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近表层结构复杂,不同地貌和表层结构的地区,静校正方法有较大差异,折射静校正技术在解决杭锦旗地区静校正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反演后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资料品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根据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静校正方法探索与研究,从静校正方法的确定,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影响静校正的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应用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震勘探静校正已在构造精细解释和岩性圈闭解释与识别等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静校正不仅影响资料的品质和叠加成像效果,还对构造精细解释和岩性构造解释的识别成败与否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优化模型静校正方法,即把野外静校正和大炮折射初至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用以解决表层速度与厚度剧烈变化导致的静校正问题.采用本方法建立...  相似文献   

3.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厄瓜多尔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厄瓜多尔地区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技术难题,深入研究了包括野外静校正、交互迭代折射波静校正、无射线追踪法层析静校正等静校正方法的优缺点,发现无射线追踪法层析静校正能较好地解决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无射线追踪法层析静校正将首波方法的稳定性和回转波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隐式使用折射波的几何特性,并由此导出速度模型,达到不使用显式射线追踪法进行层析重建的目的.此方法不依赖于显式的模型网格化,在实际资料的处理中,能得到一个稳定的静校正量,保证了地层形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资料得到的表层折射初至进行静校正是目前生产中的主要静校正方法.由于此类方法较多,应用条件受到不同的限制.基于延迟时分解的静校正技术能充分利用所有地震道的折射初至,反演出近地表结构,其原理简单,不受观测系统类型限制,且计算速度较快,在近地表不太复杂的地区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典型地表条件下非一致性静校正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校正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常规的静校正方法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但效果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水平层状介质下的理论静校正量的计算公式推导,分析了实际静校正量与近地表速度、厚度及反射界面深度和接收偏移距之间的关系。基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和基岩出露的典型山地模型,比较了理论静校正量和常规方法计算的静校正量之间的差异,阐述了进行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的必要性。通过对典型地区的实际资料采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和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进行处理后的叠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成像。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地表附近的下行波,经地震界面反射或折射上行至地表被接收后,其地震特征受到了地下介质的改造.地震记录上携带有大量有关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地质信息.在讨论计算机处理复杂地震资料算法实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重点对层析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相干体技术,地震反演、全三维解释以及复杂条件下地质信息显示成像与解释反演等进行论述,阐明利用这些方法、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和解释,能提高地震信息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地表结构属于黄土塬到山地过渡区域,地貌比较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变化大是导致该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干扰波发育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子波一致性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其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如下:1)采取多种静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层析静校正解决长波长的静校正问题,使用最大能量法解决剩余静校正;2)综合运用多种去噪方法,在去除干扰波的同时尽量保护有效波;3)采取地表一致性子波和频率一致性处理技术,保证剖面能量均衡性和一致性。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使用上述处理方法使该地区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南方山地地区,表层条件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基岩直接出露,地下地层的低、降速带厚度、岩性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地震记录中静校正问题严重,信噪比较低。本文针对复杂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对记录中的干扰波、地表和深层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识各种干扰波的特征与地表条件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在实际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静校正是一个普遍的难题,针对常规静校正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多项式拟合单炮记录初至时间作地表静校正的方法,根据地形起伏对反射波到达时间的影响和对初至时间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拟合单炮记录的初至时间,求取该炮各道拟合初至时间与实际初至时间的差值,作为该道对应的地表静校正量,然后再按常规方法进行炮点校正、低速带校正。采用该方法对地形复杂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西藏羌塘盆地地区在地层的演变形成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碳酸盐岩目的层波阻抗差异小、界面反射信号弱。针对这些特点,探讨了本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分析原始记录及地质特征,认识各种干扰波的特征与地表条件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去噪、叠加等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今后在此类地区进行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震折射波法以其能够确定折射界面的速度而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但因其解释精度受地表条件、地下界面复杂程度及采集参数有关.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折射波观测系统、道间距及炮间距的选取原则、互换时间的确定和地表速度的求取、基岩面的起伏改正及穿透波的处理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远炮求取互换时间的追逐相遇时距曲线来解...  相似文献   

12.
地震折射波法以其能够确定折射界面的速度而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查中,但因其解释受到地表条件及界面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多解性.本文推导出倾斜断层界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方程,设计不同类型的断层模型,正演计算出折射波传播路径及时距曲线,进而分析断层对折射波的影响,用以作为指导野外实际数据解释的理论依据.同时,采用t0-差数法和哈雷斯法解释得到速度和深度,通过比较分析其与理论模型的误差,分析了解释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实测MT视电阻率的静校正目前有多种方法,但它们的校正原理和对资料的要求各有不同,其校正结果也有所差异。通过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计算给定地质模型的视电阻率值和相位值,并分别比较空间滤波和相位换算静校正结果,结果表明:空间滤波法能够有效压制静态效应,但不能准确突出地质异常体的位置,而相位换算法能够弥补这一缺点,但它却依赖于人为判别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议根据具体地质信息结合不同方法来综合静校,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压制静态效应,突出深部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4.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勘探受地形起伏影响小,资料解释比较容易,能够提供基岩覆盖层厚度及覆盖层、基岩的纵波波速,而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候家梁隧道工程测区部分地形起伏较大,工区基岩上覆地层有相对低的速度,应用地震折射波法勘查,得出的资料解释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信度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提高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在隧道勘察效果的举措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地震折射波法以其能够确定折射界面的速度而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但因其解释受地表条件及界面形态的影响而表现出多解性。本文以温福高速铁路某段测线内隧道工程地质探测为例,阐述了浅层地震折射波探测方法用于查明隧道的基岩埋深、围岩类别、断层位置等地质勘察任务所采用的举措,以提高其勘探精度。实际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基于长排列追逐时距“差数法能较好地确定隧道围岩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Catia软件建立扭转缓冲器的实体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仿真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扭转缓冲器所受的最大应力值246.97MPa满足理论值1028.91MPa,最大变形延伸率为0.2%,满足其最小伸长率5%的许用要求,保证了此零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部地区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直接进行隧道工程建设将会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由不良地质现象引发的事故,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隧道线路周围的断层位置及产状、地层岩性分界情况等进行勘察,进而指导地质钻探工作的有目的进行,为隧道开挖过程中避开各种地质危害提供依据,保障施工安全。通过对隧道待勘察路段的地质地貌分析,通过甄选对比,并根据勘察任务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地震折射法和高密度电法进行综合勘察。文中详述了地震折射法和高密度电法的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资料处理,并根据勘察目的,先单独解释两种勘察方法的效果,再综合两种方法对该路段的地质构造情况进行综合解释,推断出该高速铁路路段中的破碎带、断层及其走向等不良地质情况。最后对地震折射法和高密度电法进行综合勘察应用效果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叠加原理在刚体静力学约束力求解中的应用,为复杂刚体系统约束力的求解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当刚体系统中构件越多,受力越复杂时,越能体现出该方法的优越性,并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