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友生  周玉珍  殷明 《新医学》2003,34(12):739-740
目的:探讨感觉障碍平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病灶不符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感觉障碍平面与病灶不符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全部病例均存在较病灶低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64%(23/36)位于T4~T5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平面低于病灶水平的原因除与神经传导纤维排列有关外,尚须考虑供血的解剖学因素。临床遇到感觉障碍平面位于中、上胸段的脊髓压迫症患者需考虑颈段病灶所致,有手术适应证者早期手术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是以椎间盘退行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压迫因素,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越来越多地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由于颈椎病本身病理因素的复杂性,所以不同手术方式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本文总结临床脊髓型颈椎病26例的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方法:手术治疗122例脊髓型颈椎病。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49例,其中单纯切骨减压27例,同时切除增厚的后纵韧带22例;全椎板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11例;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42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12例。结果:随访4个月-8年10个月,平均3年8个月,优良率91.0%,无无效及恶化。结论:应根据脊髓压迫来源、范围、程度选择手术进路及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明确,解除脊髓压迫彻底,有利于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4.
王法  贾宇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2):1089-109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环锯法或开槽法加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术后平均提高9.5分。平均改善率68.9%。病程在6mo内患疗效优于1a以上(P<0.01)。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退变对生理曲度影响的MRI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颈椎间盘退变对生理曲度影响的MRI研究张光,韩邕本文旨在利用MRI能同时显示颈椎全貌和间盘状况的优势,对间盘退变和颈椎曲度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以期了解间盘退变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颈椎病症状上的意义。1资料和方法本文系我院1992年10月~19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50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显微镜辅助下行ACDF或ACCF手术治疗患者,随访两年统计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分为节段退变(n=10)和非节段退变(n=40)两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因素。结果 50例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患者预后情况指出,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与非节段退变患者在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骨密度、CA、SA、SDH、JOA评分、NDI指数对比上存在差异性(P<0.05),为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因素。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有较高邻近节段退变发生风险,与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骨密度等因素相关,临床可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拟定出合理的干预计划。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是一种在解剖和生化上都极其复杂的结构。目前 ,国内外学者已从解剖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其中 ,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正成为最热门的课题。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述。炎性细胞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是促进椎间盘炎症发生的重要介质 ,它促进椎间盘降解并极有可能参与颈腰痛和神经根痛的发生过程 ;一氧化氮有类似细胞因子样作用 ,它通过诱导椎间盘细胞凋亡来促进椎间盘的退变 ;而生长因子则可能在逆转椎间盘的退变中起着重要作用。1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治疗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4例SCS患者,根据SCS患者的颈椎稳定性分为失稳组SCS(10例)与稳定组SCS(14例),失稳组SCS采用ACDF治疗,稳定组SCS采用PCD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46个月,手术临床效果优良率为83.3%(ACDF为80.0%,PCD为85.7%);两组手术临床效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z=-0.390,P=0.697>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PCD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优良,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尚未见成熟的成年人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细胞培养模型报道,而此模型为建立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细胞学基础.目的:建立成人椎间盘细胞培养模型,奠定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细胞学基础.设计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在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标本来源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5例确诊为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患者.L2..椎间盘1例,L4~5椎间盘3例,L5~S1椎间盘1例.方法:对5例取自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椎间盘的手术标本,采用系列酶消化法细胞培养和组织块细胞培养两种方法,应用HAMF12培养基加体积分数为10%和20%的胎牛血清分别进行了细胞培养,均获得了传代,并对培养细胞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形态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状况.②光镜下细胞形态观察.③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均能获得大量的退变椎间盘细胞,并成功地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细胞的分泌物质可能对细胞的生长起一定的限制作用,去除该物质后细胞可迅速增生.但在细胞生长及增殖过程中,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下细胞增殖速度明显高于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时的速度.全部退变椎间盘标本中均发现了脊索细胞.结论:成人退变椎间盘可以用来获得椎间盘组织工程所需的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横断面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加用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5 1例 ,分为术后JOA改善率优良组 (≥ 5 0 % )与非优良组( <5 0 % ) ,比较其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脊髓直径、术前JOA评分 ,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改善率优良组的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与改善率非优良组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脊髓最大压迫处横截面积与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该文回顾和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进展,并介绍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认识。从中医辨证治疗,针灸疗法,手法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系统分析了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预防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中对颈脊髓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前即开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9例。B组: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8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2周按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法(40分法)计算2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的脊髓症状改善情况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预防性脊髓、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中对颈脊髓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前即开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9例。B组: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8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2周按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法(40分法)计算2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的脊髓症状改善情况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预防性脊髓、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单节段椎体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F)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两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效果。方法:23例采用ACDF法(ACDF组),21例采用ACF法(ACF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生理弧度的情况、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两组患者经13~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结果:ACDF组、ACF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04%、9.5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AC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ACF组(134±22)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05±31)mL(、207±63)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97±15.02)%和(75.60±14.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弧度的情况:最后随访时ACDF组Cobb角为(20.22±4.22)°、ACF组Cobb角为(17.86±3.24)°,ACDF组优于ACF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Cobb角的丢失情况ACDF组为(2.09±1.47)°,ACF组为(4.38±2.38)°,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两节段受累的CSM更具合理,更利于脊柱稳定性的即刻重建长期保持,也能更好地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为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局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2000年5月-2009年5月实施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1例中20例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并发症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0年,平均5.5年.近期并发症11例,发生率5.47%;远期并发症9例,发生率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22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ROM),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NDI评分及VAs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病例末次随访MobiC人工椎间盘假体无松动、塌陷。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9.74°±2.12°,术后1年时为9.96°±2.01°,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为(7.56±2.21)分,术后1年为(15.10±1.29)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为(38.90±3.92)分,术后1年为(27.30±3.1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5.20±1.31)分,术后1年为(3.10±1.2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患者2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6个月X线显示25例患者固定节段关节突有骨小梁生成,融合率达100%.25例术前JOA评分为10.39±2.40,术后随访时达到14.36±1.64;3例患者(4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发生在钢板头侧.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对颈脊髓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手术。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平均2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1周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颈脊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