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1-23,27
目的观察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5例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42例)和4.5~9.0 h组(43例),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两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14 d、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 h组和4.5~9.0 h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6%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常规时间窗疗效相当,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30例发病在4.5 h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组、UK组、对照组,比较三组溶栓前后及常规治疗前后1 h、1 d、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90 d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价溶栓治疗疗效。结果:溶栓治疗后rt-PA组、UK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时间窗内给予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超溶栓时间窗(超窗)的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起病4.5~6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随访1 a,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4 h及7 d后研究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4 h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24 h时及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超溶栓时间窗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早期静脉溶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8例发病〈6h的ACI患者给予rt-PA(0.6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及溶栓后30min、24h、14d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给予修订的RanRin评分(mR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ehal指数(BI)评分,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3个月时NIHSS≤1分者29例,mRS0~1分者35例,BI95-100分者32例。脑出血发生率:〈36h3例,36~72h1例。3个月内死亡5例。结论ACI发病6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舒小桓  施美莉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56-135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不同时机选择对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静脉溶栓时间窗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患者于发病后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则于发病后4.5~9.0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及90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预后优良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发病后4.5 h内和4.5~9.0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安全有效,均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病时间为4.5h-9h的21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经多模式MRI中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筛选超急性期AIS患者,并根据其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分为溶栓治疗组(观察组)及非溶栓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及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7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预后情况[治疗90d后BI、改良Rankin评分(mRS)]差异。结果210例AIS患者中102例(48.57%)DWI/FLAIR不匹配,判定为超急性期AIS,其中接受溶栓治疗的有64例(62.75%,即观察组),38例(37.25%,即对照组)不愿接受溶栓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后NIHSS评分、治疗30d后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7d及治疗90d后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MRI能辅助评估超急性期AIS患者,筛选出溶栓治疗适应病例,有助于提高AIS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过多模式MRI筛选后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4.5h、4.5~6h和6~12h3组,观察3组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时间窗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与基线NIHSS评分有相关性,6~12h组病例在溶栓后血浆Fbg水平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者行rt-PA溶栓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并且基线Fbg水平偏低的患者,为减少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应慎重溶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检查指导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方法选取发病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CTP、CTA检查,对存在缺血半暗带且同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例患者给予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h、24h、10d、30d NIHSS评分及溶栓前、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比较,复查头颅CT,监测并发症。③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治疗前 NIHSS 评分为(10.90&#177;4.04),溶栓治疗后2、24h、10、30d NIHSS评分分别降至(6.90&#177;3.60)、(6.70&#177;4.11)、(4.10&#177;3.60)、(3.20&#177;3.19),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8.50&#177;22.24),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为(78.53&#177;3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牙龈出血1例,无颅内出血、再闭塞及死亡病例,CT复查8例患者显示病灶较CTP低灌注区明显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④结论 CTP指导的 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并能扩大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天津市西青医院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每组各6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NIHSS评分标准及Barthel指数(BI),评估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6 h,存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ACI患者48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rt-PA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90 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rt-PA组临床结局良好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A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病3~6 h的ACI患者,在PWI和DWI不匹配的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用于发病≤4.5 h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年龄≥80岁,发病时间≤4.5 h的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实验组(51例),分别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量表(BI)、改良Rankin量表(mRS)和中文版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25.49%(13/51)和43.14%(22/5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和12个月的mRS≤2比例,Barthel指数和SS-QOL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间和NIHSS评分是超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是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在发病≤4.5 h无绝对禁忌证的超高龄脑梗死患者中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确切、安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窗(4.5 ~9 h)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rt-PA溶栓组(B组)、rt-PA联合尤瑞克林组(C组),各组按静脉干预时间再分为<4.5h及4.5~9 h两亚组(n=15).A组:常规治疗;B组:rt-PA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C组:rt-PA、尤瑞克林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头CT和多模式MRI检查,治疗后24 h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NIHSS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B、C组两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相应亚组;B、C组两亚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C组<4.5h亚组评分显著小于4.5~9h亚组;C组4.5~9h亚组溶栓后7d、21d评分明显低于B组4.5~9 h亚组.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4.5~9 h溶栓治疗安全,疗效肯定,且优于rt-PA单独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1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11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的痊愈率(60.0%)明显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服务态度、病房巡视、操作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病房环境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96.8±2.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1±3.7)(P〈0.01)。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脑梗塞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MRI检查使用GEsignlaHighspeed MR/i1.5T超导MRI仪和probe2000多体素^1H—MRS软件包。获取的资料为梗塞区及其镜像区的氮-乙酰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的检测值。脑梗塞患者3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ESSS)和Bathel指数(BI)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Lac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NAA’与ESSS和BI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NAA’、Lac均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的MRS分析对脑梗塞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发病6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溶栓组(16例,接受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14例,未使用rt-PA,其他治疗同溶栓组)。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24h、10d的NIHSS评分及10d时的Barthel指数,并复查头颅CT,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③结果两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溶栓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栓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50%, P <0.05),溶栓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④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