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对组播应用难以在互联网中得到有效部署的难题,文章基于Overlay网络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流媒体的应用层组播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代理的服务模型,实现了接入控制、用户管理。针对接入网络固有的异构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XML表示的服务定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程鹏  吴秋峰  戴琼海 《计算机工程》2007,33(21):210-212
应用层组播技术不需要网络层设备的支持,适合用于流媒体服务。在基于单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基础上,设置应用层组播服务器,赋予客户端转发数据的能力,设计符合流媒体特点的应用层组播协议,形成了基于应用层组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按照该方案开发的原型系统运行状况表明,该设计方案能够稳定地提供流媒体服务。相比于基于单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采用应用层组播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用户数量,并保持较好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时流媒体服务的多源应用层组播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德强  钱建生 《计算机工程》2008,34(10):224-225
针对矿区网络大容量视频信号传输,通过在现有网路中部署流媒体服务节点,构建基于实时流媒体服务的多源应用层组播系统,并提出一种基于度和延时约束的路由算法,进行组播树节点的管理和优化。该系统实现简单、路由健壮性高,与传统C/S模式视频监控系统相比,在同等网络状况和运行环境下,传输视频流的网络丢包率降低50%以上。  相似文献   

4.
支持流媒体的应用层组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没有IP组播支持以及大多数端主机访问带宽有限的Internet网络条件下,普通的端主机提供实时流媒体应用服务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应用层组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通信技术.针对网络电视、视频点播类型的大规模实时流媒体应用,本文提出一个两层应用层组播框架结构ALMF,并对其中组播服务结点覆盖网络的构建和维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覆盖网络路由组播模型MOSSMRM和基于智能蚁群的路由算法IACSMR,随后将该路由算法和几种启发式算法进行了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IACSMR算法是一个有效的应用层组播路由算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分析应用层组播协议,结合流媒体在Internet上的特点,提出了流媒体树环模型。该模型基于NICE协议之上,综合衡量节点自身及链路因素权重,构建适用于大规模实时流媒体的树环应用层组播模型。模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和最小化控制开销,可以很好地满足实时流媒体中大内容传输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Internet应用层组播在流媒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流媒体的特性阐述了在Internet上应用层组播应用在流媒体中的结构设想,以及建立一个最大平均接收速率的应用层组播树的分布式算法。在结构设想中加入中心结点克服了系统中复杂查询,结点出现故障时及时发现并修复,以及与成员之间有效的控制消息交换补偿可扩展性;在分布式优化算法中将组中的成员根据“能力”和最大平均接收速率建树,使得组播树更加稳定和健壮,也提高了树的自适应性,而且描述了这个算法的状态变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7.
彭墨青  谢建国 《计算机工程》2009,35(15):235-237
针对终端转发机制存在的延迟问题和传输率波动问题,提出一种应用层组播节点流媒体调度算法,通过采用组播节点的缓冲延迟和视频编码预测信息,减弱流视频的突发性高带宽需求,从而实现实时流率平滑传输,以提供稳定的流视频服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P2P系统应用层组播在流媒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live流是一种高带宽的应用,甚至当为数不多的客户同时采用单播从一个源请求流时,也可以使服务器的带宽饱和。作为有效解决方法的IP组播因为缺乏广泛的支持而逐渐被应用层组播代替。本文在peer-to-peer系统上采用以树为基础的应用层组播结构,实现用客户自己的带宽传输流媒体以缓解服务器附近的拥塞问题。在该结构中,每个客户peer端在应用层与传输层之间加入peering层,实现结点之间的协调和建立、维护组播树。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簇策略,该策略不但降低了骨干网络负载,缩短了启动延迟,而且还避免了因为簇内节点失效带来的可靠性问题。通过网络仿真软件p2psim对分簇后的协议进行仿真并与分簇前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分簇的策略在降低核心链路负载和缩短启动延迟方面的有效性。同时通过跟踪某一节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证实了改进的协议能够满足流媒体文件播放对于流畅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应用层组播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播技术是一种针对多点传输和多方协作应用的组通信模型,有高效的数据传输效率,是下一代Internet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早期的组播技术研究试图在IP层提供组播通信功能,但IP组播的实施涉及到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调整,因此,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近两年来,随着Peer-to-Peer(P2P)研究的兴起,基于应用层的组播技术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应用层组播协议将组成员节点自组织成覆盖网络,在主机节点实现组播功能,为数据多点并发传输提供服务。将组播功能从路由器迁移到主机上能有效解决许多与IP组播有关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层组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特点,描述了协议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了现有工作及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层的多播协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多播(multicasting)服务被实现在TCP/IP协议的网络层,但由于网络层的多播服务实现需要扩展网络层的路由与数据包收发协议,这在大多数的实际网络环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最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开始重新审视多播服务的实现宿主层,并提出将多播服务实现在TCP/IP协议的应用层。应用层的多播在提供与网络层的多播的相近质量的服务情况下,具有更好的应用灵活性。本文介绍了应用层多播的定义和方法,及现阶段国内外已提出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并简要地讨论了应用层多播协议的性能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面向大规模实时流媒体的应用层组播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勇  徐恪  吴建平  宋林健 《软件学报》2009,20(2):394-402
提出一种基于集中控制与分布式自组织相结合应用层组播方案:CD-Media.这种多层次的、稳定的组播方案在上层由能力较强且稳定的专用服务器组成星形结构,并由它们集中控制下层Mesh结构和组播树的构造与维护.下层应用层拓扑采用分布式的自组织协议.该方案分超节点、Cluster和组播岛3个层次,它们共同组成一棵组播树.这种“分层”、“分群”的思路提高了可扩展性,最大化提高网络可支持的用户数量,降低了成本,非常适合网络电视这种单源准实时应用.此外,为解决网络电视对稳定性要求高和应用层网络动态变化大之间的矛盾,Cluster内的应用层组播成员间采用全连通的Mesh结构,在此基础上由超节点集中计算组播树.CD-Media还将应用层组播与网络层组播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验评价了CD-Media的性能,并与已有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组通信技术是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支撑技术.目前,应用层组播是组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而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已成为组播体系结构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概述和比较了IP组播、主机型应用层组播和代理型应用层组播3种组播体系结构,接着重点研究和分析了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并针对现有体系结构的不足,探讨了设计新的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对等网络(P2P networks)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其巨大的网络开销也逐渐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问题.在其最重要的应用领域--P2P文件共享系统中,早期的系统往往基于一种单一的拓扑结构,忽略了成员之间的差异对网络本身的影响,使得其理想的结构与实际网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难以达到预期的搜索效率.针对P2P文件共享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对搜索介数(Relative Search Betweenness)来刻画各种异构性对搜索过程的综合影响,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相时搜索介数的拓扑演化策略:TARSB.该策略通过动态自适应地调整覆盖网络结构来平滑各结点在搜索性能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整体搜索性能的效果.实验表明,TARSB策略在保证搜索命中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搜索报文的数量,并使网络自主演化成一种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遗传算法的P2P流媒体多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P2P流媒体通信中的流量控制问题,给出一个P2P社区覆盖多播通信优化模型及其建立覆盖核心多播树OCMT的QoS约束条件,并采用一个面向目标的遗传算法解决建立OCMT中的路径优化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为建立具有低延迟和强扩展能力的核心多播树获得较优化的方案,并且有效地降低不同P2P社区间的数据流量,实现控制Internet流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