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不同细胞成分的凋亡现象,寻找耐受过程中的关键细胞成分,探讨大鼠肝移植耐受机制。方法分离肝脏间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不同细胞成分的凋亡现象。结果BN→LEW组大鼠移植肝脏在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且移植物内间质细胞存在大量的凋亡,急性排斥反应评分及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术后7 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前者术后28 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凋亡指数至术后28 d较术前仍有明显差异,明显高于LEW→LEW组(P<0.05)。移植物内发生凋亡的细胞为来自于受体的浸润T淋巴细胞。结论移植物排斥反应评分下降与移植肝脏内CTL清除有关,来源于受体的浸润T淋巴细胞凋亡导致移植肝脏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对移植肝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雄性DA、Lewis大鼠(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4组, G1为LEW到LEW, 同基因对照组;G2为LEW到LEW, 同基因腹腔感染组;G3为DA到LEW, 异基因对照组;G4为DA到LEW, 异基因腹腔感染组。每组于术后第2、4、6、8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收集标本, 通过观察移植肝病理表现、细胞凋亡, 评估移植肝排斥反应的不同表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病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苏木精-伊红(HE)显示, 感染后第5天(术后第8天), G3组RAI高于G4组(8.0±0.8比6.5±1.3, χ2=12.711, P<0.05)。感染后5 d(术后第8天)G4组移植肝实质及汇管区凋亡细胞指数(AI)高于G3组[(28.53±5.27)%比(17.33±4.99)%, F=32.298, P<0.05]。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诱导移植肝汇管区及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增多, 导致移植肝排斥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TAT-血红素氧合酶-1(TAT-HO-1)融合蛋白对原位肝移植术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 ~ 280 g,作为肝移植术的供体和受体.参照文献构建TAT-HO-1融合蛋白(1 mg/ml).采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模型.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n=24):对照组(C组)和融合蛋白组(TAT-HO-1组).C组和TAT-HO-1组分别于肝移植术毕静脉注射生理盐水、TAT-HO-1融合蛋白10 ml/kg.于无肝期前即刻(T0)、肝脏移植术后1h、6h和12 h(T1~3)时,分别取动脉血样,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透明质酸(HA)浓度;取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O-1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与C组比较,TAT-HO-1组T1-3时HO-21表达上调,血清ALT、HA水平及肝实质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注射TAT-HO-1融合蛋白可转导进入移植肝脏细胞,通过减轻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对肝移植术后的肝脏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UW液进行比较 ,观察SWH保存液对大鼠肝细胞凋亡及其对肝移植受者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通过HE染色、电镜和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以及观察移植术后 7d动物存活率。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两组的凋亡指数 (AI)均无明显升高 ,保存 18h后 ,两组的AI亦无明显改变 ,仅在行肝移植恢复血流循环后AI才明显上升 ,移植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SWH液组略低于UW液组 ;SWH液组移植术后 7d动物存活率有高于UW液组的趋势。结论 有效地防止肝细胞凋亡可以提高肝脏的保存效果 ,在防止肝细胞凋亡方面 ,SWH液优于UW液。  相似文献   

5.
预输注供者凋亡的脾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受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可能性。方法实验分5组,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第三品系组。每组均做Wistar至SD的肝移植,每组各10只Wistar、SD大鼠。用地塞米松3mg/(kg·d)处理Wistar大鼠3d后,第4天取供体的脾细胞输注受体,第10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预输注凋亡细胞组的ALT、TBil较其它各组显著低(P<0·05);生存期明显长(P<0·05),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在胆总管断扎所致慢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应用。方法试验分成3组:胆总管断扎组(DBD组,10只),胆总管断扎同时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DBD+HLT组,15只)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HLT组,15只)。术后第3,7,14,21,28,35,105天分别从尾静脉取血进行血清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第5周分别处死HLT组和DBD+HLT组中各5只大鼠,切取异位移植肝脏称重比较。长期生存大鼠受体肝脏,异位移植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虽然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没有使大鼠血清肝功能化验指针保持正常,但是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术后第35天时DBD+HLT组移植肝(11.2±5.3)g明显重于HLT组(2.5±0.5)g(P<0.01)。病理检查显示:HLT和DBD+HLT组中移植肝均呈正常肝小叶结构,但是,DBD+HLT组可见移植肝细胞水样变性,受体肝脏呈弥漫性胆管增生,肝细胞仅呈岛状残留。结论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与受体肝脏的功能竞争而不是有无门静脉血供是决定异位移植肝脏是否萎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A20对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与排斥及受体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急性排斥组合DA (RT1a)大鼠→Lewis (RT1l)大鼠建立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75只大鼠均分为A20腺病毒组(A20组)、对照空腺病毒组(rAdEasy组)及对照生理盐水组(PS组)3组. 供肝切取后采用离体门静脉灌注法转基因干预,肝脏灌洗后移植. 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及排斥反应,检测移植肝A20表达、肝细胞再生与凋亡、肝血窦内皮细胞(LSECs)中NF-κB活性与ICAM-1 mRNA表达、移植肝浸润单核细胞(LIMCs)总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数以及血清IFN-γ水平. 结果 A20组受体大鼠存活时间长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01 8),而PS组大鼠存活时间又长于rAdEasy组大鼠(P=0.001 8). A20促进小体积移植肝再生,肝移植后4 d A20组大鼠肝细胞BrdU标记指数高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A20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低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肝移植术后4 d,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A20组大鼠移植肝有少量细胞浸润,呈轻度排斥; 而PS 组和rAdEasy组大鼠移植肝有大量细胞浸润,呈重度排斥. A20能抑制移植后早期(1 d) LSECs 中NF-κB活性和 ICAM-1 mRNA 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20能下调移植肝LIMCs数,包括下调NK和NKT 亚群细胞数,并下调血清IFN-γ水平(P<0.05). 结论 A20能有效促进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抑制排斥并延长受体存活时间,其功效可能与抑制LSECs中NF-κB活性、抑制LIMCs浸润及减少NK 细胞和NKT 细胞浸润入肝以及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LEW→BN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组(排斥反应组)、B组(CsA组)、C组(大黄素组)、D组(CsA+大黄素组)4组,每组6只。术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d、环孢素A(CsA)10.0mg/(kg&#183;d)、大黄素50.0mg/(kg&#183;d)、大黄素50.0mg/(kg&#183;d)+CsA10.0mg/(kg&#183;d)。连续用药8d,停药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组织观察肝细胞凋亡指数(AI)和排斥活动指数(RAI)。结果:A、B、C、D组AI分别是35.83&#177;2.32、15.83&#177;1.33、16.50&#177;2.35、11.50&#177;1.05,RAI分别是7.67&#177;0.98、5.17&#177;0.40、5.83&#177;0.75、3.83&#177;0.75。B、C、D组的AI、RAI较A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D组较B、C组也均有明显降低(P〈0.05),B、C组间差别均无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能有效减少大鼠移植肝术后肝细胞凋亡,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灌注冷保存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实验组加丹参注射液(60 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 h后植入受体.移植后6 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浆中ALT、AST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L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再灌注后实验组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F=133.802,P<0.05);肝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增加(F=91.063,P<0.01);Fas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F=1.329,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形态学的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可通过促进抑制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来抑制冷保存再灌注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雷公藤甙对大鼠肝移植诱导自发耐受过程产生的影响。方法:以SD→Wistar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的模型,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移植肝脏排斥反应强度、浸润细胞变化及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雷公藤多甙组排斥反应减弱,肝脏内浸润细胞明显减少。雷公藤多甙组肝脏内凋亡细胞记数明显高于单纯肝移植组,并且以间质细胞为主。结论:雷公藤多甙治疗后移植肝脏通过诱导间质中浸润细胞凋亡发挥保护移植脏器的作用,雷公藤甙在大鼠肝移植后近期不仅全面移植了受体的免疫反应状态,而且还加快了免疫耐受状态的诱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近交系大鼠DA到LEW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交系大鼠DA到LEW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特点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 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到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 共施行DA到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排斥反应,7 d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其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 DA到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rhALR)促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60% 肝脏移植模型,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rhALR 40 μg/kg 2 次/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注射用水);取术后第1、2、3、5、7 天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肝细胞PCNA LI 的变化,RT-PCR 检测肝组织IL-6 mRNA 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A 组)与对照组(B 组)比较,术后第1、2 天A 组血清ALT 显著低于B 组.A 组术后第1、2、3、5 天的PCNA LI 均明显高于B 组同一时点的PCNA LI(P<0.05).A 组术后第2 天的肝细胞AI 明显低于B 组同一时点的肝细胞AI(P<0.05);A 组术后肝组织IL-6 mRNA 的表达与B 组在各观察时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 组术后第1 天肝组织Cyclin D1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B 组同时点的表达(P<0.05),其余观察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应用rhALR 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清ALT,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功能.rhALR 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启动阶段重要因子IL-6 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调增殖阶段重要因子CyclinD1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方式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 79%标准饲料、2 0 %猪油、1%胆固醇混合喂饲 ,同时以 5 0 %乙醇灌胃每日 1ml/10 0 g ,时间为 4周 ,诱导供肝脂肪变性形成 ,大鼠 60 %减体肝移植模型。观察和比较术后 1、3、7、14d时PCNA、Br dU免疫组织化学及新鲜分离的肝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结果及肝再生率。结果 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 1、3、7d的肝再生率较正常明显减低 (P <0 .0 1) ;各时点的PCNA标记指数 (P <0 .0 1)和BrdU标记指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脂变供肝术后的肝细胞增殖指数 (PI)在 7d时最高 (2 6.3 1% ) ,而正常供肝在 3d时最高 (4 2 .0 1% )。结论 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高峰时间滞后、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IL-15在同种异体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T细胞来源淋巴细胞活化因子IL-15在大鼠心、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作用。方法:LEW重组鼠系,1A(RT1^a)和LEW(RT1^1)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心、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为实验组;LEW→LEW作受体建立无排斥反应模型为同期对照组。术后1,3,5,7d各时点分别处死动物。采用Microarray、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移植物IL-15及其受体的表达部位,时间及程度,并与IL-2,IFN-γ的表达状况,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作对比。结果:实验组移植物术后3d开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Microarray示IL-15、IL-2,IL-2R升高了3-3.5倍。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ing结果显示实验组IL-15术后第1天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即有表达,至第7天开始减弱。第5天同时出现在移植实质细胞上。IL-2于术后第3天才开始出现,第5天表达最强。其表达部位均在移植物血管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上,而血管内皮细胞上无阳性表达。IFN-γ的表达与IL-2同步。结论:IL-15在大鼠心、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时间早于IL-2和IFN-γ的表达,其表达部位也与之不同。IL-15的表达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是存在于IL-2之外的参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边缘供者供肾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病例按供体年龄和供体情况分为边缘供者组(28例)和非边缘供者组(38例).对照比较2组的手术前后患者SCr、内生肌酐清除率、内外科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边缘供者组和非边缘供者组受者在术后第7天、1和3个月SCr分别为154、131、127μmol/L和132、117、118/μmol/L,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父母子女间供肾受者的SCr在术后第7天、1、3个月分别为160、131、126 μmol/L和132、129、126μmol/L,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供者供肾受者内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内生肌酐清除率与非边缘供者供肾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边缘供者供肾的早期临床疗效理想.严格控制其纳入标准,边缘供者尤其父母子女间的边缘供者可作为亲属活体肾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免疫排斥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C组:免疫耐受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前1周胸腺内注射F蛋白0.4mg,建立稳定的移植耐受大鼠模型。A组立即处死大鼠,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7d、100d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各组样本另取一张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TUNEL荧光染色法作对比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B组可见中、重度免疫排斥反应表现,C组肝组织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B组大大减少,稍多于A组。荧光显微镜下,A组TUNEL切片可见零星散在的凋亡细胞,C组可见大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B组的凋亡细胞数远较C组减少,但仍多于A组。A组、B组、C组大鼠肝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别为(8.83±0.43)%、(11.32±1.29)%和(19.00±1.9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免疫耐受移植物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可能会阻碍免疫耐受的发生,引起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