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砂岩透镜体“相—势”控藏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沉积相和流体势是油气成藏的2个重要因素。通过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物性的砂岩透镜体成藏过程中的流体势,探讨了相和势对砂岩透镜体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在低势区聚集成藏,流体势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的好坏对其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和势共同控制着透镜体成藏及成藏效果,处于低势区的物性好的砂岩透镜体不易成藏,处于高势区的物性差的砂岩透镜体也不易成藏;低势区透镜体与外围流体势差越大,砂体物性越好,透镜体充满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吐哈盆地西部葡北-葡萄沟和红连等油田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砂体厚度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油源断裂、源区、与构造配置关系、物性及薄层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离生烃灶较远地区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油源断裂及构造翼部物性较好的薄砂层,生烃灶范围内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构造斜坡物性较好的薄砂层.据此归纳出远源断裂--砂体榆导构造翼部岩性油气藏和凹陷内砂体输导隆起斜坡岩性油气藏2种分布模式,指出葡北和红连地区向凹陷方向的上侏罗统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葡萄沟地区构造高部位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一个类型,其成藏机理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甚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对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室内模拟实验成果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油气运移新理论,并结合勘探实践,对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根据砂泥岩接触关系,构建了7种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按有利程度分4类,较好解释了勘探中发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泥岩(生油岩)中砂岩透镜体都能成藏的现象。提出了寻找“小型油藏群”的新概念,在英台、巴彦查干等地区勘探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护创 《吐哈油气》2007,12(4):315-321
台北凹陷葡萄沟地区受后期构造活动掀斜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岩性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在吐哈盆地近东西长轴方向物源体系,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构造形成斜交共同构成了葡萄沟地区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地质基础。葡萄沟地区中侏罗统主要目的层砂、泥岩纵向上薄互层分布及横向上相变急剧的展布格局,砂、泥岩波阻抗分异能力差等因素,使该区岩性圈闭预测十分困难,在油气勘撂的过程中,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采用岩性随机模拟、测井曲线重构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多属性综合油气预测、地震子波吸收分析、亮点等技术手段,有效的预测并评价了岩性圈闭及油气藏的发育条件,经近几年的勘探技术攻关,发现了葡萄沟地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带。  相似文献   

5.
在构造、沉积储层和烃源岩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石臼坨凸起东段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石臼坨凸起东段南北两侧的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发育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三套烃源岩,烃源条件优越,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走向斜坡型坡折、单断式陡坡坡折和沉积缓坡坡折,在东三段和沙一二段沉积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优质储层,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层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走向斜坡型地层油气藏、深断近岸厚扇型岩性油气藏和三角洲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等三种,渤中、秦南两个富生烃凹陷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东营组巨厚泥岩的稳定分布和沙一二段、东三段优质储层的广泛发育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保障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岩性油藏聚油排水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被烃源岩包裹的砂岩透镜体注入油气后,原有地层水与新注入流体构成的混合流体排出有两种模式:①压力封存箱泄压排水模式,当压力封存箱泄压后,砂体的流体压力高于围岩,混合流体向压力相对低的围岩排出。②断层泄压排水模式,切割砂岩透镜体的断层活动开启时,混合流体沿断层排出。由于断陷盆地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压力封存箱和断层均多次开启、封闭,在油气多次充注和混合流体多次排出的过程中,岩性圈闭的油气充满度不断增加。表1参19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储层地震反演预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里格气田二叠系气藏属非均质性极强、低孔、低渗的河流—三角洲砂岩岩性气藏,有效储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这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砂岩储层岩性圈闭本身的复杂性,常规反演与解释技术难以满足对苏里格地区二叠系砂岩储层预测的需求,为此,提出利用随机地震反演技术来预测苏里格二叠系砂岩储层的分布,通过对苏5区块2005年的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解决苏里格地区二叠系砂岩储层预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反演技术。  相似文献   

8.
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稠油油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梧桐沟组稠油油藏的勘探突破,证实了该区为多层系油气富集带,勘探层系的重点由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向二叠系拓展,油气藏类型由构造型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研究表明,梧桐沟组稠油油藏为斜坡背景上的岩性-地层油藏,局部受断块控制,主力含油层为Ⅰ砂层组和Ⅲ砂层组,油气成藏受控于低凸起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印支期古凸起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切割至深部烃源岩的深大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范围控制了油藏的规模。围绕鲁西、库木低凸起寻找大型扇三角洲砂体,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0.
王集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层+岩性和断鼻断块油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区块或同一区块不同部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汇集的有利场所;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砂体与烃源岩的配置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叠合连片的储集相带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20多年来,更精准和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相应解释技术的发展,让地下地貌单元成像成为可能,随之产生了“地震地貌学”。地震地貌学,是以现代沉积和地貌理论为指导,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平面成像来观察地下地貌形态,从而认识其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当前,地震地貌学在河流-三角洲沉积、深水浊流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中都有成功解释案例。通过梳理2003年以来地震地貌学建立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它连接地震与地质的巨大信息挖掘潜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确立一套工业化的解释流程和发展其关键地震属性解释方法体系。展望未来,地震地貌学不仅会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会延伸到地学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等更宽广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介绍第65届EAGE论文中以地震解释技术为主的文献内容,如三维可视化、振幅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构造成图等。这些技术可用于解决复杂的地质、油气问题。例如,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AVO技术联合应用,能快速识别具有不同AVO特征的地质异常体和含气储集体;在振幅属性时间切片上可精确地鉴别在地震剖面上很难识别的火山体;用地震反演技术解决岩性复杂、横向多变的薄砂岩储层的预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裂缝的存在会引起地震反射特征的改变,应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可以依据这些反射特征的差异识别、预测裂缝。在观察和统计大量岩心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肇油田葡萄花油层区域、局部构造裂缝的基本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范围。利用新肇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首次在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尝试利用地震解释技术对裂缝进行识别和预测,同时指出: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的构造裂缝主要发育于粉砂和过渡岩性中;在裂缝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构造部位的控制和断层的影响;利用地震解释技术得到的裂缝预测结果在区域上与地质分析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第 6 5届EAGE论文中以地震解释技术为主的文献内容 ,如三维可视化、振幅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构造成图等。这些技术可用于解决复杂的地质、油气问题。例如 ,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AVO技术联合应用 ,能快速识别具有不同AVO特征的地质异常体和含气储集体 ;在振幅属性时间切片上可精确地鉴别在地震剖面上很难识别的火山体 ;用地震反演技术解决岩性复杂、横向多变的薄砂岩储层的预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地震新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夏冰 《断块油气田》2007,14(2):24-26
胜利油区断块油藏主要分布于东辛和利津等44个油田,动用储量占油区储量的33.8%,年产油量占32.7%,在油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低级序断层的识别和分析成为影响复杂断块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开发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类断层的研究成为可能,文中从多角度研究了几种开发地震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和分析研究中的综合应用。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多方位地判识低序级断层的存在,进一步深化低级序断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震沉积学 ——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岩石学、古地貌学、沉积结构以及沉积演化历史等。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技术是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地层切片体(等时地质切片)的生成。结合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历程对地震沉积学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仅仅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对于地震同相轴的穿时性问题,也仅存在于3级或4级层中,并且这种穿时性与“沉积物体分配空间”和“相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和软件实现。利用该方法技术可以进行多维高差异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显示,有效展现数据的分布特征,为油气藏综合研究中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可以利用地震属性对油气藏进行更准确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斜三分量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分量地震的价值正被人们所认同,现在正向三维三分量方向发展。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斜三分量三维地震处理技术,从坐标旋转变换,方位角校正到偏振分析,分裂快慢横波的分离以及各种岩性,物性参数提取,总结出斜三分量三维地震处理的原则和处理流程。对东北H地区一块斜三分量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分为以二维地震为主的地震勘探初期阶段、以地震地层学为主的地震勘探中期阶段、以三维地震为主的地震勘探高级阶段、以地震储层研究为主的开发地震初级阶段和以四维地震为主的开发地震高级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地质任务,选择合理的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焉耆盆地的勘探开发体现了以地震勘探为主的思路,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视了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和不同的地质目标选择合理的地震技术,因此,在早期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