞基因转染结合报告基因测活检测Ⅰ型胶原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SDS-PAGE分析pHGF主要成分。结果 pHGF具有明确促进肝细胞增生及抑制肝纤维化主要形成细胞肝星状细胞系增殖的作用,能抑制细胞外间质成分HA的产生,抑制Ⅰ型胶原基因启动子样活性。研究的12种pHGF中仅1种在15%SDS-PAGE中具有明确的蛋白条带。结论 pHGF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抗纤维化作用,结构-功能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