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研究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渗流公式,确定了储层速敏伤害半径;分析了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的矿物成份及堵塞因素,研究了新型酸化解堵剂。现场试验11口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注水井吸水厚度,增大油层吸水能力,并且现场施工成功率高、有效期较长,可满足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杏树岗油田储层保护和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储层伤害较严重及注水井存在着吸水能力差的问题,在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敏感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保护和酸化改造配套技术,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该配套技术能有效提高注水井吸水厚度,增强油层吸水能力,并且现场施工成功率较高,有效期较长,可以满足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储层伤害较严重 ,注水井存在着吸水厚度低、吸水能力差的问题。文章在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敏感性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了CY0 1油层保护技术和CY0 2油层酸化改造配套技术。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表明 ,该配套技术能有效提高注水井吸水厚度 ,增大油层吸水能力 ,并且现场施工成功率高、有效期较长 ,可满足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储层吸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高,而且随着注水时间延长,矛盾加剧,甚至注不进水.注水井吸水能力低或下降,除与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油层渗透率等内在因素有关外,还与注采井距偏大和油层伤害有关;注入水水质或者作业压井液不合格、不配伍,会污染和堵塞油层,降低注水量.此时应针对造成油层伤害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以恢复和提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以某油田为例,探讨了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储层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太平屯油田油层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屯油田为中低性渗透油田,从钻井到注水开发后各种增产、增注措施,均会使葡萄花油层渗透率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采收率。油气层伤害室内评价实验是通过四种敏感性评价:速敏、水敏、酸敏、盐敏;测定储层岩石与外来工作液体接触前后的渗透率变化,评价储层的敏感程度,分析储层损害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钻井、射孔、压裂、酸化、以及注水开发过程可能对油层造成的伤害进行了评价,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油层保护对策,减少各种施工过程对储层造成伤害,提高低渗透储层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油层结垢是大庆外围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伤害的原因之一,该文探讨了油层结垢的机理以及垢物质类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岩心孔隙内结垢前后孔隙度、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油层内结垢对地层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油层结垢使岩心大孔隙数量减少,小孔隙数量增加,尽管油层内结垢程度较弱,但是对低渗透储层的伤害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以王场油田潜4^3储层王广区、西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注水难的问题,从储层孔隙结构、敏感性、水锁效应、流体渗流特征、注水水质对地层的伤害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揭示了王场油田低渗透油层的内部结构与流体渗流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压难注的形成机理。认清了此类油藏的注水开发特征与规律,对缓解注水开发中的突出矛盾和有效地开发此类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庆姬塬油田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为了解决其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甚至注不进等问题,对其储层岩石矿物组分、粘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敏感性、油层润湿性、地层水与注入水的化学特征及配伍性和水质情况进行了室内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储层致密、孔喉细微及油层弱亲油性是注水井压力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储层中等程度的敏感性和注入水与地层水的不配伍产生的BaSO4和CaCO3垢,尤其是BaSO4垢高值区达到了2400mg/L,加剧了储层的伤害。对注水井的不同改造措施效果进行作了分析,得出不加砂酸压和复合酸化工艺最有效,同时清防垢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地层并延长措施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9.
江汉油田难注井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油田潜43油组属于低渗透储层,生产中注水压力高,严重影响了油水井的正常生产。通过研究潜43油组地质特征,分析储层伤害的各种因素,结合储层敏感性评价,认为油层在注水过程中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为: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产生沉淀和结垢;水质不合格,所含机械杂质堵塞地层。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优选组合酸,运用降压增注工艺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注水压力高的难题,收到良好的效果,建议在相似油层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油井低液低产、地层能量严重不足,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储层敏感性、注水水质、注入水的配伍性等方面分析了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认为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水敏、酸敏、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及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这为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的开发调整、措施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有2类储层,即纯砂岩储层和泥质砂岩储层。经研究认为,泥质含量大于8.8%的砂岩储层为高泥质砂岩储层。目前,投入开发的是纯砂岩油层,而泥质砂岩油层的分布面积较大,有的油层解释为水层或油水同层,但是试采结果为较好的油层。在充分利用X衍射、扫描电镜、岩电实验、物性分析报告、试油试采、生产动态等动静态资料,分析了高泥质砂岩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研究高泥质砂岩储层的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测井评价和高泥质油层识别,总结高泥质油层的岩性、物性、电性的主要特征,用于指导油田进一步挖潜,提高油田产能。  相似文献   

12.
Reduction in water injectivity would be harmful to the waterflood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the magnitude of formation damage during water injection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water injection in the Bohai offshore oilfield, China. Two parameters, permeability reduction and rate of wellhead pressure rise, we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formation damage around injection wells. The pressure performance curv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field data shows that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water injection was severe in some wells in the Bohai offshore oilfield, China. In the laboratory, th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in reservoir rock was analyzed and sensitivity tests (including sensitivity to water, ftow rate, alkali, salt and acid) were also conduc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had a strong to medium sensitivity to water (i.e. clay swelling) and a strong to medium sensitivity to flow rate, which may cause formation damage. For formation damage prevention, three injection schemes of clay stabilizer (CS) were studied, i.e. continuous injec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CS (CI), slug inje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CS (SI), and slug inje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CS followed by continuous injec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CS (SI-CI).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SI-CI is an effective scheme to prevent formation damage and is recommended for the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offshore oilfield during water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3.
BH油田储层黏土矿物构成分析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表明,BH油田储层伤害类型主要为外来固相颗粒堵塞及油井结垢,要求各种入井流体(完井液、压井液、射孔液)必须为无固相或低固相流体,且流体滤失或漏失量低、与地层及地层流体配伍好。对BH油田在用各种完井液、压井液或射孔液使用效果及对储层保护效果分析表明,BH油田大批量使用的完井液(聚磺钻井液+2%(w)-3%(w)油溶性暂堵剂)可满足储层保护需要,所用压井液或射孔液应以清水+0.5%(w)-1%(w)黏土稳定剂+0.2%(w)增稠剂为主,当地层压力系数〈1时,可加入1%(w)-3%(w)的油溶性暂堵剂防止压井液向地层大量漏失。  相似文献   

14.
李琴 《断块油气田》2005,12(4):28-30
孤岛油田孤北1地区馆陶组Ng3-Ng5砂层组原油为重质稠油,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的特点,且分布规律受断层影响,具有越靠近断层原油更粘稠和上轻下重的特点.造成原油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断层附近地层水的氧化作用和重力分异作用.研究区储层主要为河流相胶结疏松的砂岩储层,储层具有强速敏性和碱敏性,这是造成储层伤害,引起注汽效果不佳,造成采收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渤南低渗油田注水井欠注层伤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九砂组油藏属中等水敏性和速敏性的地层;油藏为轻质油-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和高凝固点等特点,组分含硫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水型为NaHCO3型。研究了渤南油田注水井伤害机理,从地层特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游离油和乳化油滴、结垢、细菌及以往增产措施等方面评价了可能对储层造成的损坏及损坏程度。渤南油田地层的水敏性、速敏性和低渗透性是注水井损害的内在因素,注水井中悬浮固相颗粒、含油量和细菌严重超标,水质不合格是注水井损害的外在因素;注入水中悬浮固相颗粒和油的含量高,易形成盐酸不溶垢和有机垢;细菌和油质的共同作用增加管路的腐蚀,形成铁垢,逐渐降低地层的渗透率,严重时堵塞地层。  相似文献   

16.
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寻水敏指数变化规律,可有效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方案.作者通过统计文南油田的水敏试验资料,找出了水敏指数与岩石空气渗透率和注入水矿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关系式相关程度很高,利用该式可预测这一地区不同岩石、不同注入水的潜在水敏性.该方法对其它油田或其它方面实验资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渤海L油田部分注水井投注后表现出注入压力快速升高、注入困难的情况,注水量无法满足油藏配注量。为此对L油田注水井欠注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储层岩石敏感性、钻完井液损害以及注入水对储层伤害,采用静态配伍性实验评价注入水与地层水之间的配伍性。结果显示储层具有强速敏损害,而部分注水井在投注初期注入量即远远超过了速敏损害临界注入量,造成了不可逆的微粒运移伤害。钻完井顺序工作液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率可达35.5%~48.2%,单一注入水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率达31%~35.2%,钻井液固相侵入和注水水质长期超标造成的储层损害是L油田注水井普遍注入能力较差的关键原因。建议L油田新井返排后投注或在投注初期进行酸化减弱钻井液损害,初期注入量应控制在速敏临界流量之下,逐级提高注入量避免发生微粒运移伤害,同时加强注入水悬浮物含量、含油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等关键指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榆树林油田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榆树林油田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各种注入条件和施工条件都会对该储层造成相应的伤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为防止速敏的发生,储层的注水速度应控制在临界流速(1.0mL/min)以下,在油井转注时,可先注入1.09PV的含粘土稳定剂的进行处理,以提高产量或注入量,注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置的活性水再注入地层水,不能增加地层水的渗透率,该项试验研究对指导榆树林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致密火山岩气藏通常与致密砂岩气藏呈互层分布,尽管储层岩石物性与致密砂岩气藏类似,但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和油相圈闭损害却未能引起关注。为了揭示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潜力,选取南堡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心,开展了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与液相返排实验评价,并与沙河街组致密砂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石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能力弱于致密砂岩,致密砂岩既亲水又亲油,致密火山岩亲油性更强;②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呈现“三低”特点,即毛管自吸进液量低、液相返排率低和渗透率损害率低;③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比油相圈闭损害更严重。孔喉呈多峰分布、裂缝发育、存在大量溶蚀孔等孔喉结构差异是造成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显著区别于致密砂岩气藏的重要原因。致密火山岩气藏钻井过程中,需控制裂缝性漏失,避免水基或油基工作液滤液进入裂缝侧面储层深处;控制压裂等增产改造措施规模,以防沟通底水诱发水相圈闭损害;在开发生产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工作制度,预防凝析油析出引起的油相圈闭损害。  相似文献   

20.
储层岩石的流速敏感性是合理开采油气藏的重要依据。利用标准盐水、中性煤油及不同粘度的精制油作流动介质,研究了不同胶结强度及不同渗透率的储层岩石的流速敏感性。结果表明,流体粘度增如,中等强度胶结和强胶结的中、低渗透率储层岩石的临界速度降低,弱胶结的高渗透率储层岩石的临界速度降低和速缺损害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