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 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 d)、术后1 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 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2.
Wang QH  Zhou LF  Wu X  Gong JQ  Dai JH  zhang XJ  Zh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432-143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发生是由及血流动力学因素诱发血管壁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对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理论计算研究已有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我们应用创伤法和显微外科技术研制成功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的动物模型。根据此模型,又对动脉瘤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建立1.1.1 动物选择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0只,体重2.5~3.5kg。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测量22个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WSS比值、剪应力集中指数(SCI),同时在DSA上测量动脉瘤的二维参数(最大瘤颈、最小瘤颈、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态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与动脉瘤WSS、WSS比值均呈正相关(r动脉瘤WSS=0.565、0.481,rWSS比值=0.461、0.454,均P<0.05),动脉瘤角度与SCI呈正相关(r=0.452,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如下:动脉瘤WSS=-55.99+88.99ratio1(P=0.006),WSS比值=0.048+0.264ratio1(P=0.031),SCI=-0.691+0.097angle(P=0.035);式中ratio1为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angle为动脉瘤角度。按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分为<1组、1~2组、>2组,3组动脉瘤WSS、WS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组均明显高于<1组、1~2组(均P<0.05);瘤颈/载瘤动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其WSS较高,反之较低。按载瘤动脉角度分为<135°组、≥135°组,两组S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由动脉瘤形态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所决定,WSS与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有关,SCI与动脉瘤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建立犬的侧方、分叉部和顶端动脉瘤模型的方法 ,在全麻下将静脉袋吻合于重建的颈总动脉 ,建立动脉瘤模型。术后 1~ 3周动物行数字减影造影 (DSA)评估动脉瘤模型。共成功建立分叉部动脉瘤 9个 ,顶端动脉瘤8个 ,侧方动脉瘤 1 5个。有 1只动物因为麻醉过量而死亡 ,1只动物因顶端动脉瘤破裂死亡 ;1只犬的分叉部动脉瘤和侧方动脉瘤连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 ,3个侧方动脉瘤自发闭塞 ,1个顶端动脉瘤术后 3周自发破裂并形成假性动脉瘤。研究表明 ,用静脉袋移植法建立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手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韦继明 《中外医疗》2021,40(12):189-191,195
脑动脉瘤为脑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囊性膨出,好发年龄40~60岁,病因有先天性、感染、动脉硬化等,发生位置80%在Willis环,其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发生最多,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次之.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常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致头痛、呕吐等症状就诊,严重时伴意识障碍.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栓塞状态下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血管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脑动脉瘤血管造影的三维血管成像,在不同栓塞状态下,重建动脉瘤的三维模型,采用ANSYS CFX软件包进行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压力分布和流场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动脉瘤顶端部分栓塞后使瘤体明显缩小,瘤顶低WSS区域减小,瘤体内涡流减少但流速无变化,同时造成瘤顶部平均WSS增大为2.13Pa;而继续栓塞后,使动脉瘤整体壁面切应力显著下降,残留瘤颈远端流速明显降低;无论栓塞与否,动脉瘤流入道血管壁的壁面压力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颅内动脉瘤囊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受弹簧圈栓塞程度和及其在瘤体内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博博 《医学综述》2011,17(10):1447-1450
偏头痛是一种由体外触发和体内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伴有神经心理及胃肠症状、具有遗传性及复发性的头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动物模型基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和血管学说等理论而建立。现从造模机制、特点、适用范围及效度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符合临床脑缺血发病规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的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昌阳  禇朝顺 《医学综述》2011,17(18):2793-2795
目前已运用多种方法成功建立了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来探讨AP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成功复制AP模型是各项研究的关键,不同原因引起的AP,其使用造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可根据自身的实验目的 ,结合操作难易、可行性等来选择适当的造模方法。现对几种常用的AP模型制造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AP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烧伤后机体各系统及局部创面的变化规律尚不完全清楚,导致在烧伤治疗中存在一系列难题。烧伤动物模型是研究烧伤治疗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建立烧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作一综述,为今后烧伤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及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动物模型对深入系统研究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病机制,筛选、开发新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当前PID动物造模方法进行总结,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中医"病证结合"方面出发,对异物置入法、机械损伤法、苯酚胶浆或盐酸注射法、微生物接种法以及中医证型相关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方法的利与弊,以及造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动物模型制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高眼压动物模型主要用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降眼压药疗效观察和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按照持续时间不同,将高眼压动物模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本文将近年来常用的慢性青光眼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芳 《医学综述》2013,19(18):3288-329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近20年来,医学界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发展.根据目前的三大主流学说--血管源学说、皮质扩散抑制性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以及偏头痛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偏头痛的动物实验模型也分为血管源性模型、神经血管源性模型、基因工程鼠模型和原发性头痛模型.该文对各种动物模型的适应范围与优缺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臧怡雯 《医学综述》2012,18(16):2587-2590
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结直肠癌发病及转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理想的肿瘤转移模型应当具备:肿瘤成瘤潜伏期短、转移率高、病死率低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较晚,并且能共模拟结直肠癌临床生物学等特点。直接将结直肠癌细胞注射入循环系统的实验性转移模型是快速建立肝、肺转移的方法。而原位或皮下移植瘤的自发性转移模型则能反映肿瘤突破基底层侵袭扩散的转移早期过程。如何选择应由研究的目的来决定。  相似文献   

20.
安增梅 《医学综述》2013,(23):4324-4325
2型糖尿病肾病(T2DN)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对T2DN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治T2DN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与人类发病机制相似的T2DN动物模型是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迄今为止仍无理想的T2DN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T2DN动物模型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链脲菌素药物诱导法、四氧嘧啶药物诱导法、KK-Ay小鼠、db/db小鼠、OLETF大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